唐朝两次对外战争,一胜一败,预示着国运走向

2019-10-08     江雨读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大唐。

有的人的大唐是诗意的,有海上明月、滟滟江波,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有的人的大唐是明朗的,有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相得,有房谋杜断,有“神探”狄仁杰和无敌李元芳……

有的人的大唐是铁血的,逐突厥于大漠,开都护于安西,江山一统;

有的人的大唐是浪漫的,有风尘三侠,有传奇故事,有吴道子、阎立本的画……

刚刚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又给大唐文化做了一波活广告……

大唐的兴盛让人心生向往,但它后期的衰落,也让人扼腕叹息。

短短一篇文章,讲不出浩荡的大唐历史,只能管中窥豹。

大唐打过无数次大仗,这次只讲两次小仗,两次小规模的对外战争。

而从这两场小规模的战争里,却能窥见大唐因何而盛,又因何而衰。

盛,不是道德高尚;衰,也不是道德堕落,而是一个有机体的生长过程而已。

第一场,对日本,白江口之战。

这场水战的过程很简单,但形势不简单,影响不简单。

1,一边倒的胜利

战斗红方:大唐、新罗

战斗蓝方:日本、百济

红方兵力:13000人,战船170艘

蓝方兵力:42000人,战船1000多艘

最后战损:日本亡1000多人,战船剩余0……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在人数、船只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大唐军队依然把日本军队杀得大败。

有评论说,这一战,一举奠定了一千多年东亚的格局,一直到十六世纪,丰臣秀吉才敢自朝鲜而窥中国。

确实如此,我们看这一战,应当回到那个时代,看一看大唐到底强盛在什么地方。

2,日本学习大唐,不止是崇拜,也是刚需

最开始的时候是汉字——造字技术最能体现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技术。

有了技术,理念就跟了过来,汉字的字义解释,之后的伦理道德,儒学的慢慢渗透……

而这些,又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公元五世纪,因为中原大乱,不少中原人渡海来到日本。

日本统治者重用这些中原人,特别是财政方面,几乎都是中原人在运作,这就形成了不少大陆移民集团。

这些人,是天皇的天然盟友。

因为无论什么地方,政治博弈的戏码大体都差不多,怎么制衡贵族们的势力?要么是外来的势力,要么是起于草莽的势力。

当然,贵族势力也不会坐以待毙,也在竭力拉拢大陆过来的移民集团。

争斗的结果,还是贵族势力被打压下去,然后发生了著名的大化革新,学习唐朝的制度。

白江口之战,就在大化革新的五年之后。

战败之后,日本恐慌,为了应对大唐可能的入侵,又接受了大量的朝鲜半岛移民。

这是新的外来力量,这些力量站在君主一边,就进一步加强了天皇的力量,尤其后者在镇压了贵族反抗的“壬申之变”后,进而更需要有利于集中权力的官僚制度,学习唐朝便成为了刚需。

战败这一点,可以算是直接的刺激。

政治环境一样,还这么强大,不学习大唐学习谁?

认识到这一点,日本开始大规模派出遣唐使,逐步建立了以律令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仿照均田制制定了扳田收授制、租庸调制。

可以说,建立了一个“小唐朝”。

3,大唐化育东亚,是帝国的特质,也是副产品

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建立之初,它是不去考虑怎么传播文化,怎么去影响其他国家的。

它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生存,二是秩序,归根结底是秩序。因为秩序是更好的生存。

人们经常把生存看作最基本的需求,实则不然。生存也有其复杂性。

一亿目标王健林的生存逻辑,肯定跟一位外卖小哥的生存逻辑不一样;

一个小国的生存逻辑,跟一个大国的生存逻辑也不会一样。

大国必须考虑各方面力量的均衡,这需要军事力量,需要财政支持,而在这之上,还需要合理的制度支撑,能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

而文化,是这些的副产品,也可以说是载体。

军事力量,大唐采用的是北朝逐渐演化而来,在隋成熟的府兵制;财政方面,同样是凝聚北朝智慧的均田制。

这是起源于农耕—草原过渡地带的制度。而汉之后的中国历史也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开创一个兼容中原和草原的大帝国,其制度一定源于这样的地区,隋唐、元、清皆如此。

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也是超越中原的。

比如,太宗皇帝被草原民族尊为“天可汗”,这不只是一个称号,而是真的在遵循草原的统治逻辑。唐太宗是中原人的皇帝,是草原人的可汗,在这之上,是大唐帝国。

也只有这样容纳多元,才成就了一个胸怀广大、强盛无比,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很丰富的大唐。

第二场,对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

这场战争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一次碰撞。

1,好像并没有造成多少影响的失败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751年,当时的大唐在西域不断扩张,高仙芝带兵斩将灭国,所向披靡。而阿拉伯帝国,也在准备进攻安西四镇。

双方就在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城展开了激战。

唐军的战斗力,在中国历史上绝对能排到前三,而那时候,也是阿拉伯帝国也处于强盛期,双方相持,不分胜负。

这时候,改变力量对比的是叛徒。

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阿拉伯军夹击唐军,高仙芝战败,据说两万多唐军只剩下数千人。

不过,这场战争在当时,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唐军给阿拉伯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虽然从战斗结果上是唐军败了,但唐军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敌人。

据说,阿拉伯伤亡七万,远高于唐军的一万五千。

其次,怛罗斯本身就在阿拉伯控制之下,唐军没有夺取,但依然在中亚扩张地盘,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之后。

那么,这场战争又有何象征意义呢?

2,文化价值观的暗流涌动

一直以来,我们是用中原视角看待唐朝的,把唐前期的兴盛,看成是一个朝代的上升期;把唐后期的颓败,看成是一个朝代的没落期。

这么理解也没错,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基本呈现正向分布曲线。而看这个曲线,是没法区分隐藏在趋势之后的有趣原因。

唐帝国的逐渐衰落,与宋的衰落,是有很大区别的。

宋只是东亚大陆一个区域性国家,以儒学为本,其统治的普遍性,可能还不如兼容游牧和农耕的辽。

而唐,虽然同样确立了儒学的地位,但儒学的发展,依然延续了南北朝时的寻章摘句,在对帝国的文化精神引领上,与其地位并不相称。

唐之所以这么强大,这么幅员辽阔,就是因为超越了中原儒学,容纳了多元价值观,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帝国。

古今中外,有帝国特点的国家,都是如此。

比如罗马、波斯等等。

多元价值观塑造了帝国,但也带来了帝国的隐忧。

这个隐忧,就是精神价值观的冲突。

3,大唐内部的精神价值观之争

这是一场争取世道人心,影响人精神世界,进而影响统治秩序的竞争。

竞争是多方的,有儒家,有佛道,还有景、祆、摩尼等等。

儒学并不占优势。

虽然太宗命孔颖达成五经正义,儒学定于一尊,但儒学本身并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政策,很多是繁琐的章句学问,僵化生硬。

而佛教在玄奘归来后,更加系统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在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比儒学更有普遍性。后来儒学的发展,很大借鉴了佛学。比如,著名的“月印万川”。

此外,伴随繁荣的对外贸易,跟随西域商队而来的,还有景、祆、摩尼等教,比起当时儒学来,都更普遍性。

而西域的道德风气,也随之而进。

就像现在我们经常说的,社会价值多样,各种思潮涌现。

大唐社会在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安因素。

而唐玄宗及之后的继任者,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逐渐依靠儒学进行治理,丢失了太宗、高宗的帝国视野,具体说是草原视野。

还是以怛罗斯之战为例。

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是高仙芝攻打石国,在敌人投降的情况下,还攻击石国的军队,并且杀俘,在城里烧杀掳掠。

如果大唐朝廷明白当时中亚的局势,就应该惩罚高仙芝的行为,争取中亚其他势力的支持。

但是大唐并没有,从而使高仙芝的行为让小国们的离心,并引来了阿拉伯大军。

而到了怛罗斯之战前夕,朝廷轻视反唐联军,高仙芝知道仗不好打,但没人听他的。

就这样,怛罗斯之战大唐败了,它虽然没有产生战略上的直接后果,但它是一种象征,也传递了一个信号。

它是大唐失去帝国视野的象征,后来果然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它的传递了大唐可以被击败的信号,间接鼓舞了安禄山。

两次小的战役,背后却是国家实力、战略视野以及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映。

历史,就是用来给人们当事后诸葛亮的。

事后看历史,更能获得知识和启迪。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V2Csm0BMH2_cNUgRR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