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热的知识付费,真的是割韭菜吗?

2019-11-17     江雨读书

在网络上,知识付费的名声不太好。

主要的骂名有:割韭菜,贩卖焦虑,鸡汤。

现在比较常见的平台,我接触过的,有头条、得到、喜马拉雅、每天听见吴晓波,等等。

当然,还有朋友圈里,是不是发来的扫码入群,一起学习一下诗词歌赋、国学经典、人生智慧、炒股妙招什么的。

林林总总,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人们对此的反映,有的冷眼旁观,有的不参与、不评价,有的时不时出来嘲讽两句,有的则乐此不疲、时常打卡。

罗振宇在第六季《奇葩说》中,就质疑“知识付费”这个词语。

他的观点是,任何东西付费,都不叫某某付费,比如油条,就不叫油条付费。

为啥知识就叫知识付费?

你可以叫油条为早餐服务,而知识,也是知识服务。

当然可以这么理解。

但人们还是热衷于谈论知识付费。

为什么?

因为好像在以前,知识是不付费的。

真是这样吗?

一、知识付费由来已久,免费只是互联网时代的幻觉

春秋战国时代就是知识付费的时代。

孔老夫子当教育家,可不完全是胸怀改变世界的梦想,他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是要收束脩的。

那个时候,儒学可不是什么显学,孔老夫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其实不怎么招人待见。

在古代,知识不仅要收费,要恭恭敬敬地请夫子,要送上银子或者粮食或者肉条,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或者机会学习。

跟着当朝大儒学习,那更是身份的象征,或者,可以积累出仕的资格。

比如,刘备虽然后来被尊为“皇叔”,实际上出身并不高,能拜卢植为师,对其事业大有帮助。

那么,怎么到了现代,知识好像就变成免费的了呢?

因为电视媒体的出现,知识变现换了一种方式。

中国的电视节目,基本上是不向观众收费的,内容却很丰富,各种知识、技术,养鸡的,养猪的,还有学习辅导,百家讲坛,等等。

这是因为有广告商掏钱,收买观众的注意力。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对于给你免费的商家来说,如果你不是他的顾客,那你就是他的商品。他们不会做赔钱的生意的。

电视台的知识不收费,只是因为他们在出售你的注意力,只是你认为自己的注意力不值钱罢了。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得似乎更快捷,而且,免费也是中国互联网普及的一个利器。

360就是靠免费,打败了瑞星等一众杀毒软件。

而同时,网页上各种广告,各种弹窗,像“渣渣辉”的梗,就出自这里。

所以,免费只是互联网的幻觉而已。

我们生活在高度协作的时代,你不愿意用金钱购买知识,自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用别的东西交换。

二、焦虑不是知识付费的理由,是所有付费的理由

贩卖焦虑,这是怼知识付费的,很重要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谁不焦虑?

你有需要,有欲望,就会要焦虑。

最回应你焦虑的,就是最热卖的。

比如,保健品。

人到了中老年,最大的焦虑就是健康,所以卖保健品的地方,满满当当都是老年人。

再比如,鸡汤书。

现代社会压力大,人们都想找成功的捷径,或者,能让自己感觉在接近成功,于是,鸡汤书大行其道。

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折扣最大的,就是鸡汤书。

所以,知识付费的关键词不是付费,而是知识。

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付费上,思维难免就会变形。

你付费了,就会变得敏感,总想着这钱花的值不值,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知识跟一根冰棍是不一样的,花一块钱买根冰棍,吃的痛快,效果是明摆着的。

而知识有什么效果呢?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像菜谱一样,你看一遍,就能烧出菜来。

所以,就牵扯到下一话题。

三、花钱购买获得感

知识付费,最普遍的不是网上,而是大学。

国内好点的大学,一年的学费一万元左右,有的可能略少一些。

而差点的大学,学费反而更高,三本什么的,有的学校一个学期就收七八千。

就算是一年一万的收费,比起网络上的知识付费,那也贵多了。

当然,立即就会有人反对。

在大学里的学习,跟网络知识付费能一样吗?

怎么不一样呢?

如果你在大学里每天打游戏,谈恋爱,不学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为什么还心甘情愿掏学费呢?

因为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啊。

知识是看不见的,能力不经过实践检验也看不见,但是证书是实实在在的。

花钱,买的就是获得感。

所以,有些人便可以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知识付费,知识看不到摸不着,又没有证书,不是割韭菜是什么?

所以,获得感很重要。

不过,获得感也分两种。

一种是你真的得到了些东西,比如毕业征求。

另一种是,你以为你得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获得感,就是虚幻的。

成功学,鸡汤书,保健品,还有p2p。

于是,又有人从这个角度看了,知识付费,你只是让人感觉自己获得了知识,谁知道是真是假,不是割韭菜是什么?

是啊,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你很难说是不是幻觉。

比如,吸烟,烟是物质的,但恐怕满足的,更多是精神需求。

一天一包十块钱的烟一个月三百,一年三千六。

从这个角度讲,成功学似乎也可以接受,至少,让人又鼓起了勇气。

而知识有什么作用,就在于你怎么理解,从哪个角度看待。

有的确实是一门技术,比如编程。

有的,却只是让你获得了一个信息,了解了一点历史知识,获取了一种思维方式,很难说在哪里用的上。

但是,人的品性,人的行为方式,就是这么塑造出来的。

记得我们听战略学的课,老师讲,获得战略思维,不是看几本战略学的书就能获得的,这种思维,来源于接触到的每一个知识,也来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哪怕只是在街上看人来人往、梧桐叶落,可能也会带给你战略思维。

所以,看知识付费,取决去我们怎么看待知识,怎么看待付费,它只是满足了人的一类需求,就就像小米粥和咖啡一样,凭君喜好,可以自取。

但是,你可以记住一点,只要不是在家里,你从社会上获得任何一点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关键是,要管理好这个代价,这是另一个层面的收支平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s_Ggm4BMH2_cNUg27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