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在朋友圈被疯狂刷屏,想不去看都不行。
于是,我的区区几十块钱电影票钱,汇入了它开创中国动漫历史的滚滚大军。
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很多,大家也都清楚,我们曾经熟悉的人物,都作了哪些变化。
比如,英俊的小哪吒变成了烟熏妆、大板牙、鬼见愁的小魔童;
仙风道骨的太乙真人,变成了满口川普、喝酒误事、骑一口飞猪的胖子;
严父李靖,变成了有实力要宠娃,没实力也要宠娃的慈父;
张狂太子敖丙,变成了颜值道德双在线,集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等所有网络IP改编剧男主气质与一身的英俊小生。
改编容易,改好难。
看完之后,最大感受是:
讲好一个故事太重要了。
看完电影回来,吃中午饭想起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动画,脑海里冒出另外一句话:
讲好一个故事太不容易了。
而偏偏,中国的电影电视很不注意讲故事。
即使大家都知道,几乎所有卖座的都是讲故事讲的好的,但他们仍然不相信,仍然以为拼凑几个明星就可以把观众忽悠进电影院。
那么,一部好的动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时代,是一部动漫最重要的底色
这么说,会不会让人觉得虚头巴脑?
我只是写一个动漫而已,拜托,又不是要讲什么大道理,整什么时代、历史这样的大词儿?
但是,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都会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是永远都改变不了的,
动漫故事的编剧也不例外。
而且,真正让人们记住的作品,一定是跟那个时代相契合的作品。
尽管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人们还是会缅怀,会记忆。
当然,我说的是契合,不是迎合。
我们对比半个世纪前后两部经典动漫。
《大闹天宫》
历来,孙悟空都是反抗故事的主角。
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当然要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
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所反抗的,是天庭的腐朽统治。
这是一个慷慨激昂、战天斗地的故事,而且以孙悟空的胜利而告终。
是的,这是我看过的西游故事里,唯一一次孙悟空胜利了。
你永远不知道,在一个孩子或者少年心里,他们多么渴望孙悟空胜利,而不是在故事里面,一次又一次被击败。
相比之下,《大圣归来》就刻意回避了这一点。
大圣确实是败了,但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
在绚烂的云霞之中,在澎湃的音乐之中,观众们只看到英雄的回归。
也许,创作者们并没有想太多,但我们作为观众,或许还可以作这样的解读:
五十年前,我们对百年沉沦的记忆还很深刻,又有那样的国际环境,所以我们的主题是反抗,是不屈,是敢于胜利;
而现在,曾经的失败,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也只是记忆;在新的一代眼里,曾经战无不胜的大圣已经归来,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共情,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俗世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关系需要处理,如果你从中选出比较重要的,恐怕主要是这几种:父母、师生、上下级。
这些关系,在中国,即使几十年的时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再对比两部动漫。
《哪吒闹海》
这部动画,与《大闹天宫》处于同时代,我们不谈时代特色,只说里面的关系处理。
《哪吒闹海》主要的故事内核,还是依照《封神演义》原著,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非常紧张,但这种紧张的原因已经变了。
原著中,李靖的父亲角色,是被工具化了的,他只是灵珠子降世的一个载体,哪吒对他不以为然,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因为哪吒算不上他真正的儿子。
而在《哪吒闹海》中,这种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被赋予了一层内涵,就是孩子对封建家长的反抗。
这对三零后、四零后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在原著中,太乙真人与哪吒的师生关系,是命中注定的,所以师就是师,徒就是徒。
原始天尊与太乙真人的师生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上下级关系,因为哪吒对于太乙真人来说是成长,而太乙真人对于元始天尊来说,是要完成封神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工作中,元始天尊当然一定是正确的。
《哪吒闹海》因为主题是反抗龙王,所以对于师生关系的处理比较传统,着墨并不多,太乙真人更多的是推动情节发展。
但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这些关系全变了。
父子关系中,李靖实力宠娃,在三年中,一边管束哪吒,一边寻找解救他的办法,甚至为了他,不惜天雷加身,一命换一命。
如果你是一位八零后、九零后的父亲,你觉得斗争中的父子关系能打动你,还是相爱相杀拼死护佑的父子关系能打动你?
还有一对父子关系,也能深入现代人的心扉。
龙王和敖丙。
(每次看到敖丙这个名字,就忍不住想,他的两个哥哥敖甲和敖丁到底怎样了?龙族起名咋这么随意?)
龙王,把整个家族的宝贝(万龙甲)给了他,也把整个家族的压力给了他。
为了成功,还秘密勾连申公豹,连老大的计划都敢动手脚。
温文尔雅的敖公子,在重重压力之下发了疯。
孩子,都靠你啦!
这句话,击中了多少家里有矿要继承或者没矿也要继承的童鞋的心?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每一代人,也许心底的柔软之处并不一样。
但一定有共同之处。
同样,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师徒关系和上下级关系更多元化了。
太乙真人能更多地包容哪吒的个性,师父也不是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这恰恰是现代年青人已经遇到的,或者是期待的。
你不希望有这样一位逗比老师?
以前的上级,选定一位下级做某项工作,理由只有一个,这位下级是最合适的人选。
现在的作品里,终于大方承认,领导用的人,都是领导喜欢的。
不看原著,只看故事,太乙真人喝酒误事,本事似乎也比不上申公豹,还不如他上心,好像更合适的人选,是申公豹。
但元始天尊还是选了太乙真人。
而且,故事的题眼,是申公豹点出来的: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但这不是他不择手段的理由。
同样是面对偏见,作为新一代的哪吒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