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的评价,很多时候是两个极端。
赞美的人,说那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年代,文化造极于世,平民都有三分雅骨;
痛恨的人,说那是一个柔软没有骨气的年代,身为汉家儿郎,上不能卫护国家,下不能护佑家庭,大好江山沦亡,崖山之痛,一痛千年。
历史就是这样,站在现在的时间点看未来,都是偶然;站在现在的时间点看过去,都是必然。
我们在前文讲过,汉朝去古未远,汉儒就带有巫的传统,流行神秘主义。
同样,去古未远留下的,还有崇武刚烈之风。
当然,我们不能把一个帝国的扩张,建立在有些虚无缥缈的尚武精神上。
或者可以问,为什么会有尚武精神?
能不能抵挡游牧民族,最直接的因素当然是军事因素。
在现代社会,决定军事能力的是什么?
首先,要有钱,就是经济能力。
其次,要有好装备,就是科技能力。
第三,要有会打仗的军人,这里面又分两种,一种是帅才,能指挥打仗;一种是将才,可以统称那些勇敢作战的官兵们。
第四,打仗很大程度上就是打后勤,需要统筹物质、人员的调度,配合必须十分契合,可以称之为组织能力。
经济能力、科技能力、帅才将才、组织能力,这四样缺一不可。
那么,汉朝和宋朝的表现又如何呢?
一、汉宋经济能力哪家强
肯定会有朋友嗤之以鼻,这还用问吗?
汉朝与宋朝相差了一千多年,无论是农作物,还是耕作技术,都有了很大发展。
确实如此。
作为典型的农耕国家,历代王朝都把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每年开春,皇室都要在皇宫里种田以做示范,对于各地的作物、技术发展,更是非常重视。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汉朝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黍、稷、麦、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
宋朝也基本上也是这些,但是引进了越南的占城稻。
汉朝中原已经有一定的农业技术,比如复种连作制,北方土壤耕作的垄作法、平作翻耕法、局耕法、免耕法等。
宋朝的耕作技术可能没有颠覆性创新,但有了长足发展。
比如,南方的灌溉工具龙骨翻车,还有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
范仲淹作了《水车赋》,“器以象制,水以轮济”。
耕牛缺乏的地区则广泛使用“踏犁”。
宋时,还出现了很多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等。
这些比较枯燥,还是引用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所讲:“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在技术水平上,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及在辽阔疆域的管理能力上,中国都超过了欧洲。”
如果换算成人均GDP,宋初大概450美元,宋末大概600美元。
跟元末、眀末老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不同,宋末的老百姓,反而比宋初要好。
如果说汉朝灭亡时还很强大的话,那么宋朝灭亡时,还很富有。
不是说军事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能力吗?宋朝的经济能力为什么转换不成强大的军事能力?
因为这么强大的经济能力,不是在国家,而是在民间。
“民间”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应该说是在士大夫手中。
熟悉宋朝历史的都知道,弊端就在于冗兵冗兵冗费,就是要养的官和兵太多了,不能产生效用的支出太多了。
比如,唐的疆域是宋的两倍,但每届取进士只有三四十人,宋朝却达到四五百人。
唐太宗时曾将朝廷官员从两千多减到六百三十四人,宋仁宗时朝廷内外属官就超过了一万七千人。
三冗的结果,就是每年的税还没收上来,基本上都有了固定的用途,宋朝皇帝空守着一个无比富有的大宋,却什么都做不成。
而汉朝呢,用一句教科书上写着、大家都背熟了的句子,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
汉朝确实不如宋朝富庶,但汉朝的皇帝,比宋朝的皇帝富庶,至少武帝时期是这样的,比宋仁宗富,所以他做成了很多事。
二、科技能力怎么转化成战斗力
宋朝的科技能力也很强。
强到什么程度呢,著名的四大发明,有三个都在宋朝得到了很大发展。
比如指南针,在北宋已经应用于航海,南宋更是出现了"罗盘"。
再比如,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
还比如火药的应用,宋朝研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炮管和炮弹。
汉朝的科技,最著名的当属造纸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朝代,冶铁技术比北方游牧民族要先进的多。
那么,这些科技,是否转化成战斗力了呢?
汉朝对匈奴的成功,有武器精良的因素。
北宋的科技,特别是在王朝末期,在战胜敌人上乏善可陈。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北宋科技虽然辉煌,但是没有形成代际差距,不能降维打击。
为什么没有形成代际差?
因为没有体系,没有配套,不能量产。
就拿火药来说,如果真要想在战场上起作用,就得有能够反复使用的枪炮,要想有反复使用的枪炮,就得有可靠的钢铁,有熟练使用的人。
如果想要质量稳定的钢铁,最好的办法就是工业化的冶炼方式。
事实上,直到明朝,枪炮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枪炮成为改变战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了。
在这个时候,冶炼就称为冷兵器战争的重要决定因素。
汉朝时期,主要是汉匈两个大国并立,西域众多国家被匈奴所割,汉朝拥有北方险要关隘,基本上可以封锁精良铁器流出——就算封锁不住,也能大大降低匈奴获得这些武器的数量。
宋朝则不然,当时国家林立,辽、西夏、大理,宋既没有河西养马之地,也没有燕云关隘险要之地,四处透风,在加上民间管制也比较松,想封锁也封锁不住。
这样,北宋虽然有一些技术远超同时代的欧洲,但面对游牧民族,却不能转化成为降维打击的手段,只好对拼单纯的武力。
三、帅才将才窝囊史
学者,老师,大学生,商人,大多数人都可以把宋朝当作黄金时代穿越回去,唯独一个职业不行,军人。除非你穿越回去不要进入大宋军队,或者,作为文人掌兵。
如果仔细看宋朝历史,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明明弱到一触即溃,但是有将领出来,也可以把入侵者打得屁滚尿流。中兴四将,特别是岳飞,也可以把金兵打得大败亏输,“直捣黄龙”可不是说说而已。
而南宋,蒙古大军开了挂一般横扫欧亚大陆,却进攻不下南宋,打了几十年才打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压制武人,优待士大夫。
有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说。
真这么美好吗?
不杀是真的。
共治就不好说了。
有共治对国家不管不问的吗?
皇帝动不动就恩荫,大把的官撒出去。
冗兵冗官冗费,也不见哪个士大夫吭一声——吭当然是吭了,但从不实际动作,除了一个拗相公王安石。
因为动这些,就是动士大夫的利益啊。
朝争不用死,工资给的高,做生意也没人歧视压制,管你国家有没有钱?别动我的钱就行。
兵不堪用,国库无钱,士大夫们就眼睁睁看着金兵蜂拥南下。
如果谁想做点事,立即就有人过来扯后腿,就跟一个篓子里的螃蟹似的,一个想要爬出去,顿时就有另一只螃蟹把它拽下去。
这倒不是这些士大夫有多坏,而是朝廷一旦有了新的制度,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盈利。
你会说,这是那些奸臣,北宋可出了不少名臣。
确实。
但这些名臣,很多是道德文章好,人品绝对好,但缺少做实务的能力。
比如,司马光重新为相之后,要尽废王安石新法,实际上,有些士大夫是想保留一些有用新法的,但司马光一概反对。
司马光道德一流,文章一流,但怎么把国家治理好,他也没有太多的办法,而且,新旧党之争,有了一个很恶劣的开端。
那就是,只要一方赞成的,另一方一概反对,不管有没有道理,这样,无论谁想做点实事,都被另一方牵扯的一动都不能动。
士大夫对自己宽容,却没少杀武将。
有个很著名的故事。
北宋名臣韩琦要杀名将狄青的爱将焦用,狄青说焦用作战勇敢,有战功,是好男儿。韩琦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说这算什么好男儿?东华门唱出的才是好男儿。
所谓的东华门唱出,就代指科举。因为那时候,上榜的考生都到东华门等待唱名。
文武非要比个高低,实际上就落了下等。
真正的士,是出则将入则相的。
大汉冠军侯故事,至今听来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身为文人的萧何、张良,同样不可或缺。
韩琦还不算打压狄青严重的,更严重的是欧阳修,就是写醉翁亭记的那位大家。
打压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污蔑的程度。
当时,狄青已经做了枢密使,这是负责军事的朝廷最高官职了,以前都是文人担任。
文官集团很愤怒,于是谣言便起来了,说狄青要造反,他家狗身上都长了角。开封发了大水,欧阳修就一口咬定,是因为狄青担任枢密使。
开封的王公贵族多了,咋就是狄青呢?
狄青最后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贬,郁郁而终。
也就是当时北宋国力还可以,与辽国保持了和平,打仗主要是跟西夏,没有发生大的失败和羞辱。如果是在末世,欧阳修恐怕就没那么好的名声了。
后来的武将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岳飞。
风波亭上,至今让人扼腕痛惜。
这都是当世名将。
宋代有文人领兵的传统,这些文人杀起那些不怎么有名的将领和士兵,可从来没手软过。
有宋一代,只要边患稍微松一点,文人就开始打压武人,顾头不顾腚,也不管以后怎么着,这就造成宋朝边军养寇自重,培养了另类的利益群体。
有可能就是被压制憋的,宋朝一旦放开对武人的管制,总是能迸发出很强的战斗力,比如两宋之末。可惜,根基已经动摇,为时晚矣。
四、组织动员能力
汉朝对匈奴动手,是汉武帝巩固了集权之后。
有人说,汉武帝实际上跟秦始皇的喜好、手段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赶上了不同的时代。
秦始皇刚刚灭掉六国,正需要慢慢整合的时候,却用了太多酷烈的手段。
汉武帝的手段也很酷烈,有些为后世所诟病,比如算缗令,他想找商人收取营业税,好几年都收不上来,于是想了个办法,鼓励民间举报,举报的人可以得到被举报商人的一半财产。这个命令一出,不光是秩序,连人的品质和道德风气也乱了。
但是,随着大汉朝廷控制力的增强,战争的组织能力也在增加。
相比之下,北宋对民间的控制力就松了很多。
学者们评价一个朝代的能力,修建大型工程是重要指标。
特别是那些人力浩大,国防价值、社会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的工程,或者是见效比较慢的工程。
比如长城,运河,大型水渠,等等。
北宋的工程不少,但不是大工程,而是巧工程,比如城市建设、园林,很多都是考虑了商业价值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动员能力。
最后再说句题外话,很多人推崇朱熹理学提出的“虚君”理念,就是皇帝垂拱而治,把天下大任交给士大夫,以为这个就差不多就是君主立宪了。
实际上差得远。
君主立宪有个前提,就是近现代国家的形成,也就是常常说的“想象共同体”。
而拉近了看宋朝士大夫,他们更多想的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真正为国的是很少的,因为他们还是家天下的观念,是可以随时改朝换代的,如果没有对一个国家的忠诚,皇帝又没有权力,他们只能忠于自己。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所以,尽管学者评价很高,这是站在后世的视角。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百年的繁荣实在是太短,但带给国人的伤痕又有点多,特别是,它留下了对世界诗意的表达,却没有留下让后世承继的制度,倒是清朝,用很高的统治技巧,管理了广袤的国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地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H4v_W4BMH2_cNUgz3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