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之后,谁继承了大唐帝国?

2020-01-19     江雨读书


大唐之后,再无大唐。

她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一个美好的梦境,成为我们自信自豪的源泉,成为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后面的任何一个朝代,再没有大唐的汪洋恣肆、绚烂多彩,但是有一个朝代,像大唐一样,兼容草原与中原,拥有国际视野,都城也发展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

只不过,这个朝代不被后世的儒生、小说家所喜,所以没有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甚至,里面的一些人物还以反派面目出现。

我们应该用更为现代的视角,看待这个朝代。

首先,这个朝代不是明清。


明清是几乎完全消灭军事贵族的、几乎完全平民化的社会。

朱元璋精心设计了一套制度,恨不能把老百姓像庄稼一样种到地里面。

他处心积虑,干掉了李善长,干掉了胡惟庸,取消了宰相制。

事实上,权力的运行规则决定了,你不设置宰相,也会慢慢出现代替宰相的位置,果然后面就有了首辅。

社会细胞的分散,贵族的消失,再形不成反抗皇权的力量,控制也就达到了极点。

所以,明清不再兼容并包,而是八股盛行,奔放的诗歌没了市场,普通百姓喜欢小说、话本,文人们讲究的是寻章摘句,皓首穷经。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老干体”顺口溜诗歌,看我从网上搜的一首:

浩瀚大海阔视野,然有新词伴今夜,正是六月荷花艳,气质品德靠陶冶。

其实可以上溯到乾隆皇帝,这是他写的一首《咏煎盐者》(这首立意是很好的,为皇上点赞!),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

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

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没有文人去赞美边塞风情,也没有文人喊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主流的观点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明清两朝,没有了粟特商人的传说,没有了东西两坊处的胡风胡情,占主导地位的是朝贡贸易,这实际上意味着,连经济生活,也符合儒家的天下体系了。

其次,也不是大宋。


大宋被称为“大”,实际上有些抬举。

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原政权,在治理结构上,就与大唐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前面谈过,从汉至唐,实际上是一个豪族社会的演变过程。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军事贵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来自草原上的军事力量。

西汉在武帝时,作战力量基本上都是汉家儿郎,但到了后期,以及东汉之后,就大量使用内附草原民族的力量来开疆拓土,这也是历史书上经常说的“内部边疆战略”。

实际上,这个战略的本质是,把军事权和财政权分开了。支撑财政的,是来自中原的农耕;支撑军事的,是来自草原的骑兵。

凡是统一的大帝国,两权都是合一的。

但合一的方式是不同的,汉族为主导的朝代,像汉唐,在后期很容易造成两权的分裂。

东汉之后的南北朝,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宋辽金,实际上也是南北朝,是两权分开的时代。

至于少数民族主导的朝代,如果两权整合不好,王朝就短命;如果整合好了,反而能体现出兼容性来,其中以清的统治技术最高,这个以后再谈。

这里,我们只谈为什么大宋算不上大唐的继承者,关键点就是失去了东亚大陆的军事权,没有大唐的赫赫武功,自然就没有对草原、对西域的控制,因此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兼容并包的帝国,哪怕在经济、文化,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第三,当然不是金和元。


前期的金,在武力上是开了挂的,有金兵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之说。

但是,金国离文明还差了好几个梁唐晋汉周。

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对于元朝的印象,我们通常认为他们把民众分为四个等级,好像管理很残酷,控制很严。

实际上,如果说金国还有一些统治技术的话,元朝统治技术是很差劲的,对广袤的土地疏于管理,对民间的各种控制并不严,甚至有的连收税也不正规,朝廷很大一部分收入,靠的是贸易。

前面我们有个结论,说少数民族政权如果想有百年之运,就要善于运用中原的财力,来赎买军事贵族,从而避免草原上选择继承人带来的危机。

而元朝在运用中原财力上似乎有些问题,估计也是元朝统治不久的原因之一。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太极张三丰,小说话本里他是反元的,但实际上他自称“大元遗老”。如果他讨厌元朝,怎么会这么称呼呢?

第四,那究竟谁有大唐之风?


是辽。

因为历史叙述常常以宋为正朔,辽在历史上的地位很容易被低估。

实际上,辽的制度、文化和经济,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发达的。

第一,制度自觉性。

辽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且处于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地带,要整合疆域内各个民族,必须对制度进行创新,单纯靠儒家学说或者靠草原上的规则都是不行的。

首先,农耕地带给了辽极大的统治稳定性,这个稳定性当然来源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就像我们前面所讲,有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就可以与军事贵族妥协,从而解决草原上周期性的继承人危机。

也正因为大辽统治的稳定,也替大宋挡住了草原因为没有秩序而带去的冲击。

也就是说,就因为大辽稳定,大宋用钱换和平的政策才能持续下去。

而大辽能稳定,其疆域内的农耕地区非常重要。

而这块农耕地带是哪儿呢?

燕云十六州。

大宋心心念念要收回的土地,就以这样很让人玩味的方式,给大宋提供了保护伞。


其次,主动建立了兼顾汉族和契丹的朝廷制度,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主管汉族事务,采用汉制,相比大宋的精致华丽,辽的制度更为质朴大气;北院主管契丹事务,采用草原上的制度。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南、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天龙八部》里面的萧峰,就是被皇帝封为“南院大王”。

这种制度的二元性,也体现在皇家内部,北面官与皇太后采用的是契丹服饰,南面官与皇帝则穿汉式服装。

正是因为是契丹建立的政权,所以才有这种自觉性,下一个更有这种自觉性的是清。

唐朝作为汉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兼容草原,但是多体现在皇帝或贵族的个人特性上,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制度。

所以,辽在制度建构上,比起唐算是一种进步。

第二,贸易的国际性


宋朝因为北方辽的存在,成为一个很内敛的中原王朝,但是在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发展很快,特别是发达的海外贸易,产生了三个大规模贸易港口:广州、泉州和明州(宁波)。

但是,毕竟航海时代没有到来,对世界更有影响的,还是中原到西域这条线。

而北方到中亚、欧洲的贸易,占主导地位的是辽。

辽的视野是欧亚大陆,将大宋所产的瓷器、丝绸等,转而进行国际贸易,首都上京临潢府成为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回鹘商人的居住地(大唐时期控制国际贸易的多为粟特商人),通过草原路线,成为了连通西方的桥梁。

按照日本历史学家杉山正明(他一向喜欢解构中原文化)看来,在行旅、语言、物品、文化等方面,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是辽的南京析津府,而不是东京汴梁城。

通过贸易,辽也给西方人留下了大帝国的印象,今天的俄罗斯语和波斯语中,对中国的称呼依然是“契丹”。

第三,文化的发展。


辽高度推崇佛教,佛教教义学的发展水平很高,高僧学识渊博,佛教建筑也十分恢弘庄严,跟大唐的风格很像,与宋的佛教建筑风格很不相同。

可以说,辽在佛教文化圈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

同时,辽也强调儒家的正统性,将大辽定义为“中国”。

当然,辽的文化是远远比不上大唐的。

但是,辽仍然是从唐至明清,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其对后世的贡献,并不亚于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p9pCHAB3uTiws8KEo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