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一碗粥,健康美味吃出来

2020-01-06   膳食计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的很多生理活动、能量消耗都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身体需要能力和营养的补给。而营养丰富、暖身祛寒的粥无疑是冬季最佳饮食。

1

冬季喝粥的好处

宋代文学家张末《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粥有和胃、补脾、养心、益肾、清肺、利肝、通便和安神等多种功效,几乎把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兼顾到了;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粥都是以米、面、杂粮为主,体现了“谷类为主”的基本原则。并且粥的包容性强,可与各种食材组搭配合,营养均衡。

2

关于养生粥的相关问题

煲粥时间越久越好吗?

煮粥时间要相对适宜,时间太长会损失粥中的营养成分。粥中主要为谷物,其营养成分中维生素B1损失会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而增加。

如若想吃口感烂软的粥,推荐用高压锅,缩短烹调时间,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什么时间段吃粥比较好?

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其实喝粥早上晚上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建议饭前先喝粥,尤其是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饭前喝粥可以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另外不可顿顿喝粥。


1月4日周六15:30

锁定广东公共频道《膳食计》

给大家讲解冬季养生粥的相关问题

冬季养生粥的好处

煲养生粥的注意事项

养生粥的食谱推荐

……

3

冬季煲养生粥原则

冬季不管煲什么类型的粥,都可遵循这一原则:一底多学种。

一底:说的是基底材料,一般都是大米、粳米、黄小米之类的,选其中一种即可。

多学种:这是搭配均衡的营养法则,一般来说,如动物配植物比单纯植物配植物好,食物种类搭配越多越好,同时食用的次数越多越好。

因需求不一样,选好基底材料后,再按需选择其他食材搭配,比如:

1. 消化功能不好:多加山药、芡实、薏米、小米等,软糯易消化,有助健脾胃。

2.糖尿病患者:多加燕麦、红芸豆、黑米、紫米、红小豆等,消化速度慢,有助于控制用餐后血糖升高速度。

3.贫血需补血养颜的女性:多加桂圆、红枣、黑米、黑芝麻、黑豆、红小豆等,含铁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内血液循环。

冬季养生粥四大推荐

清肠养胃——南瓜小米粥

“食材”

南瓜100克、小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小米洗净,放适量水大火煮开转小火至小米煮熟;

2.南瓜切块放少许水煮熟;

3.煮熟的南瓜放凉后连水一起放入料理机打成汁;

4.打好的南瓜汁倒入煮熟的小米中,放入冰糖,再次煮沸即可。

“功效”

南瓜中的果胶和维生素B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可以修复受损的胃黏膜,是胃病患者的理想食材。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等功效。

养血补脾——红豆花生粥

“食材”

粳米100克、赤小豆50克、花生仁30克、陈皮少许、赤砂糖适量

“做法”

1. 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 红豆、花生仁分别洗净,用温水浸泡回软;

3. 陈皮洗净备用;

4. 锅中加入约2000毫升冷水,将红豆、花生仁、陈皮放入,烧沸约10分钟;

5. 加入粳米,用小火慢熬煮,待米烂豆熟时,加入赤砂糖拌匀,即可盛起食用。

“功效”

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赤小豆具有良好的降血脂、调节血糖的作用;花生具有醒牌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的功效。

润燥安神——莲子百合

“食材”

大米15 0克、百合干2 5克、莲子2 5克、枸杞少许、冰糖适量

“做法”

1.百合干用刀背碾成粉状,莲子用热水泡软;

2.枸杞用热水稍泡,大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

3. 锅中放水,先放入大米、百合干烧开后,再放入莲子

4. 接着改用中火继续熬煮至熟,最后放入冰糖即可。

“功效”

莲子百合是非常好的搭配,两者一起熬粥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莲子性平,能养心安神、健脾补肾。

补中益气——皮蛋瘦肉粥

“食材”

大米150克、皮蛋2个、猪瘦肉225克、香葱1棵、生姜少许、食用油适量、香油少许、胡椒粉少许、食盐适量

“做法”

1. 皮蛋剥壳,每个用细线切成等量的8瓣备用;

2. 大米淘好后拌入少量油,生姜洗净切丝,香葱洗净切成葱花备用;

3. 猪瘦肉洗净沥干水,用食盐腌1小时至入味,再放入蒸锅蒸20分钟取出切片;

4.将大米放入粥锅,加水煮开,转中火煮约30分钟;

5. 放入皮蛋和瘦肉片、生姜丝及其余调味料一起煮开;

6. 再继续煮几分钟即熄火,食用前加入葱花即可。

“功效”

皮蛋瘦肉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烟酸、钙、磷等营养成分,食用后能为人体迅速补充营养、补中益气,提高身体抵抗力。

以上只是给大家简单介绍的一小部分内容

1月4日周六15:30

锁定广东公共频道《膳食计》

预告视频来袭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