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鹤唳华亭》正在热播中,在前两集就放了大招,一场太子加冠的大典。“冠礼”,对于古代男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礼,何况这场冠礼的主人公还是一国太子。围绕着这场加冠仪式,剧情是一会一个反转,在服饰、场景上,看得出剧组也是下足了工夫的(虽然这部剧的设定是历史架空剧)。比如中书令李柏州所戴的貂蝉笼巾,我猜剧组参考的应该是古代绘画中的文物,但是只能说模仿,谈不上还原。
居高食洁,清虚识变:冠冕上的蝉纹
- 中书令·李柏州·貂蝉笼巾
- 北宋宰相·韩琦像&宋人像
比较《鹤唳华亭》里李柏州所戴的冠与宋人画像,整体来说是很像了,但也有几点不足,比较明显地:
缺少貂尾、笔立这两处比较有象征意义的细节。
蝉纹的位置(像只小蜜蜂的那个金饰),蝉纹应该放在圭形金珰上。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貂蝉笼巾其实是罩在梁冠外的网纱状的方形帽,也就是“内冠外笼巾”,而不是一体的。
在整场加冠典礼中,只有中书令李柏舟戴了貂蝉笼巾。可见这“貂蝉笼巾”不是一般大臣能佩戴的。确实如此,只有一二品大员,又是几朝老臣的才有资格佩戴貂蝉笼巾。
此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在皇帝、齐王的冕上也有蝉的纹饰,这也是有例可循的。在唐《历代帝王图》中就有好几位帝王的冕上有蝉纹,比较清楚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冕上的蝉纹。
- 《历代帝王图》晋武帝司马炎
那么问题来了。蝉,只会在夏天的高树上叫个没完没了的知了,它有什么独特魅力?为什么它的形象能被运用到高级别的冠冕上?
对于蝉出现在冠冕上的年代或可追溯至战国的“惠文冠”。赵武灵王效仿胡服, “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但此时的金珰上未必就有蝉纹。因为,对于“惠文”的解释为“惠者,蟪也,其冠文细如蝉翼,故名惠文”。直到两汉时,才出现了确实可考的附以蝉珰的冠。《后汉书·朱穆传》中:“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貂”就是貂尾。“珰”为金珰,附在冠前,上有蝉纹。所以可以称之为“金珰”或“蝉珰”。蝉珰的形状类似圭。圭是从先秦起就出现的非常重要的礼器。蝉珰以圭形出现,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处体现一个“礼”字。
- 冠上蝉珰·南京高悝墓出土·东晋
在两汉时,这样的冠也只有皇帝左右的侍从官才能戴。魏晋时,时局较乱,侍从官的权力日盛,甚至比肩宰相。此冠于是也成了权力荣宠的象征,戴此冠的官员逐渐多了起来,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这完全是与此冠的本意相违背。古人认为,蝉居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居高食洁”的美德。其目在腋下,懂得韬光养晦,有“清虚识变”之能。并且,蝉还被赋予了“五德”,即文、清、廉、俭、信。晋陆云曾在《寒蝉赋》中写蝉:
“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这里再次明确了蝉纹被加在冠冕上的事实。并且指出,君子如果有蝉一样的品德,就可以很好的侍奉君主,可以安身立命。
除了貂蝉笼巾、附珰之笼冠上有蝉纹,通天冠上也有蝉纹。通天冠上的金蝉还有个专门的名字“金博山”。武氏祠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上夏桀等人戴的通天冠,高高竖起的部分即为金博山。虽然图像上看不出蝉纹,但根据文献“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可知通天冠上也是有蝉纹的。周宣帝宇文赟佩戴的通天冠上也附蝉纹。并且,在这一时期,他下令不准许侍臣的武弁上再附金蝉,以此来明身份,分等级。
- 通天冠的演变
蝉蜕于污浊,以浮游尘埃之外 :蝉,生死轮回的媒介
蝉纹除了运用到冠上,更早的是在墓葬中的应用。在史前的许多遗址中都有玉蝉出土。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红山文化玉蝉有穿孔,可能是在那个时候有佩戴玉蝉的习惯。但由于史前没有文字,至于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寓意,也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仅能推断蝉在此时已经受到了先民们的喜爱。
- 红山文化玉蝉
玉蝉作为死者的陪葬品,从周朝开始流行一类“玉琀”,“琀”即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在汉代以前,玉琀的形状并不固定,蝉形玉琀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到了汉代,蝉形玉琀则更广泛,无论是诸侯一类的大墓,还是寻常的小型墓葬,均有蝉形玉琀出土,差别仅在数量上,可见此时蝉形玉琀必定有某种特殊的寓意。
- 汉代出土玉蝉线描
-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蝉统计(部分)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蝉蜕的习性。如《史记·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污浊,以浮游尘埃之外。”蝉蜕不单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此外也被看作是再生的表现,是生命的另一个轮回。而汉代是特别流行厚葬的一个朝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也格外浓厚。因此,在这及以后,蝉形玉琀及玉蝉被当作随葬品大量使用,体现的是古人对永生的渴望及羽化成仙的追求。
作为生死轮回的媒介,蝉纹不单被应用于丧葬文化中,在佛教文化中也有应用。比较著名的一例是1976年在山东博兴县出土的东魏蝉冠菩萨像。
- 东魏·蝉冠菩萨像
身高100厘米,头高18厘米
这尊蝉冠菩萨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蝉冠”菩萨像实物。大眼,长足,双翅微张,似要展翅飞翔,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在菩萨宝冠正中的蝉纹格外的引人注目。
佛教中的蝉冠以蝉的生死循环,表达了佛的永恒和佛教的轮回观念。事实上,在佛教徒的文辞中也常常出现“蝉冠”一词。
冠,礼之始也。古人以蝉纹入冠,放在冠的正中,用以明身份等级,并且警醒佩戴者要像蝉一样高洁,有“清虚识变”之才。在丧葬文化中,“蝉蜕于污浊”,可羽化成仙,可通灵,蝉纹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sP4I28BMH2_cNUg2S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