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玉龙,墨绿色、C型的身躯、突出的吻部,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造型流畅,很是俊美。并且玉龙的整体造型与甲骨文中的“龙”字也是很像的,因此也为它博得了“中华第一龙”之美誉。此外,红山文化还有许多“蠢萌”的玉猪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独有的玉器,红山文化也正是凭借着玉猪龙得以扬名。但其实红山文化中还有另外两种非常典型的玉器。
马蹄形器:其耗时耗力的程度不亚于玉猪龙
红山文化马蹄形器,也叫玉箍形器、玉斜口器。造型看起来很普通,实则制作这么一件至少需要一个琢玉工的一生才能完成。
乍看之下,这不就是一个玉筒子嘛?一端作平口,一端为斜口,平口两侧各有一小孔。许多人或许知道马蹄形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种马蹄形器还有与之匹配的玉芯子。这也是马蹄形器制作过程的奥妙所在。玉芯子正好可以放在与之匹配的马蹄形器中,他们的直径是吻合的,也就是说,玉芯子是被完整的取出来的。
红山文化属于史前文化,起止时间为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对那个时期的通识是,还没有使用金属工具,那么,红山文化的玉芯子与马蹄形玉器是如何分离的呢?学者们最后的结论是制玉人一点点磨出来的,所以,制作这么一个(一对)需要至少几十年的时间。所以,这样的马蹄形器的出土数量自然就不多。
制作工艺这么有难度,耗时耗力,那么自然也非常人可以拥有的。实际上根据发掘的墓葬情况,也可以判断出马蹄形玉器属于高规格的玉器,出土的位置一般在墓主人的头部或胸部的位置,并且,在玉器的平口端还有两个小孔,可见,这样的玉器或许原本是需要有细绳穿孔佩戴的。佩戴的部位很有可能就是头部,相当于是一种玉冠。可是后来这样的结论几乎被推翻,因为后来还发现了拇指般大小的,戴在头上作为“冠饰”似乎有点不合理。
再有,这样的玉器,中部是通的,很符合古人“以玉通天”、“以玉事神”的思想。所以,它也可能是一种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法器。不管怎么说,红山文化这样的马蹄形玉器是很难得的。
但是,这样的马蹄形器并不算是红山文化中独有的,后来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玉器出土。
勾云形佩
勾云形佩与玉猪龙、玉马蹄形器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三种玉器。相较于玉猪龙,勾云形佩的存世量相对少的多。所以,其实勾云形器收藏价值是非常高的。
勾云形玉器造型精美,齿状形的雕琢,实际上表达的是鸟的尾羽,只是在构图设计上被高度抽象了而已,所以它代表的应该是神鸟一类。有专家指出,勾云形玉器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可以与红山文化的玉龙相提并论。目前发现的勾云形佩也是在一些高等级的墓葬中发现,如牛河梁第二地点的21好墓,这个墓葬中不单有勾云形佩出土,在墓主人的头部还有一件马蹄形玉器。
红山文化有“唯玉为葬”的葬俗,墓主人的陪葬之物只有玉器。但是,即使是高规格的墓葬内,陪葬的玉器也并不多。不像是良渚文化,一个墓内动辄几百件的玉器陪葬,红山文化的墓葬就只有几十件,或者几件而已。但是,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是很广的,分布范围包括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又存续了千年之久,所以,红山文化存世的玉器量还是很大的。只是,真真假假,太难辨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