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源自中国古代席居?古代的席居是什么?

2019-10-30     文物考古聊历史

在中国,普遍的认为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源自中国的席居文化。但其实日本人可不这么认为。看下日本对于“榻榻米”的注解:

说榻榻米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也就算了,还要说世界上其它地方没有这样的文化,这么说恐怕有点不妥。中国的现代文化中虽然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席居制,但是在中国古代,可是经过了漫长的“席居时代”。不如先来了解一下日本的榻榻米文化?

什么是榻榻米?

“榻榻米”一词是音译而来,日文原字是【畳】,日语假名是:たたみ,根据罗马音的注音恰好是ta ta mi,所以就有了中文的“榻榻米”一词。

在日本,关于“畳 ”的记载最早大概是出现在《古事记》中,火远理命坐的座具就是畳:“即率而入内。于其宫内,海驴皮【畳敷八重】,亦【畳敷丝绢八重于其上】”而这段记载的时间是日本的奈良初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左右。到了日本的平安时代,畳的规格固定了下来,不同的阶级有使用的畳的大小,颜色也不同。这一时期的畳的样式也基本沿用到了日本现代。到了日本的室町时代,畳就开始铺满整个房间了。

再看【畳】这个字,通“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叠席”文化,事实上,从上面这段儿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日本也是有过叠席而坐的,“ 畳敷八重”不就是重叠八层席子吗?而在中国的《礼记·礼器》中有: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


也就说天子坐的席子是五层的,诸侯是三层席子,大夫的席子只有两层。《礼记》反应的是先秦时期的文化,比日本的奈良时期明显早的多,并且两国的文化中都有以席子的层数来显示等级的制度。这么看来,日本的畳文化与中国的席居文化确实存在着许多的相似性,并且流传很广的,秦始皇时期,徐福曾率领大批秦人东渡到日本,他们在岛上繁衍生息,同样也将一些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这其中很可能就包含席居文化。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再有,有学者认为在公元8世纪左右,中国的蔺草与手工席机等编织技术由中国和日本的僧人由明州(现在的宁波)带到了日本,对日本的畳文化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才会有人说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源自中国古代席居。那么,中国古代的席居文化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席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中国的新石器时期开始就有了席子,比如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席子,或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席子。最早的席子,人们在意的更多的是它的实用价值,是什么时候产生了席居的制度呢?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在周代文献《周数·顾命》中描述了西周的席居制度。身份不同,座位不同,所铺的席子的材质也不同,大体是有篾席、底席、笋席之分,底席有可能就是普通的草席,笋席应该就是竹席了。并且在《礼记》中也有关于天子六工的记载,其中六工中有专门的“草工”,草工就是专门掌管草编的。西周时是很尚礼的,想来,当时的席居文化应该是很完善的,只是碍于文献记载的匮乏,目前我们所知的并不多。甲骨文中也是有“席”这个字的。

  • 河姆渡出土的席子

甲骨文中也有“席”字,一个长方形上面有两个并列满格的“人字纹”,这就是席字了,“宿”字的形象也就是一个人躺在一张席子上,甲骨文是象形字,可见当时的席子就是可坐、可卧的,同时也体现了席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 甲骨文中的“席”字与“宿”字

到了两汉时期,席居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上至王侯,下至平民百姓,坐卧都离不开席子。当时的席子的种类主要有草席、竹席、皮席三大类。草席为一般平民使用,富贵人家将草席垫铺在底下,上面再铺一层竹席,而竹席也分多种,当他化身为“簟”时,那逼格就高了,簟席就是权贵的象征,是可以当作贡品进贡给皇帝的。比如《西京杂记》中记载会稽郡在过节的时候就进献给皇帝簟席,估计是席子的色泽较好,还取名为“流黄簟”。皮席自不用说,自带“土豪”光环。貂皮作的为貂席,而兽皮作的叫毡席。马王堆汉墓也曾出土数张“莞席”,莞席是古代五席之一,是其中等级最高者,其次为缫席、次席、蒲席、熊席。

席子也会经过一些美化,比如用布或绢包边。一是防止席子边缘划到人,再者也是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同时,席子的边缘也易卷起,尤其是草席,所以还有一种专门压席子的“席镇”。席镇多为铜制,也有铁制。

  • 西汉鎏金熊形铜席镇

前文提到古代会以所坐席子的层数来区别身份等级,同时,在汉代,身份尊贵的人还要专席而坐,比如皇后。在东汉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也有专席的尊荣。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汉文帝与慎夫人的例子了。在《史记·列传》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汉文帝由于宠爱慎夫人,慎夫人平时就有点“没大没小”,有时候会和皇后同席而坐,在一次正式的宴席中,许多大臣也都在,慎夫人仍然不知道收敛,要和皇后坐一个席子,这时候有位叫袁盎的大臣站出来指出慎夫人这样做是不合礼数的,怎么能和皇后坐一个席子呢?汉文帝听了不高兴了。袁盎于是举了吕后把宠妃戚夫人做成人彘的前车之鉴,汉文帝听后才明白过来。

汉代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夺席谈经”,也可证明席子在当时人眼中的地位。光武帝刘秀曾下令让群臣谈论经书,大臣之间可以互相辩论,辩论输了的一方就要让出自己的席子给赢的一方,于是,有位叫戴凭的大臣因此赢得了五十余张席子,因此有“解经不穷戴侍中”,在当时广为流传。

目前发掘的两汉时期的汉画像石(砖)上也有许多席子的身影,如《讲经图》,在图中,明显的可以分辨出除了讲经者,其余六位弟子皆坐席子,其中一名弟子还一人独享一席。

  • 讲经图,汉代,四川成都弟子山出土

明显地,由于席子自西周起(可能更早)就产生了一定的等级制度,渐渐地,席子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东汉末年,管宁与华歆原本同席读书,但是由于华歆的不专心,管宁因此“割席断义”,以与华歆同坐一席为耻。

纵观中国古代的席居文化,虽在汉代达到高峰,但是后来逐渐被椅凳取代,甚至退出了古代坐卧文化中,只保留了其实用意义,而其中的等级制度逐渐退化。在现代,日本保留着较为完整榻榻米文化,许多住宅里都会有一间“和室”,里面满铺榻榻米。现代日本的榻榻米文化经过千年的发展早已不见最初的影子,但是究其源头,日本的榻榻米文化在最初的“叠席文化”时期,两国在席居文化上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jqpKG4BMH2_cNUglV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