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解说丨他们说,疫情过后,这些中小企业可能......(下)

2020-03-29     面包王子笔记

3月24日,BakeryChina Talk Online 首场直播访谈圆满结束,全场干货满满,金句不断。


此次访谈以“后疫时期烘焙行业的自救与再发展”为主题,致敬每一位逆风飞翔、坚定信念的烘焙人,为行业赋能。


今天就分享一下这些行业大佬的干货论坛直播间!(下半部分)


提高产值攻略


如刚才钟总提到的企业要提高产能,但是现在人人工确实也很贵。那么未来怎么能提高人均产值,是不是能用设备的还是尽量要用设备,来推动行业往前走?


这个问题我先回答,刘总补充。


刚才讲人均产值,尤其对于十家左右的门店,品种有七八十个,每一个品种可能做个30~50个,这个产值是很难上来的


所以我记得刘总在五年之前就跟我灌输一个观念——单品爆破


我认为突破产值上,我有这么几个浅见:


(1)单品。五年前,我当时认为门店卖蛋挞,能够卖一万个迷你蛋挞就很牛了,我都跳起来了,卖一万个蛋挞够多了,一个小小的门店。但是现在的门店,十二万枚没有问题。单品爆破之后,大大提高了产值。


(2)设备。我们为什么有些东西不能满足需求,这个还是认品牌,包括原材料,包材等确实是有区别的。以前我们手工制作的一些问题,就需要智能化的设备来改造。如果各位行业同仁,能有设备介绍的,非常感谢。


刚才讲的高品低价,它是相对性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就是卖破烂货。


因为用最好的材料,那么真正的低价低到哪里去呢?


单品突破提高产值增加销量,从而实现高品低价。也不怕告诉大家,我们真正卖得好的产品可能也就是五个产品。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设备也实现了半自动化的,相对提高了我们的产值。


另外对于实体店和线上,我认为他们会并驾齐驱,而且会相持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否认实体店,因为它的体验感是线上无法比拟的。


比如长沙的罗森尼娜,我觉得他们就是高品高价高举高打,一定做湖南的地标,一点问题没有。


他们做一个产品我们做十个产品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苏老师讲了,我只是碰巧走到这个路上去了,也是刘先生在旁边推动,单品、单品、单品,包括他把我带到西安的红星软香酥,我去看了,我们同时期创业,他把一个单品做到三四十个亿,这就很了不起了。


单品的策略对我影响很大。


所以回到王子老师这里,我就很会关注你的产品,有好产品,我们一定去推一把。借苏老师的思想,这套理念这套系统。


好产品一定会有好的销路。



刚刚报了钟总的一个榴莲千层,他自己又报了自己的蛋挞一天12万枚的数字,我想放在中国这应该也是很牛的一个数字。


曾经他认为一个店一天卖一万个蛋挞很牛,但是他今天做到一天卖12万枚蛋挞。如果你用一般的门店去想象,很难想象。


所以这就是平台的力量,这就是网络的力量。以前我们真的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却做得如此之大。到底是时代变化得太快了,还是我们的思维没跟上?有时候确确实实要去反省一下。


包括产值,当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少,产品线越来越少,产品的体量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家可以想像,产值到底会有多大。


因为它几乎是倍增的。


现在很多实体店非常苦恼的就是人均产值低下


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店铺员工人数比平时相对少,人员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但是在三四五线的城市,在疫情下反而出现了当地的第一品牌、第二品牌并且呈现逆势增长的井喷效应。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大量人口滞留。湖南是人口输出省,现在出不去,都在当地县城集中消费。所以这样,包括刚刚钟总所讲的平台企业,大量集中在三四五线城市,所以出现了一个井喷效应。


当然,这样一个形势不是所有的饼店要去效仿的模式,也不用去学,按照我们的讲法,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肯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也不用学,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人均产值也是在倍增。因为现在员工的工作时间相对短了。原来可能工作要分两班,现在可能一班就解决问题。而且原来做的产品更多,现在的产品线变得少了,而且客户基数又大了,很多人是足不出户,所以人效也就上来了。


烘焙产品的代餐优势。这是烘焙行业的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在疫情期间,起到了一个原来都无法想象的作用,就是代餐


就我们公司而言,不仅仅服务烘焙,同时服务餐饮。


疫情期间,我们真正地看到了餐饮企业非常悲惨的境况,在门口甩卖原材料包括肉、菜类,都是在临街摆出来


大家可想而知他们多么惨烈。


但是再看烘焙行业,为什么还保持较好的增长?


当然总体来讲,是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四五线城市的品牌,他们实现了逆境下的增长。


这真的是一种“奇葩”的存在。


我觉得,不仅仅是在推崇刚刚钟总讲的这个模式,包括在很多的三四五线城市的烘焙企业,第一、第二、第三的品牌,它们其实也还活得很顽强。


这也就是体现了我们这个行业的优势,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所以钟总刚才讲的他的人均产值,是其中的一个案例。我们要看到很多的,在三四五线城市的第一二三品牌,他们的人均产值其实也会比较高。这就是我们讲的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真正去思考的问题。


其实,刚刚钟总也推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就是一个单品爆破的问题。


在未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那么多千奇百怪的产品?我们是不是可以压缩一些品种?


在疫情期间,其实每个人的需求都已经降到了临界点,甚至是很低的要求。


因此,在最简约的生存之下,食物是非常重要,水非常重要,健康非常重要。


你会把那些不需要的需求清除掉,然后真正地发现,吃好的东西才是保证生命的根源。


所以烘焙行业的前途,我相信通过这次疫情,可见一斑。


如果和餐饮行业去对比的话,你会发现今年的餐饮的四万个亿,到底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但是烘焙行业,哪怕在这样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有像钟总这样逆势增长的奇葩存在。也感谢行业协会带领我们行业的生力军,继续在烘焙行业继续前行。



垂直爆款逻辑



刚才咱们都提及的单品制胜,比如说爸爸糖,做吐司的,还有牛角君,都是各种牛角。苏总,您是怎么来看这样的品牌,或者这种产品的?


其实有很多到了这个风口上,很多东西都要重新设计。我觉得我们做企业,不可能是零风险,但是我们要做到的是风险可控


那在风险可控的状态下,我们就需要通过各种设计来突破界限,比如品牌设计、营运设计、产品设计、组织设计、生产设计、营销设计、裂变设计、模式设计。


像爸爸糖吐司就是一种模式设计出来的,是有大数据参考的。


我也在给很多企业做分享的时候说,我给他们提出来的,我这里公布一个处方:


提流量:线上要流量,线下也要流量。


提产效:要把产品销量提上去,搞促销不一定能提多少,可能某一句话能够打动到消费者,就能够增加你的销售。


比方说,非常时期为你挚爱的人买个蛋糕是件幸福的事,把这句话放到蛋糕柜前面,可能就能触动到某些人。


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新进行一番营销设计,用设计打破界限,也是在疫情当下,我认为品牌需要去做的。


提品质。

减产品:这就是之前我们几位嘉宾提到的单品制胜。

减流程:比如刚才钟总提到的加入智能化、半自动设备减少人员生产流程,提高人效。

减成本:通过减少产品品种,单品爆破等方式方法从而达到减少产品生产成本。


其实好几年前我到长沙的时候就跟刘总有沟通过,刘总那个时候讲课就教了我四点,我至今还记得。


他那个时候提出来我们饼店的改革:


单点突破

单品突破

单人突破

单店突破

所以我们也建议企业要在提流量、提产效、提品质,减产品、减流程、减成本上去下功夫。


这场疫情对我们烘焙来说,看似危机,实则战机,向我们不好的管理体制,欠佳的设计发起挑战,发起战斗。


我认为,这个疫情其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机会。疫情对我们烘焙行业来说,目前来看我觉得一点都不可怕。


我现在害怕什么?是疫情过后,很多烘焙企业可能困难不在疫情期间,而在疫情之后。


为什么这么说?


(1)因为疫情刺激一拨企业改革冲锋,向前冲,甚至超过原来领先的企业和品牌。


(2)疫情期间很多同行都看到了,餐饮是一片哀嚎。但是烘焙依然很好。不保准疫情一过,会有很多跨界打劫,导致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疫情的过程当中倒下,而是在疫情之后倒下。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觉得是最可怕的。


所以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是要相信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去实践。


以前,十年前也好,五年前也好,二十年前也好,烘焙行业爆发式增长红利明显。但是现在虽然行业红利还在,但是从事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方法越来越先进。这才是我们要探讨和挑战的。

另外产品要和品牌匹配。根据自己企业类型,不能拿行业的体检报告来给自己看病。

根据自己企业的现状去匹配方法论。



后疫情时期的危机与挑战



纵观行业来看,我们很难发现有“独霸一方”的头部品牌可能占这个行业的40%份额的,这是什么原因?


另外我们也看到好多头部品牌开始下沉,那么对于地方企业和品牌来讲,我们又该怎么办?


其实这是跟行业的特性是有关系的。


我们因为接触餐饮,就知道所有的西式快餐的霸主是谁,要么是KFC,要么是麦当劳。


但是在中国似乎很难去说谁是烘焙业的真正霸主。


你说好利来吧,南方很多人不知道好利来,消费者也不知道。从体量上可能它是最大的,但事实上来讲它不是最大。


你说一些上市公司可能是最大的,比如说桃李可能是最大,但是它又不真正是属于实体烘焙门店的业态。


所以,这个其实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很多企业都会出现跨地域水土不服的情况。


而且烘焙的特性,对于产品的鲜度很有关系的。


其实包括为什么刚刚钟总所讲的,他的产品能够取胜,高品低价。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鲜度的保证。


以后谁能把短保的产品做到极致,我相信这样的企业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No.1。


那么可能会有哪些企业会成为这样的头部企业


可能更多的,刚刚跟苏总所讲的,很多的餐饮企业,我认为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因为他们会有更多的社会风险资本,所以他们的发展速度,包括他们的打法,很多都是别人看不懂的。


包括瑞幸这样的品牌,你从财报上看亏得要死,可是就是这样的企业有可能成为餐饮或者烘焙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这是我们的一个假设。

我想如果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企业的话,它不可能引发像这些国际连锁企业的恐慌。


所以我想,很多很多的威胁是存在的。


如果要想做到全国性的品牌,没有相对的标准,没有各处的中央工厂,甚至没有快速的物流建设,是很难进行的。


毕竟中国的市场非常之大。


未来可能,要形成一种实体门店的连锁烘焙品牌的话,真的要拭目以待关注一些外来的力量


当然,本土老牌的头部企业,如果觉醒得快,或者是现在的一些二代能够接手之后,可能他们的打法是不一样的。


可能跑马圈地的速度会快一点。但是要想出现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在西式快餐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实还是很难的。


因为各地分而治之的品牌,已经在当地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符号,很多人从刚刚出生开始就伴随着这个品牌成长。


所以这种割舍,是挥之不去的。


所以也希望看到行业内品牌的快速蝶变。无论是全国性的品牌进入下沉市场,还是地方品牌的快速迭代,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类似于餐饮行业的打法,再加上资本的介入,可能未来的中国头部企业,全国连锁,很有可能诞生于这些真正看不见的这些隐形选手当中。




刚才刘总提到了桃李面包,那么王子,你认为桃李的面包和我们门店的面包,从技术上或者从产品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呢?


其实我刚才有听很多前辈说一些东西,其实我有一点想分享。


因为我们在做技术研发,会发现很多传统的烘焙连锁企业,几乎和我们的交集不多。


其实我们去年一年跟很多烘焙业以外的大公司做了很多的合作,比如说奥利奥,我们有帮奥利奥做一些面包,类似于短保的面包。


还有一些企业都是跟我们有签保密协议的,而且都是非常大的企业。他们现在已经在做技术战备了


而我们烘焙行业的人却并没有意识到。


因为他们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话,肯定是先熟悉这个行业的技术。而这些品牌和企业的优势是流量,比如说是爸爸糖的创始人是媒体出身,所以就是自带流量。


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各个企业自我的研发能力一定要加强,这是最重要的。


而且我们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圈子来看企业和行业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警醒,很多其他行业的巨鳄已经在盯着烘焙行业了。


我们有给很多公司做过服务,这些公司的名头都非常大的。他们找我们来做的时候非常简单,签了协议之后让我们团队给他们做产品,直接找日本或者法国最厉害的师傅,直接到他们总部去,给他们研发三十款产品、四十款产品,我们提供这个产品的成本方案、解决方案。


虽然现在他们都没有动静,但是他们已经在尝试了。


我估计他们也不是找我们一家,可能找烘焙行业比较好的技术团队,在做产品的备案。


所以我们需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




谢谢王子的分享,所以产品和技术是需要各位老板们重视起来的。


对规模小的企业,难以负担高成本的技术费用,那是否是可以考虑技术共享,或者借资源、借渠道,比如面包研修社来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


门店现烤与短保食品



刚才我们提到的桃李面包,他们是用大商超渠道来铺跑,但是是短保面包,也开创了在大流通领域的短保先河。


那么像这样的品牌对于我们的烘焙门店是有怎样的影响呢?钟总您认为?


当然有,有很强的竞争力。


面包从现烤现卖,变成长保,是一次革命,对实体门店是一次冲击。再到后来的短保,甚至是产生了更大的冲击。


但是我想,正如刚才刘总讲的,各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存的要素。对于门店就是更新鲜。所以我们要求产品三天到消费者手上,所以相对来讲是不是更新鲜一些。


我认为对于门店来讲,这是一个机会。


苏老师刚才讲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疫情期间,相对而言我们确实还是做得马马虎虎了。


但是疫情过后,比如现在疫情改善之后,我们的销售就在下降。疫情彻底结束之后,我们的销量还会不会下降?下降之后我们怎么办?


这反而是我们现在更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究竟是先从产品入手,还是从营销入手,还是要去控制成本等。


疫情前期已经过了,机会碰上了,但是疫情后期是未知的,后面来了谁又会知道呢?


湖南有一句俗语:“早知三日事,富贵万万年。”谁又能预知未来的三天?所以真的是,昨天我已经跟缪秘讲了,我很不想参与。


为什么不想参与?


因为我们真还在路上,刚刚喝了一杯糖水。糖水之后还有没有糖水给我?我真的不知道。


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单品达到了,这两个单品,刘总五年前要我搞,当时做了第一次,后来也就做下去了。


未来怎么样?是不是能出现当日就送到消费者手中?疫情过后门店销量上来之后是不是对线上销量产生冲击?那真还不知道。


所以我们只能是做好自己的事:


(1)加强产品。我认为产品肯定是我们今后很重要的东西,高品质,如何体现高品质,如何体现与众不同?让产品看似平常,但是真的是味道如何这是我们未来要特别关注的。


(2)系统建设,品牌建设。原来明祖在长沙,每天有三五万人关注,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动辄可能就是三十万人、四十万人在关注,短短的时间内,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品牌。


接下来当然,人才队伍建设肯定也是很重要的。


降成本,我们不讲减员增效,是不是设备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这是我们未来很多方面要去思考的,要去面对的。


我觉得有这个机会我们如何把握,未来这个机会在哪里,是需要我们夜以继日地不断探索,去推动、用时间纠错,来推动我们这个行业来往前发展,尤其是对于数以万计的夫妻店、小规模饼店,我们真的要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发展。



中小企业怎么走?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苏老师您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


我一贯的观点,要匹配。


有时候我们不能说去模仿谁,或者一定要做龙头老大。刚才说上海滩越来越难做,没有绝对的霸主。


现在上海滩比如有一千家店,再开一家店就变一千零一家,这就会导致没办法,会越来越难。


对于中小企业怎么走,我倒觉得可以:


(1)顺趋势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

顺市场而动,顺你小企业周边的市场而动。

略有超前快半步,如果你模仿上海就快一步,你就变成先烈。如果太落后也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们要的是,帮助这些企业找到快半步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2)做好两带工作

勒紧裤腰带,要知道钱哪里该花哪里不该花,要花到对的地方。

系好安全带,要有危机意识,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

(3)知道客户需求在哪里?

(4)重产品

(5)重效率,之前提到的三提三减也是重效率的一个板块。

(6)重创新


我个人是认为,这是目前对我们烘焙饼店的建议。


是不是后疫情时代,我们的机会点还是蛮多的,对于烘焙店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


(1)短期内的市场竞争降低。因为餐饮店没开,早餐店没开,反而让烘焙店形势好。社区烘焙店比疫情之前增长20%~50%,只有商场的店可能现在恢复到三成、四成甚至五成、六成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改变我们给消费者之间的这样一个形象,改变消费者习惯。


(2)短期内市场的营销杂音减少。就是没有那么多营销的活动,也没有那么多喊这个促销那个促销。这也是我们这些中小企业逆袭的机会。


(3)疫情期间改变了消费者很多的饮食习惯。只要他的习惯改变,就给我们带来机会。所谓的乱世出英雄,乱业出商机。现在在行业,各行各业在混乱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商机爆发。


比方说,杂粮,面条,健康类型的产品会袭击我们的产品线。可能去年向消费者普及杂粮如何如何在店铺面包上的应用,你会很费劲。


这次疫情之后,这两个月家家户户在家里已经把杂粮研究个透了。所以往后开始我们再去推杂粮的东西就会好很多。


(4)人才红利。国家这么多年的大学发展,现在很多研发都用高尖端人才研发,人才的红利逐渐到来,可能大家对于缺乏高端人才的需求会减少。


还有我刚才说过了,化危机为战机,加强内部的改革,这个疫情期间是对我们企业内部不良习惯发起战机的最好机会,以前我们很多升级改革都是一种现象,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


经过这次疫情,囚能够进行内部改革,线上的机会点依然存在,而且还会增长。


只要这个池子还是在,我们换一种方法,用别的东西去钓鱼还是能够实现增长的。


这个我们是未来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机会,不论是大中小型的企业,还是局部领先、相对领先、绝对领先、垄断领先,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要匹配,你只是一个小学生,你请一个大学教授来教,他还是小学生。找到匹配自己的方法,而没有说拿行业或者拿国际的方法来套到自己身上。




那么未来小店还有没有机会?苏总您认为?


小店应该是还有很大的机会。


以社区为主的话,大家是非常注重自己身边的品牌。对于一些大连锁,如果我家楼下这家不好,那就可能否定所有的门店。


我家楼下就一个小店,它做得非常好,品牌信赖度高。品牌质量很高,那么它依然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


只是说你要去研究你这个社群在哪里,能不能做到家服务?


就这个疫情期间,就像刚刚在讲的微信接龙也好、社区团长也好、还是社群营销,做好了都可以养活一个小店。


我们看到无数的小店依然在社区里面活得非常好。


小有小的规模,小而精。未来我们可能两种状态都会存在,就是密密麻麻的成群的小蜜蜂和大老虎狮子并存。


借用一句话:“任何的雄师都是从小狮子长起来的”。所以小店铺依然还有机会,保不齐这个小店铺未来就是大连锁。


现在行业并没有到达顶峰的时候,乱世出英雄、乱业出商机,就看这个商机你怎么转出来。所以我说我们要学会做“尖商”,钻出商机。


所以小店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没有店的私房烘焙也有很多做得很好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看到本质,不能被外界的虚假信息误导,比如个案集中化、个案扩大化,这对我们是不利的。


我们要更多的看到那些真正活得好的,这是它的本质所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他可以换道,就像钟总换道超车,依然是会非常好的。


在线答疑



评论区有朋友留言问面包的大方向。那么王子你认为烘焙产品未来的大方向会有哪几个方向?


我就说我一些个人的浅见。我觉得每一个面包技术的迭代,就会使一批新的企业起来。


就像软欧时代的到来,让奈雪、喜茶、乐乐茶这一批企业过来。未来还有日式面包、法式面包,我觉得这个是慢慢迭进的过程。


我之前培训的时候一直跟我的学生说,当你意识到要学一个新面包的时候,那个时候机会就已经晚半步。


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多元化的技术储备,必须得抢先一步,知道更多的技术和技术的变化及应用。


因为技术只是基础,你真正想做好,还需要有营销,然后有资金,然后还要有管理团队。


但是技术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必需的东西。至少在产品和技术上面,我们要延伸。



刘总,您如何看待冷冻面团未来的发展?


冷冻面团肯定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尤其是疫情期间,人力不足的前提之下,很多要借助于冷冻面团的物流来生产,大大地缓解了我们现在的一些工艺不足或者是人员紧缺的问题。


这个产品,在线上的销售其实也是很好的。包括C端的一些销售。所以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除了冷冻面团之外,刚刚苏老师所讲到的,一些营养健康类的产品,可能会大行其道。可能未来根本就不用去介绍什么叫杂粮面包,用N种的杂粮,非主食类的产品,来做一些健康面包。


同样的,短保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主体。




有观众问,网络蛋糕对门店的影响?钟总您怎么看?


网络蛋糕的出现确实对门店的前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跟风。有一点和大家共享,就是要明白我适合做什么东西,我的特长在哪里。


我们小的饼店,是不是在个性化的定制上可以做一些文章?比如,刚才讲疫情期间大家很难出来,在柜台上出一个贴士,特殊时期给你的恋人、父母送一个蛋糕,这个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小店船小好掉头,它的机会和商机,可能比大点更好。不怕所谓的幸福西饼过来,幸福西饼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我认为小店也有自己的优势。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我擅长的,打得赢我就打,打不赢我就跑,总会有一个东西适合你。但是需要大家去坚持。社会要给予引导,小店的生机,我想应该是很多。


前几年在讲互联网+,我倒认为咱们要做饼店+。但是不要去搞所谓的竞争,我们要互相之间扶持,推动行业发展和每一个小我的发展。行业好了,我们个人企业才会更好。




钟总,您目前有半成品出售吗?比如说冷冻面团或者是预拌产品?主要针对家庭用户的这类产品。


目前的冷冻面团只供内部。(完)

如果您有更多想要或探讨了解的知识,欢迎前往我的公众号“东京烘焙职业人”,或是来到我的面包研修社进行实地学习。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2020,我们在这里等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auWKXEBiuFnsJQVAHL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