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田园诗
李白是大家熟悉的诗人,既是一位浪漫飘逸的诗仙,也是洒脱不羁的酒仙,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要说清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不容易,总的来看,刚柔并济,各体兼擅,题材丰富,情感充沛,必须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他一定是一位怎样特征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水平超越唐代所有诗人,则很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下面,来看他写的一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此诗的大意是:
傍晚时分,我从终南山出发。
天上一轮皎洁的月亮照耀着我,陪伴着我。
回望下山来经过的路,树叶是那么翠绿,山色是那么苍翠。
我和友人手牵手,一起来到田家作客,他家的小孩为我们打开柴门。
通往田家的路长长的,栽满了翠绿的竹子,路旁绿萝也长得很茂盛,随风吹拂着我的衣裳。
我与友人的交谈十分愉快,我的身心顿时得到放松,我们有美酒,就拿出来一起共饮。
长吟一首松风歌,等到曲终兴尽之时已星汉西垂。
我已经喝醉了,你还是尽情欢乐吧,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美酒、美景之中,忘却世间的万千俗事与烦恼吧。
这是一首田园诗,叙写了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月夜入终南山访友的行程、沿途见闻、在朋友家饮酒、吟咏的欢乐,将明月清风之景与真挚之友情融为一体,最后抒发忘机之情。诗歌语言朴素,写景清晰、笔调明快,情感欢愉。全诗十四句,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一、叙事与写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具体来说,第1与第2句,第3与第4句,第5、6句和第7、8句,第9、10句和第11、12句,皆采用先叙事,再写景的方法,将叙事放置在清风明月的背景下展开,“山月”,“翠微”,写山中的自然之景,反映沿途所见的风景;“绿竹”“青萝”,写田家的居住环境,体现了清幽之美;“星河稀”,用天象的变化,表现尽情欢乐之久,时间流逝之快。
二、用抒情升华叙事与写景,抒发忘机之情,表现诗人的思想、追求与理想。最后第13、14句,运用抒情的方法,总结和升华诗歌的主旨,“我醉”,反映田家的盛情招待让人心情愉快,诗人尽情饮酒,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喧泄;“复乐”,反映诗人的洒脱性情,自己虽然饮酒醉了,但并不妨碍田家继续尽情享受饮酒之乐。“陶然”,写尽情饮酒、交谈的愉快。“忘机”,忘掉世俗之应酬、礼节,做一个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人。表现了李白的率真性情和他的人生追求。分析完李白这首诗,我们再来看一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两相比较,以此窥探李白与孟浩然两人诗歌有什么区别: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这首诗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诗歌的大意是:
老朋友准备好了美味的酒菜,邀请我到他家作客。
一路上,看到村庄两边绿树成荫,城郭之外青山隐隐,绿水迢迢。
我们打开窗户,面对菜园和谷场,一边喝酒,一边闲话种植庄稼的情况。
时间推移,转眼我就要离开了,心中非常不舍。于是我和田家相约,明年重阳节,我再到他家来观赏菊花,一起饮菊花酒。
与李白上面的那首古诗相比,孟浩然这首是近体诗,从总体上来看,在写作上的优点很多:语言不但更为亲切自然,也更见精练整饬,对偶的用语讲究,平仄比较工整,写景方面不仅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感情亲密真挚,应邀而至,相约再聚,更具有人情味。可以说,只有经常与田家相往来、熟悉田家生活的孟浩然才能写出这么自在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田园诗来。
至于两首诗的区别,则是显而易见的,集中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从意境来看,李白此诗写出终南山下的清幽之美、清新之美,田家的真挚之情,因为有“山月”这个意象,诗中的景象更为清新、清朗。尤其是“长歌吟松风”之“松风”,或指嵇康琴曲《风入松》,衬托了诗人主体精神世界的一种高爽、脱俗之美。
从人物来看,诗中最后“陶然共忘机”所呈现的作客酣饮以求超脱世俗的形象,与孟浩然诗中“还来就菊花”反客为主的萧散村翁形象相比,有很大区别。
从主题来看,李白这首诗更为注重表现在田家的做客、饮酒之乐给个人思想、情感上带来的升华,对世俗的摆脱;而孟浩然的诗,侧重表现田家的盛情,主客之间浓厚亲密的情谊,使他生发的留恋之情,更重视表现乡村的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