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20-05-31     象牙塔里的新鲜事

原标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到陶渊明,大家便会想起他的《饮酒》其五,这首诗历来备受称道,可谓其代表作。下面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诗的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先梳理一下诗的大意: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房子定居,不过,却没有世俗之车马喧嚣、人来人往的应酬。于是,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只要内心单纯清静,远离尘俗,那么,你便会觉得所住的地方远离尘世了。每天傍晚的时候,我在屋旁边的篱笆下,悠然自得地采摘菊花,蓦然回首,不惊意间竟然隐隐望见远处的南山。山间雾气笼罩,夕阳西下,景象美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飞回鸟巢,仿佛可以听见它们叽叽喳喳地鸣叫着。此情此景,充满无穷意味,我看着看着就沉醉在这景象中,仿佛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想用一些语言进行描绘和表达,可是,一番冥思苦想,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描绘出来。我想:这大概就是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境界吧。

这首诗,首四句,写自己居闹市而心自远,写“超脱”;五、六句,从主观上,写自己的情趣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七、八句,从客观上,以山气、日、飞鸟这些代表性的景物为例,写山林中的景物悠闲自得,写自然的美好;最后,是全诗的总结,景与情谐,融情于景。

整首诗,语言质朴,内容浅显,结构精微,意境高远,抒情和议论自然,哲理深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表达了诗人主观上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又描绘客观自然的美好,同时,将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与美好的自然融为一体,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自然的体验融为一体,加上以庄子的典故进行点化,从景、情、意三个层面升华了诗歌的意蕴和主旨,形成自然超脱的诗歌艺术境界,可谓深得自然之真谛。

这首诗有三个值得称道的地方:一是前四句。王安石极力称赞这四句,“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魏庆之《诗人玉屑》卷13)。这四句,看上去虽然平易,其实写作的结构非常巧妙,表意富于变化。首句平平道出,二句转折。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大巧若拙,别具匠心,毫无生硬的痕迹。同时,从内涵上表现了陶渊明对玄学最常用的概念“远”的理解,反映陶渊明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精神状态。

二是第五、六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无我之境”,原因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究竟这两句诗是不是无我之境呢?我认为,诗中的境界,经过诗人的写作和表达,已经沾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很难说有绝对的“无我之境”。不过,这两句诗,确实能反映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即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新自然哲学”的思想: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也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更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从本质来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过于注重追求权位和名利,将使人丧失真性,使得人的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由这两句诗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在庭园采摘菊花,偶然抬头,目光恰与南山相会,人的情态闲逸而自在,山的姿态静穆而高远,两者表现出相同的美学特征,皆具有意无所属的“悠然”的情味,自然地表现出主客体的融合,这正是诗中极佳妙之处。

三是最后两句。在前面四句写景的基础上,引用庄子“得意忘言”这一重要的美学、哲学观点来阐发题旨,升华了诗歌的思想和内涵,表现了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美学的影响,也表现了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能够吸引读者回味和思索。《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主张“意”重于“言”,“言”必须为表现“意”服务。《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认为对于言的接受者来说,重要的是领会言辞中表达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意,而不应拘泥于言辞。庄子关于“言”与“意”两者关系的阐发,描述了审美创造与艺术欣赏应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的重要命题。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综合对《饮酒》其五的分析,可见渊明诗不仅善于叙述日常生活,也善于描写景物,尤其善于表现无意志目的、自在自足无外求的主客观存在的相融合一,使一切显得平静、充实、完美,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其诗歌境界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U4ranIBd4Bm1__YjF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