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较
中国古诗中有不少佳句,嵇康《送秀才入军赠诗》其十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疑是四言诗和五言诗中的典范。将两种不同体式的诗句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是:它们都表现了人物一俯一仰的动作和悠闲自得的神态,都代表了作者的最高创作水平,都能够反映魏晋时期玄学的发展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在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嵇康生于三国魏国后期,玄学开始发端,陶渊明生于东晋后期,玄学盛行。受到玄学这种特殊的学术风尚的影响,两位诗人都写下了意境空灵,玄意悠长的诗歌,并因此而经常为人们所称道。
嵇康《送秀才入军赠诗》其十五全诗为:
夕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全诗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先来看前一首。嵇康和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其《送秀才入军赠诗》共有十九首,这是其中第十五首,也是其四言诗的代表作,写于哥哥嵇喜即将从军赴边,也就是将要出征之时。诗歌分前后两部分,诗中前六句既有写景,也有叙述,语言精美,意境悠闲自得。后六句,是借景抒情,抒发议论,赞美他的哥哥,表达留恋之情。大意是:诗人想象哥哥嵇喜和其他将士来到一座开满鲜花的山边,军队开始安营扎寨休息。将士们或欣赏满山满野的鲜花,或给马儿喂食饲料,或来到水边的小高地上玩射鸟的游戏,或来到悠长的河流边垂钓,时而遥望蓝天,看一排排大雁南飞,时而取出喜爱的五弦琴,神情悠然地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在这样美好的境界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多么让人羡慕和神往啊。诗人不禁感叹:他们一俯一仰之间的行为和姿态,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闲适自得,让人沉醉,至于其中的妙处究竟是什么,却又无以言表。这不禁让诗人对哥哥即将离开更生留恋之情,不禁感叹道:我要到哪里再找一个象他这么懂我、这么懂得生活的人来交流呢?
再来看后一首。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饮酒》诗共有二十首,是他众多诗歌的代表作,这是第五首,也是他影响最大,最为人熟悉的一首,可以说,解读这首诗可以帮助了解陶渊明的诗歌和思想。诗歌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以叙述为主,简介自己并未刻意远离世俗,而能达到心地玄远之境;中四句以写景为主,描写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展现一幅闲适自得,自由自然的景象。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抒发议论,感叹自然,感悟人生,感慨言不尽意。大意是:将房子建筑在许多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受到世人和世俗的打扰,让人不禁要问他为何能保持生活的清静呢?诗人认为保持内心的清静单纯比讲究外在环境的清静偏远更为重要。他描绘自己不喜欢与人交游,而是喜欢读书闲暇之时,来到东篱下采摘菊花,采菊的过程中,无意中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南山。雾气笼罩下的南山,夕阳西下的时候尤其美好,可以看到成群结伴的鸟儿,仿佛还可以听到他们叽叽喳喳地鸣叫着。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美景,虽然平淡,虽然平凡,但也包含了生活的真谛,只是究竟是何真谛,想要说出来,一时间竟然想不到合适的语言。
两首诗,虽然表现的对象不同,前者以哥哥和士兵为中心,后者以诗人的自我形象为中心,但都重视对于人物活动、人物活动的空间、人物活动的神态和意趣的展现,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悠闲自得。以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都描写一俯一仰的姿态,如嵇康诗中“目送”是写“仰”,“手挥”是写“俯”;陶渊明“采菊”是“俯”,“望南山”是“仰”。两首诗,都通过这种特定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人物,那么,谁的写作更见高明呢?不妨联系两首诗的上下文来分析。
嵇康这两句诗,前面连接“流磻平皋,垂纶长川”,同样也是写一仰、一俯之间的动作和行为,后面连接“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将“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所包含和揭示的诗意直接表达出来了。诗的最后,连用了三个与庄子有关的典故,“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使诗歌的议论化、玄言化特征非常明显,显得比较枯燥晦涩,冲淡了前六句的诗情画意。同时,诗歌最后表达的意思停留在“谁与尽言”,感叹哥哥的离开,知音难觅,止于儿女情长,从诗歌的意境来看,这里表现的有我之境。
而陶渊明这两句诗,紧承前面连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现日常生活中闲适悠远的环境与状态,“采菊“是堂前屋后的日常活动,”南山“是遥目可及的自然环境。后面连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由人而及自然,由堂前屋后推而及之至广袤的苍穹、苍茫的远山,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使诗歌对闲适、悠远的境界的表现更广大、更自由、更自然,由此,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视野。而诗的最后,对”真意“无法言表的感叹,由自我、山气、日、飞鸟等一己一物,上升到对普遍的自然规律、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叹,更是达到了超我、忘我的境界。
上述诗句,前者语言精美,对偶工整,后者语言朴实,句式自由,历来备受欢迎和赞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经以嵇康这两句诗作画,并说“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苏轼称陶渊明这两句诗“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不过,经过上述比较,二者境界的高下已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