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刘邦的胜利,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通过授权,发挥集体领导的力量,使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实现完美的组合,达到了超越三个人本身能力的效能,终于打败项羽,一统天下。
刘邦
仔细分析楚汉之争中有关刘邦的那一段作战史,我们不难看出仅凭刘邦一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成功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而得天下,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清楚自己的不足,把各项工作都交由比自己更擅长的人去打理,从而形成一个集体领导层,他们各有所专,各司其职,发挥了巨大作用。
张良是刘邦重要的谋臣,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奇世功勋。起义之初,刘邦虽有樊哙等武将,却缺乏一个谋士。义军之一的韩王谋臣张良,被刘邦看中,于是用借十万担粮食的借口借来张良。张良来到刘邦处一个月内就教会了刘邦三个道理。
张良
刘邦交友广泛,但对他人缺乏提防心理。张良让刘邦拨3000兵并将沛县交由一个“朋友”雍齿管理,而雍齿却借机造反,挟持刘邦的亲眷。用张良的话就是刘邦应该意识到:冰霜薄,人情更薄;华山险,人心更险。
张良知道雍齿是个爱贪便宜的小人,猜测他必定会在晚上出城偷粮。张良让刘邦在劫粮必经之处等候雍齿,将其抓获,没有费一兵一卒。这件事情教会了刘邦: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带兵打仗应该尽力了解对方将帅的性格,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刘邦本想打开牢门让雍齿自己走掉。这时张良告诉刘邦:仁义在心中是没有用的,应该做出来,要学会假仁假义。于是,刘邦在集市上当众释放了雍齿,并说了一番慷慨激昂、反抗秦朝暴政的话。结果放了一个雍齿,又有两千人马来投。
这三个道理是每一个君王都应该学会的,张良在辅助刘邦成就大业的整个过程中,不知为刘邦出了多少点子,谋划了多少优秀的策略,难怪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萧何
相国萧何在辅助刘邦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典故不得不提。由这两个典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萧何对刘邦的辅助作用有多大。
攻下关中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
刘邦看出了项羽的用心,气愤不过,准备同项羽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唯独萧何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能逞一时意气,而应该休兵养士,广招人才,积聚实力,待条件具备后再东进将项羽拿下。刘邦欣然应允,全心全意地积聚起实力来。
说起萧何,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了,天下人莫不敬佩此公的伯乐眼力。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刘邦麾下。开始,刘邦对他也不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就跑了。
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去追回了韩信,并力劝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为刘邦挽回了一个无人替代的良才。后来,韩信果然没有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说,不可忽视萧何荐贤的作用。
韩信
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不可能冲出汉中大破项羽,最后做上皇帝,开启汉王朝,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平民天子。
对于这三个人的作用,刘邦也心知肚明:“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所以,他才能够放心把各项工作交给他们去管理、去指挥,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授权。
授权就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并不是所有领导者都能够做到的。一方面,领导者对自己权力的丧失有一种恐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才华过于自信,对下属的能力则持怀疑态度。因此,在授权这件事上,反倒是本身没有多大能力的领导者更放得开,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传统的领导观念认为,领导就是站在队伍最前面,带领所有人前进的那个人,而集体领导的领导方式是对这种观念的直接挑战。与近年来大受企业欢迎的授权模式相比,集体领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一种真正交互的模式,将领导的权力由一人独有转化为人人共享,从而重新定义了“领导力”。
它不是仅提供一种咨询式的领导框架,在这种框架下,掌握权力的领导者允许“下属”参与到他们的领导实践中。
集体领导主要有四个特征,即允许多名领导同时存在于团队;所有重大决策都由集体作出;成员相互协作;领导者关怀他人。借助这四个特征,企业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完成其领导力培养进程,并且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成效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