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曹操的人谋之术:若善任天下智力,自可无畏无敌

2019-12-03   昌达财经课堂


大业凭众才之智方能完成。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人不是尽揽天下良才为己所用的人,又几乎没有一个“任天下之智力”的英雄豪杰不是胸襟博大、气度恢弘之人。成就一代霸业的曹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

曹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表达了他为成就大业要揽天下之人杰、争天下之归心的思想。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曹操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大志,曾连续下达三道求贤令,公开向天下招纳贤士。这三道求贤令明白告诉世人:无论你是否有过“迂辱之名”、“见笑之耻”,或即使你有过如“贪将吴起”那种的恶劣行径,只要你有才,仍将得到重用。曹操对负责举荐官员的部下所提的要求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另外,曹操一反东汉时征辟察举,注重所谓名节德行、家世声望的陈规陋习,主张只要有真才实学,什么人都可以用。曹操的兵将大都来自扬州的丹阳、兖州的泰山以及河北的并、冀两州,因有强大的战斗力而声名远扬。对于一些带领众人前来投奔的豪门望族,他也极力笼络,封其适当的官职。

同时,他又不完全否定门第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而对于一些不忠诚可靠的部下,他一经发觉,立即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清除。因此,最终他“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其中更值得称道的是曹操能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凝聚为对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族的几个男丁作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他想任用刘备未获成功,但在收任其他优秀人才上却收到了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

荀彧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

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官渡大战时,沮授、田丰、许攸都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张郃、高览都是袁绍的大将,除田丰被袁绍忌杀外,都临阵投降了曹操。

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计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对那些降而复变或叛己投敌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计再争取过来。

对此,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的人谋之一,就是“任天下之智力,争众才之归心”的博大胸怀。

人才是成功之源。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凭着一种博大的胸襟去延揽天下英才,然后知人善用,争其归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就一份理想的事业。

古人说得好:得人之力者无敌于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于圣人也。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之事。

但是,天下什么样的人才都有,所有你自己不能完成之事,总有人能够完成。所以,如果你善于“任天下之智力”,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能完成的,你自可无敌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