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靠关系投奔曾国藩,却被拒之不见,原来曾国藩用心良苦

2019-12-13   昌达财经课堂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有“同年”(同一年中进士)之谊。李鸿章与其兄李瀚章都曾以“年家子”身份投靠曾国藩门下,拜曾为师,学习八股文、诗词和“义理经世之学”,后来李鸿章在翰林院学习任职期间仍常向曾请教。

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其才可大用”。1853年,李鸿章回到安徽老家帮办团练,镇压太平军,结果兵败庐州,于是,再次投奔曾国藩。

曾国藩像

李鸿章觉得凭自己与曾国藩的师生之谊,肯定会备受青睐,委以重任。然而,曾国藩却以军务繁忙为由拒之不见。满怀希望的李鸿章耐心等待了数月也没等到任何消息,心急如焚,便托人去说情。

曾国藩说道:“李鸿章现在是翰林了,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还没打开,只是一条浅溪,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

其实,曾国藩当时身边正缺人手,他又何尝不想接纳李鸿章,他这么做自有他的一番良苦用心:他深知李鸿章心高气傲,因此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一磨他的棱角。

在自己幕僚的反复说情下,曾国藩见李鸿章的锐气也折杀得差不多了,便接收他入幕。此后,曾国藩更是对李鸿章的棱角着意进行了打磨,以使他变得老成世故,为立足官场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一点,从以下小事中即可见一斑。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每天早起查营,黎明请幕僚共进早餐。而且,按照曾国藩定的规矩,每顿饭都必须等幕僚到齐后才开饭,缺一个人也不动筷子。李鸿章出身富豪之家,身上还有不受拘束的文人习气,落拓不羁,贪睡懒散,对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很不适应。

一次,他谎称头疼,卧床不起。曾国藩知道他偷懒装病,便派人去请,他还是不肯起来。之后,曾国藩又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说“必待幕僚到齐乃食”。李鸿章没想到这点小事竟惹得曾国藩如此大动肝火,连忙披上衣服“踉跄前往”。曾国藩吃饭时一言不发,饭后严肃地教训他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说罢生气地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他素知李鸿章“才气不羁”,故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尽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养其道德。

李鸿章回顾这段日子时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磨炼不仅在操行上,在治政和治军上也悉心培育。李鸿章最初掌管文书事务,后有帮曾国藩批阅公文,撰写文牍,颇为得体,深得曾国藩的赏识。后来曾国藩又让他招募淮勇,训练水师,提高他的军事才能。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但人才的珍贵也正体现在这里。曾国藩深知人才之难得,育才之艰难,因此才对李鸿章花费心血“勤教”、“严绳”。

李鸿章能够以一介书生而成为晚清重臣,拜相封侯,权倾朝野,主持清廷内政外交达数十年之久,固然与时代环境和个人才识有着密切关系,但曾国藩对其精心培育、着意栽培提携的作用不可低估。

李鸿章故居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用”,用人犹如投资,没有投入,就不可能产生利润。有些领导比较急功近利,对于人才总是喜欢只用不养,或者重用不重养,只要马儿快跑,却不让马儿吃草。

这种只用不养的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唯有精心培育,才不至于出现“人”到用时方恨少,发出“自古少人‘空’余恨”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