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流向(下)

2019-11-26   纪录片人陈钦

这里是贵州黔南地区的都匀市,都匀有一条著名的石板街,街两边的仿古建筑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最多的是当地的特产和手工艺品。一个叫韦帮粉的水族妇女在街上开了一家剪纸商店,商店里出售的都是她自己亲手剪出的作品。

很显然,韦帮粉的作品属于很另类的样式,她并没有经过老人的传授,只是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剪出了一张张别出心裁的作品。韦帮粉的家在交通不便的乡下,在家时经常会有村里人请她剪一些在婚礼和丧仪上用。韦帮粉的作品参加过全国的民间艺术比赛,获了奖。因此,韦帮粉在石板街的剪纸商店在当地小有名声,她也靠着这个很小的店面维持着家里的生活。在最近的都匀市文化旅游节上,政府还把她的作品选作了地方礼品送给外来的客人。

南方依然青山绿水,而北方已是雪野冰封。这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春市九台县齐木塔镇的刘家村。

关云德,这位侍弄了几十年庄稼的满族汉子从小就对剪纸有极大的兴趣,他自己设计主题,设计图样。他剪纸的主要特色是古朴苍劲,选材也多是满族古老的生活习俗和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的风貌。长春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满族是除了汉族之外最多的民族。

关云德平时话不多,可说起满族人的故事来却是很有味道。

齐木塔镇从前是向朝廷进贡的狩猎基地,关云德从小就在父辈们的狩猎活动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满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植物动物一切生命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尊重始终留在关云德的记忆里。

关云德说他之所以喜欢剪纸完全是因为小时候受到母亲的熏陶。

在关云德的剪纸中,满族传说中的女神是一个主要的题材,满族人崇拜的神灵中女神居多,有三百多位。满族的嬷嬷神又叫老太太神。她们分别掌管着人间诸事:婚姻大事、子孙繁衍、甚至进山不迷路等等,都由她们安排。嬷嬷人剪纸是人化的嬷嬷神,带有满族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印记。嬷嬷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如今刘家村的人们已不再靠狩猎为生,他们转而耕种土地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了下来。

这里到了山东境内。山东高密的前曹戈庄村有一个叫齐秀花的女子,从小就开始剪花。她喜欢剪牛,画了一大本牛的剪纸稿子,独自一人时还偷偷模拟牛的神态。1997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用她剪的牛作为图案的生肖邮票。

山东是中国剪纸非常繁荣的一个地方,各地都有浓郁的剪纸风俗。剪纸创作是农村妇女们一项重要的活动,不论年轻姑娘,还是上了岁数的婆婆,都喜欢剪花样。春冬季节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唠家常,一边剪花样。

山东高密剪纸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初年,江西,山西,河南,河北的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许多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各地风格的兼收并蓄慢慢就形成了今天的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的题材十分广泛,它涉及日常生活和历史故事,不仅表现人物外表而且展现个人激荡的内心。

高密剪纸在艺术上追求一种对立统一的手法,快与线组成了黑白灰三个基调,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所表现的内容剪工扎实手法细腻,所剪的作品稚拙中藏精巧,粗犷中含清秀,玲珑剔透,淳朴可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里是云贵高原深处的黔南山区,中国历史上一般把这里包括贵州和与之毗连的湘西、滇东、川南、渝南、鄂西南和桂北的大部分区域称作“苗疆”或者“苗蛮之地”。这里自古就是中国苗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迟缓,从而使这里保留了独特而神秘的生活习俗。

2004年5月,贵州台江县台拱镇有一位叫王安丽的老人过世了,她是当地极负盛名的剪纸艺人。

王安丽的剪纸不是剪出来的而是刻出来的。作品中的主体形象都没有局部的镂空刻画,而是根据剪纸为刺绣服务的实际需求,以锥代笔、以孔成线来塑造主体形象的结构和空间位置。构图上根据不同线条的长短和快面的大小对比来突出主体,构架画面。

欧阳光英家传的剪纸多以苗族口传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图腾意味的神人神兽和吉祥花草为表现题材,其中贯穿了苗族早期文化中对生殖、生命的崇拜以及从自然的神化到人的神化的演变时序和丰富的形象创造。

苗族妇女在刺绣中使用剪纸的历史很悠久,在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流传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剪纸的片段,歌中描述了苗族先民远古时期大迁徙时的情形,歌中唱到“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

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是苗族的最大聚居区,中国苗民族的四分之一集中在这里。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苗族的妇女在刺绣中使用剪纸,俗称“苗花纸”。

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妇女都承接了更多的家务劳作,与黄土高原不同的是,北方妇女的剪纸有的是对生活的寄托和想象,而苗族妇女的一切都与实用有关。所有的衣食住行都靠自己来解决。几乎每一天,你都会看到苗族妇女一边唱着古歌,一边辛勤劳作的场景。

在很多的苗族村寨里都有专门的银饰匠人,苗族人普遍喜欢戴银制饰品。制作银饰的匠人大都是男人,可以看出传统的银饰样式与剪纸和刺绣的关系。

这里是贵州台江县革东镇五岔村,自古就处在苗族聚居区,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这里保留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

当一些传统的节日或者村里有人出嫁是,一些身佩银饰盛装的妇女便会围聚在一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苗族妇女出嫁时一般都会有一件母亲亲手做的缀满刺绣的嫁衣。这件衣服一生都会被精心的保存着。嫁衣上遍布着各式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刺绣是苗族妇女一生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一般从小就开始接受刺绣技术的训练,从日常穿着到新婚的嫁衣、节日的盛装无不和刺绣发生着紧密的关系。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苗族的祖先与皇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绣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贵州苗族刺绣中有着中国其他地方都有的老鼠嫁女的纹样,但更多的是苗族自己独有的故事传说。苗族刺绣至今没有脱离自己部落徽记的范畴,

“苗龙”是苗族刺绣底样中最具特色的形象之一,造型不下几百种,有鱼龙、鸟龙、牛龙、蜈蚣龙、人头龙、双头龙等等。这些形象被绣在人们的衣服上与人朝夕相伴。它与中国传统上象征帝王的龙有着截然不同的分别。苗龙凝聚着苗族人非凡的想象力。

受到当地习俗文化的影响,潘套九从小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习剪纸、刺绣、织锦和挑花。苗族剪纸一般都是用刀口很细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纸层叠太厚。苗族的剪纸是依附于刺绣相伴而生的,苗族没有北方汉民族剪窗花的习惯,除了在巫俗活动中偶尔用几种图案简单的剪纸外,只有刺绣时才作为底样广泛使用。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说,枫树生出蝴蝶,蝴蝶生了12个蛋,请一种叫脊宇的鸟来孵化,生出了苗族的祖宗姜央和雷公、龙、象、牛、虎、蛇等12个兄弟,后来在姜央与雷公的征战中,其它兄弟都帮着姜央。这其实是人与自然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刻画在潘套九的纸样里。

实际上,随着经济开发和旅游的开放,像施洞的许多苗寨都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已经80多岁的潘套九老人,虽然只会说苗族的地方土语,但经常被好多地方请去传授剪纸技术。

欧阳光英沿用的是家族里传统的刻纸技术,一次可以刻几层剪纸,图案预先在最表层的纸上画好,纸张用的是当地手工作坊生产的白皮纸和黄草纸。刻好了之后便拿到镇里的店里去卖。

欧阳光英曾经陪着王安丽到北京去做过展览,知道自己家祖传的技艺的宝贵。然而她并没有提高自己剪纸在市场上的价格,有外地的人来了,她会用自己独有的口音,讲解那些花样里的传说,讲的最多的是她的苗族祖先姜央的故事。

“姜央造人”是苗族最古远的神话之一,传说雷公放洪水来淹没天下毁灭人类,姜央坐在葫芦里躲过灾难,并降伏雷公。姜央重造人类,用泥巴捏了许多人,但不会讲话。他问天,天说:砍竹子来烧,竹子爆出声音人就会讲话。姜央砍来竹子一烧,果然人跟着竹子的爆声说起话来。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老鼠嫁女》的剪纸图样老鼠繁殖力强 象征多子多福当地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她已经90多岁一只眼睛看不见但她仍然可以剪出漂亮的牵手娃娃韦帮粉好像心里有一把尺子就像预先画好的直线笔直而不走样。

长江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民间艺术的流传往往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这里是长江下游流域著名的扬州城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朝的时候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扬州剪纸风格以清新秀丽线条流畅 剪工精致见长扬州剪纸艺人张永寿是中国1979年首次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张永寿出生于剪纸世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扬州工艺美术馆陈列着张永寿的《百花齐放》剪纸集上面有郭沫若的题诗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张秀芳和翁文是张永寿的徒弟现在扬州城里。

仅有几个人会用剪刀创作扬州剪纸以宣纸为材料以黑色硬纸作衬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禽兽 鱼虫 人物图案过去扬州剪纸主要用作鞋花 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的刺绣底样现在随着社会习俗的改变和创作题材的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张秀芳是张永寿的侄女张秀芳从小喜欢剪纸在张永寿的指导下她学会了用剪刀剪鸳鸯戏水剪事事如意 剪鸟语花香。

她曾于1975年参加了张永寿《百花齐放》的制作后来又参与了《白蝶恋花图》和《百菊图》等剪纸集的创作从1981年到1986年张秀芳曾经先后五次被邀请到德国 美国 日本做剪纸艺术表演。

2000年10月江泽民邀请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扬州期间指名要张秀芳作了剪纸表演诗人郭沫若总结了中国南北方剪纸的特色并写道曾见北国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 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 美在人间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