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北洋双国士之严复

2019-09-19   纪录片人陈钦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伊藤博文与李鸿章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你知道贵国败在哪里吗?在我留英同班同学中,我成绩第二,我当上日本首相,而我班成绩第一的同学严复在贵国只当个小小的翻译,这说明什么?说明贵国不能举贤用能。”


这位严复正是《天演论》的翻译者,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被称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当时最大敌人伊藤博文的如此力荐下,这位“成绩第一”的严复同学不久便得到光绪帝的召见,严复乘机极力阐述变法主张,并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得到光绪帝赞赏,被提升为“捐同知”,自此成为朝野闻名的社会名流。

武昌起义爆发,一时天下大乱,清廷在 20 天之后,才连下三道谕旨: 赦免政治犯;制定宪法,实行宪政;开放党禁,允许结社自由。此时, 南方各省已纷纷宣布独立,革命党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成立共和国。严复看到三道谕旨后摇头叹息道:一切都太晚了,如果是在一个月之前执行这上谕中的三条,结果也许将不一样……此时的他与其他社会精英一样将目光投向了在老家“休假式”治疗足疾的袁世凯。


袁世凯后来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日后执掌中国最高权力者。

严复与袁世凯的交往始于 1884 年,袁世凯自行决定派兵攻击占领了朝鲜王宫的日军,触怒了日本,李鸿章在日本的抗议下,将袁世凯免职。严复当时在北洋李鸿章幕下,对袁世凯的被撤职表示过同情,从此两人之间的来往不断,袁世凯对严复青睐有加,但是严复在两人关系中始终坚守了读书人的独立性。袁世凯权倾一时之际,曾前后四次邀请严复作为幕僚,严复一概拒绝。袁世凯要称帝,派人请严复写劝进书,两次请求, 严复皆拒绝。

对于袁世凯实施君主立宪,严复没有公开反对,他对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了解之深在同时代的人中是屈指可数的。在严复看来,在清末民智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要推行民主共和,不但是不可能的, 而且是有害的,君主立宪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但是是否袁世凯最具资格,他也表示过怀疑。

12 月 12 日,袁世凯宣布称帝,严复谢绝袁世凯的任何邀请,也拒不出席庆贺朝宴。但是在袁世凯死后,严复敢于顶着社会舆论,公开表示对袁世凯的敬重,他坚持认为袁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晚年的严复开始怀疑自己一向赞颂的西方及西方文明,当时欧洲及中国的现状令其心境愈发黯淡。严复痛定思痛:“华风之敝,八字尽之: 始于作伪,终于无耻。”他开始反思自己从西方为中国人带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他又说,“觉彼族 300 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字。”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 就像庄子说的“仁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勿造孽。”


严复晚年的这个反思很深刻,以至于当时无人可以会其意,他应该是中国近代最早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进化论质疑的思想家。

因为有了严修和严复,因此有北洋国士成双一说,这两位读书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行为方正、注重自我道德修身、秉承人格独立、不攀附权贵的真国士品质,堪称先贤的风范,足以为后世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