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国性抗战爆发,为了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妇女干部,吸引更多敌占区的爱国知识女青年参加抗日,1939年,中央书记处决定在延安创办女子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专门培养女干部的学校。1939年7月20日,在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表了“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著名论断,并为女大确立了 “以培养具有革命理论武装、革命方法、妇女运动专长的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的知识分子干部为目的”的教学方针。
中国女子大学全校教职员工有1000多人。学员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参加过早期工人运动的青年女工,有经过万里长征的女红军,也有从大后方来的大家闺秀,女大的第一任校长王明,是中共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曾经是中共驻苏联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7年11月由苏联回国。在延安,他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随后担任了中国女子大学校长。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燃了女大学员的学习激情。但随后的岁月,她们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先贤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哲理。
山下就是延河,学员们一溜小跑地赶到河边尽快地洗脸刷牙,因为接下去的学习生活都是严格按作息时间进行的。
女大的课程设置,是为适应战时培养人才的需要,从普通大学课程中精选出几种重要的、在短期内可以学完的科目,使学员们打下理论基础,并加强实践环节,使学员们尽快掌握各种技能和本领。学院的学习期限也不固定,因工作需要,随时可调出,完成任务后还可继续回校学习。
给女大学员讲课的老师都颇有名气,如哲学家艾思奇,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家徐特立等等,有时候中央领导人也来讲课。这些课程给她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她们的成长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女子大学,很多人对校长王明背书的能力颇感惊奇。
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女大学员还要学习战地救护,为伤病员包扎伤口等实用技术。同时还可以选修新闻报道和写作等课程。
那时的陕北贫穷落后物质匮乏。学员们的学习生活条件都非常难苦。
生活是清苦的,肚子里缺乏油水的女学员们,也和如今的女孩子一样,总想着千方百计打牙祭吃零食。当年的延安边区政府实行的是供给制,每个学员一个月发一元钱边区发行的纸币,女生多一角钱。
来自重庆的康岱沙是资本家女儿, 1938年,18岁的康岱沙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家出走,改名换姓来到延安。当时,她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日寇入侵、民族存亡的时候,拿起枪杆子打鬼子。可是康岱沙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出走,在重庆上层社会引起了轰动。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国民党的陪都,那里云集了国民党的大批党、政、军要员。当时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同志因做统战工作和康贷沙的父亲康心之有过接触,于是,康心之就委托周恩来同志帮忙寻找女儿,周恩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邓颖超。
邓颖超的问寒问暖,一下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可是当康岱沙听说要把她送回重庆时,却坚决不同意。
康岱沙按邓颖超的嘱咐,特地选择了一张鲜亮的花衣服。给父亲寄去了她离家出走后的第一张照片。但是,她没有遵照父母的意愿立即回家。一直到后来,周恩来根据统战工作的需要,才把她带回重庆。
1940至1943年,是边区遭到严重物资困难的年月,女大提出要“半农半学”的号召,要求学员自己动手。除上课外,还在山上开荒种菜、砍柴、挑水。织衣制鞋。一天三顿的小米饭,窝窝头,让姑娘们对每一次改善伙食都充满了期待。
老人们对在女大期间的吃饭,吃零食有许多描述。因为对她们印象太深了。女孩子爱吃零食的天性,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也依然顽强地表现出来。
虽然生活艰辛,但满怀革命理想,立志抗日救国的女大学员们,依然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每天晚上,姑娘们常常躺在窑洞的土炕上畅想未来,而缺吃少穿的切身感受,让她们美好的梦想里总飘逸着饭菜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