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在咋这样了?
“成绩差一点无所谓,不要体罚学生给学校惹麻烦!”作为普通老师,想必不止一次听到校长说这句话。说这话的大都是公办学校的校长,特别是非重点学校,乡镇中小学校的校长,对于校长而言,维稳比成绩更重要。
体罚学生校长是要受到连带责任的,如果成绩差,最多是校长受几句批评;如果是因为老师体罚学生被家长投诉,等待校长的不仅仅是批评了,后果可是很严重。权重利弊,校长语重心长的说:别碰孩子,离孩子远一点,最好保持在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宁可成绩平平,也别体罚学生!
前段时间和一位老朋友聚会,他现在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按常理来说,现在当老师各种福利待遇都还不错,可是他却表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大麻烦。因为前段时间,自己班上一位学生家长就上学校来找麻烦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没有完成作业,被语文老师体罚,跑了操场5圈,这位学生回家以后就跟家长告状,说老师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体罚自家孩子,一点不给孩子留面子,现在孩子觉得太丢人了,不愿意来学校了。
因此家长现在找到学校来,非要班上这位老师当面给孩子道歉,可我们老师也很委屈:“自己是为了学生好,才会严格要求学生,而这位学生是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认真,自己才罚他去操场跑五圈的,作为老师,我觉得自己没错!”
所以这位老师现在不愿意给学生道歉,可学生家长也得理不饶人,最后直接找到了校长,非要让学校给个说法,最后不得已,这位老师全年的奖金全部被扣除,还取消了优秀教师的评选资格,实在太冤枉了。
现在自己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也陷入了苦恼之中,不知道如何去管理班上这一群熊孩子了。现在是校长都表态了:“宁可教学成绩平平,也不愿意自己管辖下的老师因成绩而体罚学生!”
所以现在当老师真的不容易,不能不能骂,语气稍微重了一点就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可是现在的孩子都太娇惯了,不打不骂,采用说教的方式跟不起不了作用,自己作为老师有职责去教育他们做人,教给他们知识,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我是管还是不管呢?
把惩戒权还给老师!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优化课程、开齐劳动教育课时、规范校外培训、科学评价、明确教育惩戒权等多项措施作出了规定导向。把教育惩戒权还给老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也引来网友对个别教师的严重体罚事件的争论,关于惩戒权,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还给老师?
有人说把惩戒权还给老师,但是有些老师根本不把学生当人看。新闻报道爆出了那么多体罚惩戒学生的老师,有的甚至把学生打进了医院,这让我们家长如何放心。
也有人说如果教师没有惩戒权,学生顽皮捣蛋不敢管,教师不作为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不是老师们不想管而是不敢管,长此以往,最终受伤害的依旧还是孩子而已。
但是那些对学生体罚甚至打骂学生的老师只是少数,更多的老师是站在为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出发点,给孩子适当的施加一些压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自主性,就像之前那位老师,也是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才让学生罚跑操场5圈,可是就连这样的行为,都让家长抓住了把柄,这样下去还让老师怎么管理好一个班级甚至是整个年级的学生呢?
手持戒尺,心中有光,有理有度的教育惩戒该如何实施?
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经历,自己当年入学较晚,成绩一度一塌糊涂,正是遇到了很多时不时会在手心轻轻打板子,同时眼中充满鼓励的老师,才免于懈怠,写出了一手好字,并坚定地踏上求学之路,追寻和实现了人生梦想。她告诉孩子,当她期望老师手持戒尺时,代表了她对老师的信任,代表了她对老师“严师出高徒”的期望,代表了她对老师“有理有度”实施惩戒教育的观念认同。
当今,教师对问题学生不敢管、管不了、不想管的现象,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家长护犊心切,加之教育观念混乱,人们过分强调几乎成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温和。
合理的教育惩戒应该具有什么标准?惩戒动机应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偏,是“善”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惩戒手段应是充满智慧的,简单粗暴的惩戒手段可能有理,但未必有度;惩戒效果应是让学生付出适当代价,但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身心伤害的;惩戒目的是让学生在错误行为面前、在接受惩戒的痛苦之中进行反省和获得成长的。
当然,教师惩戒的合理使用,也需要社会多个主体的协力配合。
第一,家长应对教师抱有基本的信任。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本来就是一件很费力还有可能不太讨好的事,如果时时面对家长的怀疑,那么还有多少教师能够坚守职责,心无旁骛地去成就别人家的孩子呢?
第二,家长要全面认识到有理有度的惩戒有利于学生学习规范、规则,形成必要的敬畏之心,获得应对挫折的“回弹力”。家长认知水平提升了,才能确保教师在正当实施惩戒之时,不会心存顾虑。
第三,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教师教育惩戒的权利,同时又对失度甚至滥用教育惩戒的行为进行严格规限。
第四,教师要完善自身素质,以情感、道德之力,以较高的教育智慧确保惩戒的有理有度。灵魂有爱、眼中有光的教师就会严慈相济,有理有度实施惩戒。教师面对孩子应怀必要的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成长。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应灵活地选择聪颖、巧妙的惩戒方式。甚至,戒尺拿在手里,未必都是用来敲打学生。在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那里,经过发散思维之后,戒尺可能还会生出其他的作用,发挥其他的功能,在学生眼中形成独特的形象,也未可知。
来源 :”江西教育“微信公众号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