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二届"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展评活动已经缓缓落下了帷幕。在与这些乡村教师的交流中,我们感受着他们坚守的力量、奉献的精神、奋进的情怀和探索的勇气。
乡村教师究竟美在何处,透过魏连钦的故事,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乡村悄然发生变化的原因,能够理解他们执着坚守的意义,能够展望未来乡村孩子的美好明天。
他是炊事员,也是检修工,是安全员,也是搬运工,他是剑阁险山中的"教育家",他是最美乡村教师魏连钦。
1982年春夏之交,魏连钦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天天土坯房,夜夜油灯下"的教育生活,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蚊蝇相随,孤灯相伴。
1997年6月,广元市剑阁县抄手小学教师魏连钦通过函授学习获得大专文凭。时任县公安局领导的舅舅亲自上门,建议他改行进入公安系统。
魏连钦婉言谢绝:"我喜欢教育,山村孩子也需要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孩子们高兴,我也收获了快乐。"
每逢开学,他总要翻越3座山,蹚过3条河,单程30余公里,靠背篓背回学生所有的教科书、作业本。渴了,喝几口河水;累了,伸伸懒腰。
条件艰苦恶劣,他却矢志不渝,先后在锯山村、水池村苦战十年,使一批批穷苦的农家孩子通过学习走出了大山。
2008年5月12日中午,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广元市剑阁县抄手小学教师魏连钦正在教室给九(1)班学生辅导功课。纵波出现几秒钟后,他感觉不对劲,立马疏散学生,将全班50多名学生全部快速撤离到操场。
顷刻间,地动山摇。突然,有学生喊道:“九(2)班学生还在教室里!”
魏连钦没有片刻犹豫,冒着不断坠落的砖头、瓦砾,冲到教室,指挥学生从教室前后两个门撤离。
仅几十秒时间,另一班学生也都全部安全地转移到操场,无一人伤亡。
护着惊恐中的100名学生,魏连钦风趣地说:“同学们,不要害怕,老师的个子高,天塌下来有我顶着!”
震后一个多月,魏连钦顶着烈日,翻山越岭,冒着余震的危险,走访了几百名学生家庭,对学生做心理疏导工作。
拆危房、推瓦砾、搬砖块、搭帐篷,魏连钦和他同事化身全能战士,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复课的准备工作。
七八月天,酷暑难耐,在闷热的帐篷中,他汗流浃背地完成了初三的复习任务。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其实教师也是一样。
只要是为了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的生命遭遇威胁时,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师,顷刻间就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爆发出惊人的磅礴之力。
在教学中,广元市剑阁县抄手小学魏连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定位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解惑的帮助者,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魏连钦常采用“先学后教”的办法开展教学。教师重在“激情趣、导思维”,学生重在“感受过程、感悟方法、掌握知识”。
讲授实验性较强的科学课时,魏连钦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自制教具,就地寻找实验器材。特别是演示实验,课前他至少要做两遍,确保课堂中的实验万无一失。
20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没有复印机和电脑,魏连钦亲手制作幻灯片,每学期累计100余张;亲自刻写蜡纸,每学期油印课程资料和单元检测试卷达15000余份。
魏连钦率先尝试分层教学、变式教学。根据学习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C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性解题技巧;对B层次学生要求掌握课标要求的全部知识和一般解题技巧;对A层次学生要求掌握一定难度的知识和解题技巧,并给以竞赛题型的辅导。
课后作业,也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设计与安排,让他们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让魏连钦感到自豪的是,所教过的学生中已有200余人走进了大学校园,其中有清华博士、也有北大硕士;有企业老板,也有财政部公务员;有大学教师,也有10多名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