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最近一段时间遇到几位一年级的父母,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叙述,获得第一手资源,有一些觉得很有典型意义,这里简单梳理一下,也给其他年轻的父母一些启发,原本这里的文字就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场景一:
一位爸爸说:“我这几天都在找负责任的晚托班,准备把孩子托在那里,我们要去内蒙古做生意,客户都是直接找我的,不找我爱人的,我这次为孩子报名留下来待了最长的一段时间,已经快一个月了,再不走真的不行了。”这是一种类型,准备把孩子送掉,自己专心做生意。
那次“父母成长营”这位家长没有来,是他妈妈来了,也就是孩子的奶奶,每次父母成长营都有爷爷奶奶来,说明父母不太重视孩子的成长,以为有人来就行。当时,我也聊到父母如何取舍的例子,外地的打工者特意把孩子带在身边到这长三角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是一种远见,给孩子带来开阔的见识。而这位家长却把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留在这里由爷爷奶奶带,夫妻两人去边疆之地做生意,这个思路很值得商榷。
我当时给他的建议:“一年级第一学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陪伴在身边这个习惯养成质量越高,之后就会省力很多。”言下之意,之前失去的已经无法弥补了,如果现在这个关键阶段再失去,也许对于孩子一生来说就真的无法弥补了。
这位爸爸在交流中几次流露出“这小子也就这样了,将来跟着我做做小生意算了,念书真的不靠谱,他不行的。他就是一根狗尾巴草!”
这样的“差评”自然对孩子是有潜移默化影响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许多孩子就因为父母不断地差评,昏昏然度日,最终的结局连平庸都算不上,令人遗憾。
场景二
一个妈妈说:“我家丫头开学之后一做作业就先哭一阵,不愿意写字,上周3天中秋假期,老师布置写六页纸,她每天看到我拿出本子来都会哭一通再写,等于是逼着完成一天的任务,大人小孩都很累,很焦虑。第三天,我想这样也不是办法,就轻声对她说,妈妈要去楼上拖地了,我们比赛一下,看看我拖完地,你写完几页,想不想试一试?”
没想到女儿答应了,我在楼上拖地也不定心,一直在楼梯口偷看她,她在楼下专心写字,而且写得很认真,过了一会,听到她在楼下喊“妈妈,我已经写完两行了。”他爸爸也表扬她:“你的字比妈妈写得还好看,孩子很开心!”
用这个办法,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作业。“老师无意间表扬孩子一句话,她会记在心里,我们现在也是经常的鼓励,和她一起玩游戏,减少孩子的焦虑感”。
其实,这位妈妈无意间触及了一个学习的动力源,如果孩子失去这个学习动力源,画风常常是这样的:
“我们完成作业再吃饭估计要九点了,昨天晚上墨迹到快十点了,真是要好好改正了”
“我以为就我家这样呢,那天哭着说没天都这样,我实在受不了了!让人哭笑不得!”
“和我家一样,就是不愿意做,一定要有个人做旁边盯着他,你不盯他马上就跑了,现在小孩难带啊 ”
有人说,小孩哪有什么学习动力源?他们就知道玩呗!
你还真说对了,孩子的动力源就是游戏的快乐劲,尤其是刚到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幼儿园游戏阶段到小学正规学习的过渡期,还是偏向于游戏一点点,父母要抓住这个特点。就如这位智慧的妈妈,用和孩子比赛的方式解决了孩子厌倦枯燥写字的问题,而且实时的激励评价对孩子的学习劲头是一种保护和鼓舞。
一些思考
一年级开学三周,许多父母分享的育儿心得都差不多,例如有的孩子看见作业会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如前面家长说的哭啊,闹啊,就希望父母一发善心,赦免了这些作业。例如有的孩子对于一些习惯还不能很好的养成,往往做不到规范。
孩子的每一个细节行为背后都是有理念支撑的,简单的哭实际上是表达一种实际的压力,有时候也是一种变相的要挟,或者是和父母讨价还价。
如果一个爸爸不愿意陪孩子,想早一点离开他,并且不断的给他差评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绝对负面。他怎么会在意孩子情绪的这些细微变化呢,这些父母之前没有很好的陪伴孩子,之后更不会有什么方式的转变,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他的一生都会在差评里度过。
场景二中的妈妈,因为是用心陪伴孩子,就会及时的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非常细微的行为细节,例如哭了、笑了,都会在意记下来,但她不会纵容孩子的要挟,而是适时的引导孩子。
父母只有细致观察,自我反思。然后,及时有效的调整自己行为,采用比赛、游戏的方式,一年级孩子开始的几周,是需要一个衔接的,和幼儿园里的游戏化生活结合起来,如果生硬地陪伴,逼着骂着写作业,只会适得其反。
许多方法,许多原则,都是合乎基本的方向,例如在父母成长营我分享的每日阅读,每日讲述,每日练字。这些细节贵在坚持,一两天可以,十天八天也能勉强,但如果一年到头的坚持,那就显得稀少了。
而功夫恰恰就在这份坚持上,一些后来表现突出获得好评的孩子往往就是背后的父母在一些细节行为上的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一切优秀孩子看似偶然不经意间的出色结果,其实都是他们的父母始终坚持,始终相信孩子的精神使然。
父母愿意思考,愿意改变,孩子才会有真的改变,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规律,在这里我也想给那些经常给孩子差评的父母一个忠告:
当你停止对孩子的差评,孩子就会逆袭成一个蓬勃向上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