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比较懦弱,妈妈着急有啥用?先把溺爱停止,再用这三招试试看

2020-01-11     男孩家长帮

一起做好父母

在上一期卓越父母成长营里,有一个妈妈单独留下来脸上的神情很焦急,让她坐下细说,原来是她儿子性格懦弱,家里也是独生子,从小宠得厉害,在家里是霸王,出外反而变得内向不说话,现在进入中学了发现孩子变得更内向,不声不响,“在学校里几乎是个边缘人,只能靠巴结其他强势的学生,孩子看起来很不快乐,有时流露出厌学的神态,我们都很担心。和他说话总是不声不响,半天没有一个回应,我们也没有办法。能不能帮帮我们?”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觉得一种无力感,许多父母等到孩子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质上是父母早期陪伴出了问题),有些问题可以改,有些可能很难改,如果是不善于学习的父母,那就根本改不了。

接下来要分享的文字,对于现在孩子还比较小的父母更有价值,但对于已经有了一些小问题的孩子,父母只要愿意学习,认真的阅读和思考,首先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孩子也会随着而改变。

现在的男孩子比较“娘”,做事犹豫不决,内向无主见,往往是比较常见的,原因是许多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溺爱(客观上当时只有一个孩子,全部的时间都给了孩子,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导致孩子意志薄弱,做事情不能有始有终。

例如曾经遇到一个妈妈,她讲述自己孩子的案例:

我儿子实在是太软弱了,做事很少能坚持到底,每当遇到困难,不是要放弃就是要找我和他爸爸帮忙。虽然我们已经向他讲述了很多道理,但他还是老样子,我和他爸爸都十分着急。有时候我们也会下定决心叫他自已处理,可是看见他无助的表情,我又心软了,只能接着帮他处理。可是这样下去,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

这个母亲所举的事例存在于很多家庭中,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替男孩处理了很多事情,让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不愿意思考,动手能力严重缺失。

考虑到男孩的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停止对孩子的溺爱,培养他独立、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培养这种品质不是靠说教,而是必须让孩子有深刻的体验,由内而外的生发出来。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入手。

冬冬的爸爸讲述他儿子的故事就非常有价值:

快到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带着3岁的冬冬去超市购物。购物回来刚路进小区,冬冬就一直喊累开始向爸爸撒娇。“爸爸我实在是太累了,快点把我抱上楼。”爸爸当时手里提着两个购物袋,没有办法地说:“我也很想这么做,但是你看我这里有这么多东西,腾不出手抱你呀。咱们再坚持几层就到家了。”小家伙只能自己跟在爸爸后面上楼。

走到二楼的时候,冬冬又叫累了。“爸爸,抱抱我吧。”听到这样可爱的声音,爸爸有些不忍心,孩子说了两遍同样的话,可能真的是很疲惫了。孩子不能打累了,要不怎么能长个子呢?

“好,爸爸来抱。”爸爸将两个袋子放在一个手上,明显这个手就会吃力很多。手臂上的青筋都露出来了,爸爸展开手臂蹲下来,想让孩子上来。他以为孩子会像一只小鸟一样投入他的怀抱。但是,冬冬却一动不动。“怎么,不想让爸爸抱抱你吗?”爸爸有些惊讶。“爸爸,你看你的手臂,你也很累的,我想还可以坚持,马上就进家门了。我帮你拿一个食品袋吧!就拿我爱吃的那个吧”儿子结果爸爸手里的一个食品袋,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走去。爸爸看到儿子这样,立刻表扬了儿子:“儿子,你能这样思考问题,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男子汉的,爸爸以你为荣!”

父母适当的示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也不是巨无霸大力神,他们自己会观察,也会体谅。

其实想要培养男孩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有时也不需要刻意为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培养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使男孩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给父母的建议:

方法一: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具体目标,鼓励他们坚持去做。例如对男孩来说,冬天按时起床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父母为他们制订一个具体的起床时间表,并且坚持实施不要产生怜悯之心,这样会让男孩觉得有机可乘,因此,父母要狠下心来,目的是培养男孩坚忍不拔的品质。

我记得儿子小时候,为了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很早就让他独立徒步,6岁多就能一个人走20里路,冬天早晨一起晨跑,让孩子看到父母也是坚持努力,不畏寒冷的,这一点对于孩子的示范作用特别明显,所谓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方法二:当孩子决心做一件事情并且取得成功之后,一定要给予他们一个爱的奖励

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需要的,但不是无节制的攀比),更多时候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抑或是记录下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给孩子拍一些照片,做一些数码记录。

但是,无节制的奖励是不可取的,这会使小男孩对于表扬、奖励这些东西产生依赖的心理,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这方面。要表扬他的努力而不是天赋,例如他完成了某项长跑任务,可以这样赞赏:“阿明经过努力,这一次跑出了好成绩!”而不是说“阿敏天生大长腿跑得快。”努力是他后天的进步所获动力,而大长腿只是天赋,和他努力无关。

方法三:从培养一些简单的小习惯开始,逐步培养男孩毅力

有一些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够持之以恒,不能够坚持去做事情。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毅力不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因此只能放弃对孩子的培养。

实际上,毅力是能够培养出来的,而增强毅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习惯,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毅力会在培养小习惯的过程,慢慢的养成。

以下是一个母亲的教子心得:

今天,我们带着儿子去爬山。爬到一半的时候,儿子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气。看着儿子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我们做家长的也不想坚持了,然而为了能够培养孩子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拥有勇于克难攻坚的精神,我们一再鼓励孩子,并且跟他说登山跟学习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持之以恒的孩子,迎难而上,永远不向困难妥协。我们不断激励着孩子,一边以身作则向山上登。在我们的带动下,孩子站了起来,最终鼓作气爬到了山顶。

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今后的生活里,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到登山的启示。还有一次做课后作业,他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当时已经很晚了,我们便想帮助他完成,但是他却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出来这道题,找到解题的方法。”

我们对孩子始终是实行爱而不娇、严而民主的方法,注重锻炼他的意志,培养他良好的品德。

正是由于父母的鼓励,男孩才变得坚强。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给予男孩一些鼓励,积极正面的引导,就能让孩子形成阳光开朗,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和父母的养育直接有关的。

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继续讨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ptF5G8Bgx9BqZZIn7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