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别忘了自己身上的原因,光盯着孩子可没戏

2019-10-06     男孩家长帮

一起做好父母

有一位妈妈在专栏后面留言:“经常听一些育儿专家讲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孩子有了好习惯自然各方面都会有规律,成长得更好一些。但是在实际生活里面,我们却很困惑,好像自己孩子的坏习惯更多一些,拖拉、坏脾气、轻微的暴力倾向等等,我们也很苦恼,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恳请老师百忙之中回复一下,谢谢!”

怎么看到这个问题?

首先,谢谢这位家长的信任,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带有普遍性:别人(包括一些专家)讲过的“正确道理”,往往在自己孩子的实践中落不了地,看不到效果,因此而焦虑,怀疑那些“正确道理”是不是编造出来的,最终放弃对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那将是很可惜的。

留言中的妈妈提到孩子的几个坏习惯,例如拖拉、坏脾气、轻微的暴力或者说通俗的说喜欢攻击他人,从我20多年接受父母访谈和观察孩子的经验来看,都有后天环境的影响,父母需要对养育孩子的整体环境做一个反思和检索。

孩子坏习惯的原因在家庭,他本身也是受害者,如同沙漠里的孤独树苗

以拖拉的坏习惯为例,一般这样的家庭都有一个或几个对孩子极度溺爱的大人,有可能是爷爷奶奶,也有可能是父母中的一个,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孩子从最初的吃饭喂食开始,都是大人包办的(有的孩子喂饭到五六岁),其本身的动作协调能力比其他孩子要弱一些。同时在他心里没有时间观念和目标意识,都依赖其他人的速度和意愿。等孩子上了小学,开始有了定时完成的作业,他自然也在等待大人的帮忙,据我了解,有的一年级孩子的父母是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的,这个习惯是从前面延续下来的。

你看,所谓的孩子的坏习惯归根到底是成年人的原因,拖拉是如此,坏脾气、轻微暴力等等也是如此,背后是家庭里的纵容和溺爱,是大人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如果大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仅仅把改变孩子作为目标,而不是把家庭氛围整体优化作为前提,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犹如在沙漠里种树,光盯着这棵小树苗,却忽略周边环境的支撑力,迟早小树苗也会枯死;反之,像一些地方实行的大规模的风沙治理综合改良,整体环境好了,绿化就能扎根,不管是树还是草都能生长茂盛。

在父母成长营现场,我们会有一些调查问卷或者现场访谈,追问一些父母头疼的孩子坏习惯,最终发现,根源是家庭成员中或多或少存在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些理念和行为,有的是上一代老人的,他们出于好心,帮着带孩子,结果带出许多坏习惯,例如爱攻击人的孩子,往往有一些爷爷奶奶在孩子两三岁时鼓励他“凶一点”为荣,这些爷爷奶奶根据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经验,感觉孩子在社会上要凶蛮一些才不吃亏,所以主动要求孩子抓自己脸,揪耳朵等等,等到孩子养成习惯,在一些群体生活里面也会自动的使用这些“攻击武力”,结果可想而知。

改变孩子之前,先优化家庭教育的行为,父母责无旁贷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提醒留言的那位妈妈,坏习惯不是孩子天生的,要想孩子形成好习惯,不是光盯着孩子,而是第一步先检视一下自己的家庭氛围,有哪些需要优化,有哪些先从大人改变起,例如长辈过度溺爱的,就要叮嘱他们现在收敛,明确告知那不是爱,而是十足的害,可以说的严重一点:“想让孙子毁在你手里么,那你就依然这么做!”任何理智的爷爷奶奶也会反思一下自己,当然,最应该反思的是父母,因为孩子的习惯养成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从此以后要把这个失落的责任捡起来。

如果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爸爸妈妈首先要统一认识,例如让孩子独立地承担困难才是形成良好品质,坚强意志的必经之路。过去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会有分歧,觉得孩子小,很少让他独立承担任务,结果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他感觉妈妈呵护他就倒向妈妈,向妈妈哭求,心一软,就逃过一次锻炼。

以“拖拉小王子”为例,妈妈转变自己的行为,孩子也改变了

那么,现在开始,父母观点一致,孩子就无法逃避,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哪怕是很细小的事情。

还是以拖拉为例,有一位妈妈,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习惯了每天叫孩子才起床,结果上了小学,孩子依然需要妈妈叫早,甚至出差在外,还要惦记早晨打电话回家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这个孩子可想而知,非常拖拉,成了“拖拉小王子”,包括作业在内的许多学习任务都会延迟,他妈妈非常苦恼。后来,我给她的建议,停止你“负责任的叫早”,孩子就会自己负责任。

第二个星期一,这位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过了时间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一节课过后自然醒来,这期间孩子妈妈和学校老师当然先做沟通,否则老师也会着急。那天早晨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甚至哭闹,妈妈平静地告诉他:从今天起,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迟到之后,你自己承担责任。说完这些话,这个妈妈的心还有点虚,因为实际上这些坏习惯是大人惯出来的,却要孩子承担,幸好孩子小,哭闹之后,乖乖去了学校,当然会受到老师恰当的批评(要求老师适度批评或者惩戒孩子也是父母之前沟通的一个内容,迟到是一个违反纪律的事情)。

第二天早晨,妈妈还将醒未醒,孩子已经在穿衣起来,足足提早了一个小时,妈妈的心放下了,从此以后,孩子也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承担责任。

当然,除了整体的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改变父母的一些错误家教理念之外,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

培养好习惯用加乘法;克服坏习惯用减除法。

例如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分散,做作业时坐不住板凳的现象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曾经有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做了一番统计,完成作业的30分钟里,喝水3次,盯着水杯看2分钟,中途小便2次,抓耳挠腮N次。你看,之前有媒体报道,面对这样的状态陪读妈妈陪出心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只要孩子是亲生的,谁不着急啊!

这位妈妈当然也心急,说不急那是虚伪的,但她没有采用责骂或者暴力的方式逼孩子改正,得心梗的妈妈往往本身心态比较急。因为在父母成长营的线下讲座时我明确告知这样做毫无作用,只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这位妈妈采用我们在交流中提到的一个理念:培养好习惯用加乘法;克服坏习惯用减除法。

具体怎么做呢?以“拖拉小王子”写作业为例

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妈妈把前一天统计数据态度认真,但声音比较轻的告诉孩子,孩子居然听得蛮认真,因为妈妈河东狮吼的胡乱骂人,而是有理有数据。“今天作业前,妈妈给你一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例如小便可以先去一次,我还会在本子统计你其他无关行为的次数,看一看与昨天比较会是什么结果!”孩子认真的点点头,开始作业,结果这一次小便0次,喝水1次,抓耳挠腮5次(已经可数了),作业时间比昨天整体提前10分钟,质量也很高。妈妈和孩子一起在那本记录本上写上数据,同时画上一个进步的“大拇指”。

过了两周,孩子的作业时段更加规范,他在作业前喝水、小便都完成,作业时段非常纯粹,抓耳挠腮也仅限于思考问题时的自然动作,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过程里面,妈妈在他形成的好习惯前加“大拇指”以示鼓励,在小动作的数据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减少,说明孩子逐渐自觉自律。这里的增加和减少通过小本子无声的记录,但对孩子来说确实非常大的教育意义,一个月之后,孩子作业习惯已经轻松养成,这个过程既可以让孩子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又帮孩子克服坏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别人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也都知道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为何有的父母觉得道理简单,做起来很难呢?

今天的专栏文字给了你透彻的阐述,这里再小结一下:

一是坏习惯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前期家庭教育偏差导致的,孩子也是受害者!

二是改变孩子坏习惯之前,先要改变或者优化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行为,父母和家庭成员理念要一致;

三是父母也要掌握具体养成好习惯的方法,例如“培养好习惯用加乘法;克服坏习惯用减除法”,然后在实践中坚持去做,持之以恒,不能弄两天就荒废了,那自然是没有效果的。

四是父母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观察和引导孩子的能力,所有其他人以为成功的方法,包括上面讲的这些,都需要通过父母自己的内化,形成对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上面这个妈妈的小本子做法可能对她儿子有效,但你觉得对孩子可能没用,你可以通过贴小红花或者晒朋友圈等方式给他激励,总之,需要父母自己想办法。

家庭教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不单单是教孩子懂得知识,更要孩子懂得一些行为习惯的意义。如果孩子在你的引导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这辈子就会为此好习惯而受益良多,反之,如果因为家庭的原因孩子养成了坏习惯,这辈子都有不良的影响,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或者名人的典故都有不少,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你对这个话题还有什么观点,可以直接留言,也可以去卓越父母成长营的圈子交流,对于专栏最近一段时间对粉丝九折优惠,欢迎大家先关注头条号“男孩家长帮”,再去专栏板块阅读,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FN8rW0BMH2_cNUgO-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