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今天在一个线下活动中,遇到几位一年级的父母,他们交流了一些想法,觉得很有典型意义,这里简单分享一下,一位家长说:“我现在在找负责任的晚托班,准备把孩子托在那里,我们要去新j做生意,那里就剩下我老公和翻译,客户都是直接找我的,不找我老公的,我这次为孩子报名留下来待了最长的一段时间,已经快一个月了,再不走真的不行了。”这是一种类型,准备把孩子送掉,自己专心做生意。
另一个妈妈说:“我们现在做作业之前先哭一阵,三天中秋假期,老师布置写六页纸,她每天看到我拿出本子来都会哭一通再写,有一天,我实在陪不住了,就轻声对她说,妈妈要去楼上拖地了,我们比赛一下,看看我拖完地,你写完几页,想不想试一试?”没想到女儿答应了,我在楼上拖地,她在楼下写字,过了一会,听到她在楼下喊“妈妈,我已经写完两行了。”
用这个办法,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作业,而且写得非常好。“老师无意间表扬孩子一句话,她会记在心里,我们现在也是经常的鼓励,和她一起玩游戏,减少孩子的焦虑感”。
这位妈妈的分享迅速点爆了现场交流的气氛,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起来。
“我们完成作业再吃饭估计要九点了,昨天晚上墨迹到快十点了,真是要好好改正了”
“我以为就我家这样呢,那天哭着说没天都这样,我实在受不了了!让人哭笑不得!”
“和我家一样,就是不愿意做,一定要有个人做旁边盯着他,你不盯他马上就跑了,现在小孩难带啊 ”
大家分享的育儿心得有点类似,就是孩子看见作业会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如前面家长说的哭啊,闹啊,就希望父母一发善心,赦免了这些作业。
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它的理念支撑的,他哭可以是表达一种实际的压力,也可能是一种要挟,或者是讨价还价。
如果一个妈妈不愿意陪孩子,想早一点离开他,那么她怎么会在意孩子情绪的这些细微变化呢,也更不会有什么方式的转变。
而那位陪伴孩子的妈妈,会及时的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非常细微的,哭了、笑了,都会在意,但不会纵容孩子的要挟。只有细致观察,自我反思。然后,及时有效的调整自己行为,采用比赛、游戏的方式,一年级孩子开始的几周,是需要一个衔接的,和幼儿园里的游戏化生活结合起来,如果生硬地陪伴,逼着写作业,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愿意思考,愿意改变,孩子才会有真的改变,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