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高三孩子很消极,他还能坚持一年么?父母懂这个心理效应不发愁

2019-08-10     男孩家长帮

一起做好父母

昨天的文字后面有一条留言:“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闷闷不乐,好像一直很消极,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沉默寡言,我真担心他后面是否承受得了?我们该怎么办才好?”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当下学业压力之下,除了一部分顶尖的优秀生之外,相当多的中等偏下的孩子往往会有许多困惑,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一些迷茫,如果是外向的孩子就会和父母说一说,释放一下压力,而一些内向的孩子可能就会沉默寡言,默默承受这种压力,弄不好还有悲剧发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效应叫做:“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仍旧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会产生失败或挫折感。失败的经验会让他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感觉无能为力、丧失信心,从而放弃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尝试和努力。这一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据说有人做过一些动物实验,比较残酷,但结论却是一致的,特别是一些驯兽员都很了解怎么样让动物服帖,本质上就是让动物感到无法离开,只能认命,包括大型动物大象之类也是如此。

人一旦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就会不断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件事你做不了,那个任务你完不成!”这会使人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常想象自己失败的场面,并且不断夸大潜在的困难,暗示自己“我无能”,导致自己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努力。

要改变这种“习得性无助”,父母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小步子原则,将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经过孩子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可以达到的。在小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成功体验,父母要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增强孩子的信心。

​我们都有过长跑的体验,开始的时候,体力充沛,对自己也有信心,但是跑了一圈又一圈,眼看距离终点已经不远了,却感觉身体好像到了极限,多一步都跑不动了。如果就此止步,结果只能是失败。这时候,只要我们咬紧牙关激励自己,把剩下的路程几十米一段分一分,一段一段去完成,所谓“极限”的感觉就会消失,就能胜利到达终点,这也是克服习得性无助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当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时,父母千万不要自乱阵脚,而是应该增强孩子的信心,积极应对,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平稳顺畅地度过这个“困难时期”,一旦超越自己,学业成绩和心理素质都将从此跨上一个新高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Facg2wBvvf6VcSZVS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