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子(爸妈进化论主笔)
前几天,一个小朋友边哭边运动的视频火了。
视频里,小男孩被老师问了一句是不是长胖了后,竟生气地切断了连线。
挂断后,他怔怔地盯着屏幕,眉毛拧成“八”字,眼泪汪汪,之后的一幕令人哭笑不得。
他走到房间空旷处,疯狂做起了减肥动作,边做边掉眼泪。
小小身板配上夸张的动作,再加上委屈的表情,网友纷纷说可爱。
没做几下,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着跑进了卧室。
一句“是不是长胖了”真有那么大杀伤力吗?
其实,长胖不是大事,但当着同学的面被说长胖,事儿就真的很大。
这会让他在小朋友面前难堪,自尊心大受伤害。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就有了自尊意识,而且这种意识,随年龄增长越发明显。
我们以为孩子不懂情绪,不会察言观色,所以玩笑肆意,没有尺度。
可事实上,他们的世界并非只有玩具和动画片,虽不懂什么是面子,却不喜欢被“丑化”,尤其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被“丑化”。
没有尺度的玩笑,最伤孩子
弟弟3岁时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还捂了一下午。
晚上妈妈做饭时才发现,和爸爸笑了很久。
后来,每次亲戚聚会,我爸总会拿这事给大家寻开心。亲戚们乐了,常和我弟开玩笑,弟弟每次都是一言不发地陪笑。
可一到家,他要么独自进卧室关上门,要么大半天不说话。
后来他说,每当这种场合出现,无数目光聚集时,他就恨不得马上逃离。
不管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都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教育的底线。
去年,沙溢夫妇带安吉上颁奖典礼。
一上台,郭德纲就开玩笑:“我怎么看安吉像我跟胡可的孩子。”
本该沙溢给安吉颁奖,郭德纲却抢先一步,被何炅提醒后才把奖项给了沙溢,还不忘说:“我以为是亲爸爸给颁”,并指着沙溢叮嘱安吉“这个也叫爸爸啊”。
当时,郭麒麟在旁边拐了郭德纲一下,台上的安吉,看起来明显不开心。
胡可事后表示,大人当着孩子的面开玩笑尤其要注意分寸,孩子能够听懂大人在讲什么。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
孩子是不会区分笑话和事实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关于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时,你用来过嘴瘾的玩笑,就足以让孩子难堪、无地自容。
一旦他们把假话当真,大人就成了摧毁他们的中坚力量。
自尊心被保护的孩子,更懂得进取
综艺节目《我们长大了》中,明星翟潇闻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次体育课上,大伙都在操场,他口渴就回教室喝了口水,谁知下课后就有同学说自己丢了200块钱。
所有人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老师更是直接叫来了他爸爸。
翟潇闻当时百口莫辩,担心爸爸也会怀疑和苛责自己。
爸爸到校后,语气温和又认真地问他是不是拿了。
他委屈地说:“没有”。
爸爸接下来的话却出人意料:“你说不是你拿的,就肯定不是你拿的。”
这句话让他觉得很温暖,爸爸捡起了他的那份难堪,即使不被其他人信任,翟潇闻内心也有足够的“清者自清”的底气。
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起点,就是理解和信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一份名单,并告知那些是智商高、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
本是一份假名单,谁知8个月后再测试,名单上的孩子真的表现更优异。
那些孩子被寄予高期望,自尊心强,从而更努力地朝着目标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孩子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潜在力量。
孩子那看似不起眼的自尊心,往往被淹没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它需要我们发现,并将它唤醒,才能驱动孩子去追逐自己理想的一片天地。
才会让他们拥有自尊、自信的高尚人格,从而成就更好的人生。
孩子,有时也许被当作大人对待
我们常能看到这些现象,家长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一切,时不时对孩子吼道“你看看别人”,甚至在各种场合里以各种方式比孩子。
孩子眼里,这些行为裸露的意义就是自己没用、差劲,从而变得自卑甚至养成讨好型人格。
家长的教育里,藏着孩子的未来。想让孩子走坦途,就要尊重孩子,改变自己。
1、别为孩子包办一切
同学小蔡读小学时,她妈妈也在本校任教,对女儿的关爱可谓无微不至,让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菜在妈妈的庇护下过了顺畅的六年,她以为世界不过如此,天下大可去得。
谁知初中的寄宿生活就让她犯了难,宿舍里只有她不会套被套,衣服也洗不干净,丢三落四,生活得很不习惯。
矫情的毛病难改,朋友甚少,她因此郁郁寡欢了好一段时间。
让孩子不被同龄人笑话,不丢面子的最好方法,就是放手,而不是为他操办一切。
2、 别忽略孩子的感受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松子很没有存在感。
爸爸下班给妹妹买好吃的、好玩的,她上去接过大衣说“您回来啦”,爸爸却不看松子一眼,径直上楼照顾体弱的妹妹。
松子的自尊心很脆弱,认为自己不被认可,一直很自卑,成年后,她将这份感情寄托在丈夫身上,不断讨好对方。
渴望被关注的松子,活成了一个可怜之人。
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爸爸,在这个家里,爸爸总是忽略她的感受。
这不经意的忽略,就足以让她用一生去治愈。
3、不拿孩子作比较
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地区,很多话却是相通的。
你看看楼下孩子,放学回来首先写作业,哪像你。
别人又考第一,你咋不给我争口气。
隔壁孩子帮忙做家务,就你最懒。
话一出,孩子要么闷着不说话,要么回房间关上门哭。
我们想通过对比的方式建立孩子的紧张感,使其向榜样学习,可总是事与愿违。
为什么呢?
其实, 孩子最信任的是我们,我们天天夸别人,他们的内心自然会极度受挫,不能建立良好的自尊感,反而变得沉默寡言,疏远和我们的距离。
知乎上有个话题:如何从心理上毁掉一个孩子?
一个高赞回答说:
在他成长过程中施加种种刺激,毁掉他的自尊心就可以了。而这些都很简单,甚至不经意间就可以做到。
这些不经意,很容易就给孩子的心灵豁上一道血淋淋的口子。
而照顾孩子的心情,让他建立自尊感,正是愈合伤口最佳的方式。
心理学认为,坏比好更有力,更难忘。
孩子的自尊像温室里的幼苗,经不起大浪,需要大人温柔呵护。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与孩子相处,既是父母子女的关系,也是朋友的关系。孩子有时,也要被当成大人对待,你说呢?
作者简介:尤子,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营第8期基础班学员以笔为剑,以心探生活,记录温暖故事,写走心文字的沙雕学生一枚,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