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朵依(爸妈进化论主笔)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父母的建议》中说,畸形的父母之爱有三种,即娇宠放纵的爱,独断专行的爱和购买式的爱。
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娇宠放纵。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千万不能让爱失去原则,让孩子看起来既不懂规矩,又没有教养。
去年参加过一次婚宴。
一个妈妈带着6岁左右的孩子去参加婚礼,上午11点典礼结束,婚宴正式开始。
这个孩子,先是由妈妈帮着夹菜,到后来站在椅子上自己夹,再后来每上来一道菜,他都第一个去夹,挥着不熟练的筷子,把整盘菜翻得凌乱不堪。
等到上了一盘油焖大虾的时候,他吵着要求妈妈把盘子端到自己面前。
这位妈妈一边为难着要不要端,一边不好意思的解释,“孩子早上没好好吃饭,这会儿是真饿了”。因为没人接话,气氛有点尴尬。
一位男士赶紧打圆场,“孩子爱吃饭这是好事,来,叔叔给你端。”这位妈妈一边接过盘子说谢谢,一边嗔怪的对儿子说慢点儿。
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
不管孩子怎么放养,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基本礼仪不能突破。所谓“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应该是每个家长都应该给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课。
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没有教养,跟家长教育脱不了干系。
父母爱孩子是好事,但让人指指点点却是坏事。
有的时候,孩子可以懵懵懂懂,大人却不能装作不懂。
为人父母,在孩子的是非意识建立之前,有责任和义务教给孩子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如果父母不但不管孩子,甚至放纵他,就会像那句话说的“社会会替你管孩子”。
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16岁男孩,想在暑假来临之前找到一份工作。
他在广告栏上寻找好久,终于选定了一个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00到达76号街的一个地方。
男孩儿在7:45就到那里了。可他看到已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21名。
如果想办法插队到前面的话,应该还是有机会的。可是显然,这么做不合规矩,他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的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的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个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好啊”,秘书小姐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
她看了后不禁微笑起来,立刻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看了也大声的笑了起来。
原来,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先做决定。
最后男孩儿得到了这份工作。
看, 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懂规矩,有教养的小孩儿。
在这个故事里,男孩儿并没有优势,但他率真而优雅的守住了规矩,展现了智慧与诚意,早已在老板那里赢得了最好的“第一印象”。
上面两个孩子的举止里,透露了两个家庭的教养。
有的孩子,不用拉到考场上,人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有的孩子,因为根植于内心的规则与修养,却让他提前步入了人生的快车道。
可见, 养一个懂规矩,有修养的小孩儿,让孩子快乐而不越矩,自由而不失度,成了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
到底要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呢,我们不妨参照国家宪法的4个基本原则:
第一, 有法可依。
让孩子守规矩,首先要立规矩。立规矩要透明,公开,公平,原则性问题必须守规矩,非原则问题则可以让孩子随心所欲。
尹建莉老师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女孩,非常守规矩,在幼儿园里,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做的事情从来不做。
有一次,老师说上厕所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去上厕所了。之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回来了,可是老师到处也没有找到那个最乖的小女孩。
最后通过监控一看,小女孩居然乖乖的站在卫生间。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回到座位上?小女孩回答到,老师没说让回来。
林格伦说:“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要把孩子养成“木偶“,要知道立规矩≠控制,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原因,告诉孩子底线,引导孩子思考。
立规矩的原则是让孩子懂规矩,不是让孩子受人摆布。如果每件事家长都要参与,孩子会失去自由,继而失去自我,最终失去理智。
第二, 有法必依。
张居正大人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给孩子立规矩,当然不能像法律条文一般冰冷,但是,原则问题该遵守必须要遵守。
新闻报道,两个熊孩子在城区主干道奔跑玩闹,3分钟之内横穿马路13次,最后被撞倒。
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在酒店庆生,把生日蛋糕涂满墙上,门上,包间内一片狼藉。
一个8岁的男孩儿因为挑食,把爸爸,妈妈,姐姐和自己的咸鸭蛋依次敲开,把蛋黄都掏空了,剩下了4个蛋白。
6岁的男孩儿看到小朋友的玩具小汽车爱不释手,在不跟小伙伴请求的情况下,悄悄拿回家,据为己有。
以上种种行为,涉及安全、修养、人品等影响孩子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的重要方面,均为原则性问题,都必须要立规矩。
因为这些决定孩子将来是一个正直善良的,能为社会创造光和热的人,还是一个自私自利,危害他人的人。
第三, 执法必严。
给孩子定了规矩,严格执行很重要。
如果约定好了一次只能吃一块糖,就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或老人的纵容而妥协。
约好了每天背一首古诗,也不能因为带孩子去公园玩一天太累了,就不背了。
有的时候,给孩子立规矩,不是孩子不能遵守,而是孩子从大人模棱两可的态度里,找到了撒泼的勇气。
还有的时候,孩子知道应该去遵守,却倦怠了。
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耐心的鼓励与陪伴。大人尚有惰性,孩子亦然。
想要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首先要有一个自律的家长。
第四,违法必究。
跟孩子定好的规则,小家伙儿说反悔就反悔了,家长如果视而不见,就会助长孩子的侥幸心理,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但切记,惩罚要以爱为底色。让孩子承担后果≠冷暴力+打骂,不是说打了小朋友,就关进小黑屋;孩子说谎了,就拳脚相加;没按时完成作业,就不许吃饭……
好的惩罚,一定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懂得敬畏规则。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淮南子有言:“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养育孩子,一定要有规矩,这是根本;但是执行规矩的时候,需要变通,这就要靠智慧。
无论如何,我们要传达给孩子的是,无论你犯了什么错,爸爸妈妈都会爱你,但绝不会纵容你。
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万事万物皆有序,在育儿中,“规矩”便为序,只有教会孩子遵守规则,他才有真正的自由。
愿我们都能培育出有修养,守规矩,懂礼数的好孩子。
作者简介:朵依,富书专栏作者,珍惜拥有,热爱生活。希望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做真实的自己,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