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琳琳柒十二(爸妈进化论主笔)
昨天一进门,就感到火药味十足。
“叫你别和那野孩子玩,非玩,把腿磕破了吧。”我妈大喊道。
孩子在一旁站着,满身是土,腿也擦破了皮。
看到我回来了,他高兴地跟我喊道:“爸爸,我今天交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玩的可开心了。”
但我妈直接打断了孩子的话,“什么朋友,一个卖废品家的孩子,就会满地打滚,以后不许和他玩。”
孩子看着我,委屈得哭了。
大人居高临下般控制着孩子的交友,仿佛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平时,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
他学习太差,你别和他玩。
他没有爸爸了,你以后离他远点。
他家里太穷,你和他玩啥。
当大人说出这样的话时,恰恰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公平。这种偏见不仅践踏了别人的尊严,也降低了自己的人品。
孩子交友的过程远比大人想得迅捷,也比大人想得更单纯。
大人们不能连孩子们最纯洁的友谊都予以控制。否则,这种伤害将带给孩子刻骨铭心的痛。
父母喜恶的背后
是对孩子的控制欲
帕萃丝·埃文斯 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贝蒂和她的女儿去买冰激凌。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女儿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着。
贝蒂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是错的。
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居然坚持与你内心相反的想法。
她“奇怪”的意思是:我明明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你居然不承认。
整个过程,贝蒂一直在试图扭转女儿的想法。当女儿和她好恶选择不同时,“倔”,“怪”便成了孩子的标签。
其实,孩子交朋友,就像贝蒂买冰激凌一样。若孩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便是不知好歹。
父母从不关心孩子的真实意愿。他们只在乎孩子是否遵从。
这个世上,不知有多少父母假借“为你好”之名支配着孩子。孩子的交友观,也被成人的价值观扭曲着。
父母的控制欲,正是孩子交友过程中最大的阻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时也不过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那些被父母控制
没有交到朋友的孩子以后都怎么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没有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其中有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小时候,我妈妈管着我,不让我交朋友。长大后,我慢慢的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有时候,我的妈妈就会说,你怎么总是一个人,一个朋友也没有。一开始我还会和她说,本来是有朋友的,可是你把她赶走了。后来我就干脆不理她,干自己的事情了。
妈妈控制了我这么多年,我抗争了这么多年,真的很累。现在只想早一点离开他们。
父母控制孩子交朋友的过程,正是孩子从抵抗转向默认,最终冷酷的过程。
哪怕以后父母让孩子自己交朋友时,孩子内心也是拒绝的,因为儿时父母的决定早已掩埋掉那份交友的热情。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交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真实的体验,若一味管控,只会让孩子不懂什么是友情。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她从不懂得拒绝别人。只要别人向她提出要求,她都会尽量的满足。
有一次我们聚会,她靠着酒精的麻醉终于发泄了出来。她说她从小就听妈妈的话,与朋友玩都需要妈妈的同意。
所以现在长大后十分渴望得到友情,她帮别人就是为了得到认可,为了得到友情。
小时候正常交往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自己正确的交友观。
相反,若小时候没有选择权的孩子,就会对人际关系饥不择食。
大人的控制,扼杀了孩子交友的触觉。在没有选择下长大的孩子,又怎会不身心受损呢?
我知道你为我好
但我想决定自己的朋友
记得小时候,因为放学早,小伙伴总是来我家玩耍。
我们玩得正欢时,妈妈突然开了门。我连忙叫了声“妈”,小伙伴们也急忙站起来叫着“阿姨”。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径直走进了屋。
过了一会,便火冒三丈地冲了出来:“你看看你,就知道玩,作业写起了吗?这会不努力,长大能有什么出息……”
小伙伴见气氛不对,就和我道别回家了。而小伙伴一走,我妈也就不骂我了。
我知道她并不是针对我,而是针对我的朋友。但我的世界曾在那时崩塌过。
从那以后,小伙伴再也没有来过我家。
莎士比亚说过:“交际是人生的幸福。”
其实,朋友就是一个孩子所处世界的一部分。家长否定了孩子的朋友,也就意味着否定孩子。
结果就是孩子不敢交朋友,并对家长心怀怨恨。
有这么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交友这件事,家长不应该代替孩子去经历,学会让孩子去体验交友的乐趣,也是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给孩子的,永远不是为他选择,而是让他来选择。
北大才女赵婕写到:
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实,把属于孩子的经历,还给孩子自己。把孩子的朋友,也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承担,他们自然能收获经验,吸取养分。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作为家长,也许更多的是对孩子保持一份信任和坚定的支持。放弃不必要的控制,同时尊重孩子交朋友的权利。
所谓爱,不是控制,而是尊重。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所以,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他自由,让他自己去选择朋友。
用友谊陪伴,用理解浇灌,孩子的成长才会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琳琳柒十二,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一个希望在文字上奔跑的80后中年宝爸。心如猛虎,细嗅蔷薇,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