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魅上海》排练照
祝琳
一个半月前,青年编导专场《她、他们的世界》,借助11部作品,让上海观众欣赏到了,上海金星舞蹈团年轻演员们的风格和潜力;九月,复排后的 《谜魅上海》,将回到其内地首演的舞台,让观众感受经典的魅力。
从新作回到经典,从创造再看传承,《谜魅上海》“谜”在哪,又“魅”在哪?
“西方人看中国永远是个谜,
中国人的魅力,他们永远看不懂。”
“更确切地说,
这个作品应该叫‘谜魅中国’。”
by金星
“我们三个人,都是当年的老演员了”作为上海金星舞蹈团团长以及排练总监的韩斌这样说,他略带自豪的介绍自己和汪涛 (舞团首席、《谜魅上海》复排导演)、孙主臻 (舞团女首席)。
《谜魅上海》这个作品 2005年首演于柏林, 2006年内地首演于上海;是上海金星舞蹈团 首个与国外舞蹈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创作。
在汪涛的回忆里: “这个作品更多是我们和国外导演共同‘挖掘’出来的过程,而不像之前,是别人编排好了,来交给演员,也就是我们去完成的作品”。
而在和老外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了不少有意思的碰撞。
“当时的状态对我来说很兴奋”,孙主臻在15年后,分享这段经历,情绪还会变得非常高: “导演不时地会给我们出一些‘小题目’……他希望在创作中融入东方的元素,同时又要求现代。”
这些小“题目”,是导演和演员之间,共同激发创作的过程;借用孙主臻的话说“是不断探索、不断寻找的过程”。
汪涛接着补充: “就是当时大家,包括导演,也包括我们演员, (在创作过程中)会发现,原来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这就是那个兴奋。”
当老外创作者面对东方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感兴趣”的地方;三位“老演员”都说到“当时的导演,对很多中国元素充满着好奇”,甚至是我们中国人觉得很平常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创作的想法。
是的,我们需要理解的是,15年前的上海,即便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远没有像今天那样,让世界所了解。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的是,西方人对“中国元素”的喜好,往往是隔了一层纱的观望。
韩斌和汪涛、孙主臻,共同说到“中国舞”对老外的吸引,及再创作时候的观念。
“对他们来说,看到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他们并不会知道是哪个民族的。”汪涛说: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会困惑,你比如,明明是朝鲜族 (的舞蹈)怎么可以接到了蒙古族,蒙古族 (的舞蹈)怎么又接到维吾尔族。”
这样的“混搭”,在《谜魅上海》的最终呈现里,的确出现了。
在东西方不同城市演出的时候,台下的观众,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反应;韩斌就分享: 在内地城市演出这个段落的时候,你往往会听到台下的笑声,是因为“混搭”产生的幽默感;而在西方,观众的反应就不会很强烈。
这就是不同文化语境之下,产生的“谜”。
《谜魅上海》排练照
祝琳
时过境迁,再次复排的时候,新演员面对老作品,也产生了另一个“谜”,是因为“时间”所产生的“谜”。
现在的这拨新演员,再排《谜魅上海》对于他们而言,本能的会觉得“是在接受一系列动作,在情感的表达上就会有困难。”孙主臻这样说到。
“所以,这段时间排练的难点就是让他们找到‘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动作),难的就是让他们可以在一个作品里,统一到一起。”韩斌接过话说。
同样的作品,换了一拨演员,会有怎么样的新东西?
这是三位“老演员”自从复排《谜魅上海》以来,一直想要去探寻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这或许,也意味着15年后的一次“再创作”;所产生的兴奋点,和当年的初次创作,迥然不同。
“这也意味着一种传承。”韩斌肯定地说到。
是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跨国时间的概念,让金星舞蹈团的前前后后成员,完成了一次创作上的精神对话。
《谜魅上海》排练照
祝琳
“这个舞蹈就是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
(完成)对中国审美变化的探讨。”
“回忆、欣赏、鉴别,这三个词,
概括《谜魅上海》”
by金星
15年过去了,孙主臻认为: “这个作品真的是前卫,很耐看的作品。” 特别是当不断地演出之后,这样的认同在她的心里越来越强烈。
从舞蹈动作,到舞美色彩,从服装配置,到音乐编排……或因中西方的碰撞,或因金星和导演的独特见解,《谜魅上海》在对“审美”趣味的探讨中,完成了 一次舞作的思考,一次时间的进化,一次色彩的铺陈,一次身体的溯源。
先拿“身体”来说。
在多数关于《谜魅上海》的介绍里,都会提到作品中,对东西方人身体“开放”程度的讨论。也就是,大多数中国观众的思维:西方的开放VS中国的保守。
多年过去后,汪涛说起自己的感悟: “就我的了解来说,西方人并不是就是‘裸露’,而东方人,并非一直遮遮掩掩,尤其是现在时代变化更快了。”
每个时代的人,对自己的身体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谜魅上海》作为一个现代舞作品,恰恰是给台下观众思考的空间。例如:通过中山装、旗袍、肚兜……不同样式服装,在一个作品里一并出现。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官刺激?会有怎么样的思考?
这问题本身是开放的,但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密切。就像金星反复说到的“现代舞是自由的,每个人的自我感受”是最重要的。
再说到“色彩”。
金星作为《谜魅上海》的导演之一,说到 “我对色彩一直很敏感”。
回看金星成长的年代,恰恰是中国人的生活,最缺乏色彩的年代。而当聊到中国人的色彩审美时,她用 “难以想象” 这四个字来形容其丰富程度。
《谜魅上海》的结尾,是金星以贵妃的造型登台,可以说,是中国色彩运用之“大雅”的典范。
而汪涛聊到作品的色彩时,则以 “符号” 的观点来理解。在舞台上的不同色彩,是不同时代的印记,是留给后来人的思考和想象。
谈到不同色彩在舞台上给人撞击的感觉,甚至是不适的时候,韩斌则给出了“雅”和“俗”的对比,再到 “大俗大雅” 的东方审美情趣的解读。
谈谈“时间”。
金星曾说: “这个作品没有故事,而是一幅幅的画面” 。
而在这画面之间,由“时间”作为串联。 从5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借着流动的过程,完成对美的思考。
回到15年前的创作,孙主臻就说到: “当时,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在共同奔向一个主题, 就是寻找‘美’”。
而这一趟美学历程,是在时间的对比中完成了。在汪涛看来 “从卡其色慢慢转换到 (旗袍的)粉的红的,各种颜色;再到贵妃装”, 这一变化,不单单是色彩美学的转换,更是时代更替的产物。
这种因时间带来的对比,在作品里有;在复排的过程中也有:
新一代的演员,均出生在90年以后,他们在排练的过程中,虽然是复刻前一代演员的创作,但是把“90一代”的思考方式,带入到自己生长的那个年代里;迸发出来的荷尔蒙,就像孙主臻观察到的 “他们现在跳这个作品,比我们那时候更有力量”。
回到“舞作”。
对于韩斌、汪涛和孙主臻这三位初创演员来说,当年和国外编舞家的第一次合作, “……从动作要求,到质感变化,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 而他们也同时表示,那一次经历的得到,为之后他们自己的创作,带来更多是思考层面的打开。
比如说回到老外导演对“民族舞”的运用上。作为中国舞者,看到的是文化之下的不同风格,而 “导演看到的是节奏的变化、风格的变化、质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舞蹈艺术本身的美学内涵,是去除了东西方文化隔阂而带来的含义提升;也正所谓“真正的艺术,没有文化的界限”。
说到《谜魅上海》里的“变化”,孙主臻给到了对比: “和野花这个作品在一个质感上不同,这个作品在的70分钟,是有波澜起伏的,同时在波澜起伏里,是带有不同的变化和对应的质感在里头的。”
为了让新一代演员更好地进入到《谜魅上海》作品中,“老演员”们在排练之外,也常常会把想法和观念,和团里的演员交流。
韩斌说到: “我们会和现在的演员分享” ;把当年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历和想法,在新一代的身上传递下去。
《谜魅上海》排练照
祝琳
“我们在“东艺”工作了将近6年的时间”
by 金星
今年九月,《谜魅上海》将再次回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前一次上海金星舞蹈团在其舞台演出还得回溯到2013年。
“‘东艺’对我们而言,不单单是舞台,我们在它的排练厅,训练了六年。”汪涛回忆的时候,微抬头向前方望去。
孙主臻感慨: “我们当年离开的时候,把地胶重新卷起的时候,还是舍不得的。”
韩斌总结到:不少大型作品,都在那几年创作,世界首演的就包括了《中国制造·游园惊梦》《九宫格》《三位一体》,分别在2007年、2012年、2013年。
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老员工们看来: “他们最活跃应该是到12年,后来就13年10月,然后就一直到现在!”
《谜魅上海》排练照
祝琳
上海金星舞蹈团《谜魅上海》
演出时间
9月4(周五)19:15
9月5(周六)14:00
地点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大雨
广告人、评论人、制作人
本文落笔于2020年8月26日
上海金星舞蹈团专访后
金星女主部分的话语
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采访提供
图片拍摄祝琳
可见票务信息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czaQHQBURTf-Dn54V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