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奥本海默》|正义、良心与煎熬:原子弹制造中的顶级科学家

2023-09-05     有染

原标题:聊·《奥本海默》|正义、良心与煎熬:原子弹制造中的顶级科学家

我是从《广岛之恋》这首歌开始,得知二战时,美国曾向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这件事的。

当时就有大量疑问,是什么样的人类决策流程,会允许十几万平民就这样死掉了,只为了迫使日本投降,并且,当时轴心国早就大势已去,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不过就是强弩之末。

以及被视作不同于政客,本应最代表社会良心的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接受了这样的计划?

这个疑问,在2017年初,接触到《哥本哈根》剧作的时候,从德国原子弹制造项目的主持者海森堡,和量子物理大师级人物玻尔的视角里得到一些回答,直到今天看完诺兰最新的电影《奥本海默》才像是拼图最终被拼接,对这个问题最终有了一个答案。它们共同形成了德国和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双方图景。德国由海森堡领衔,美国这头这是奥本海默。

双方都有个共同的导师级人物,建立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中是核心学派,在当时,几乎影响了全球任何一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有半个犹太血统的玻尔,在1943年后也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原子弹研发团队的顾问。

于是在这三者之间,海森堡代表德国轴心国,玻尔和奥本海默属于同盟国。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成为两部剧的核心冲突的基础。

话剧《哥本哈根》剧照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量子物理学的成就来说,其实是海森堡最为突出,换句话说在天才云集的哥本哈根学派里,海森堡最为璀璨和顶尖。

他奠定了量子物理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波粒二重性”测不准原理,且根据电影里的情节,在1942年的时候,德国的原子弹制造进程领先于美国。

但是,造出原子弹的最终是奥本海默领衔的美国科学团队。在电影中,原子弹被投放后的演讲厅里,原子弹小镇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狂欢,奥本海默一面说着鼓舞的话,一面内心自我叩问:我成了死神

最初,奥本海默主动接受制造原子弹项目的领头人角色,在电影中是因为他得知德国已经在造,他在招募科学家的时候,面对对方的犹豫,斩钉截铁的说:我们不知道造出来的原子弹将如何被应用,会不会很好的被应用,但我们知道如果是在纳粹手中,肯定会是场无可挽回的灾难。所以,我们别无选择。

他认为他是别无选择的。因为希特勒当时反人道的状态,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全世界的血腥杀戮,让他觉得不得不接受这个计划,并且报以极大的热情去组建团队,以极高的效率去推动这个项目。

而德国制造原子弹的这个团队领军者海森堡,在《哥本哈根》中却做了相反的选择:以消极怠慢,缺乏热情的状态,最终拖延了德国原子弹的制造,使得这个制造计划被“藏于扫帚间”。

所有的历史和文献研究,对于海森堡制造原子弹失败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能力不足,都有各派争执,到现在也没有盖棺定论。而经过大量史实论据文献研究的《哥本哈根》,试图呈现了一个符合人物一贯行事逻辑的版本,也是我自己更愿意采信的版本:德国失败的原因,几乎处于一种心理学范畴的原因,天才的海森伯遗忘了一处重要的计算。

这就类似于一个行政主厨,忘记在他最重要的菜品出锅时加盐。

几乎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一个疏忽。然而这个疏忽却真实存在,作为常人可以去理解这件事的方式莫过于,这位行政总厨内心深处不想做这个菜。

中国古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原子弹制造这件事上,是如此适用。

如果希特勒掌握了原子弹将会怎样?这个答案是任何人都不敢往下去想的。包括海森堡,包括奥本海默。

于是,看似两个不同阵营的科学家,做出了看似不同但本质上也许是一样的选择:奥本海默要抢先在德国之前研发出来,扼制德国的滥用。海森堡在重要的事情上疏忽,让德国造不出原子弹。他们都在阻止着德国军方的成功,即使自己也是德国人的海森堡。

正义成了热情行事的根本。奥本海默认为,自己拥有着正义,海森堡团队却因为内心深处缺乏正义,从而彻底缺乏着研发的动力和热情。

然而,《奥本海默》补全的更大一块是科学家制造出了原子弹,原子弹确实被滥用了,被没有周全计划的投放到广岛和长崎,然而,当时明明有很多科学家建议,如果是为了向日本彰显原子弹的力量,可以投放在无人岛,却完全没有被采纳。

然后呢,两位领衔人物,他们之后的人生面临着怎样的良心煎烤?

奥本海默被《时代》冠以原子弹之父后,开始利用他的政治威望阻止氢弹计划的推进,也因此被审查。这是电影的结构性事件:奥本海默被安全审查。

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方,海森堡也在接受同盟国以及世界的审查和非议。

两个领衔者,无论是成功的那位,还是失败的那位,他们后半生真正的战争是从1945年8月6日原子弹投放进广岛和长崎开始的。

对奥本海默而言,原子弹的制造,他是成功者。但在内心伦理上,他感到自己成了死神,手上沾满了十几万日本平民的鲜血,良心不安余生。

而海森伯因为制造原子弹的失败,却得以逃脱了这种良心的叩问。战后,他以极其迅速而敏捷的方式,重建了德国的物理学界,完全不同于原子弹制造时的拖延和模棱两可。但针对他的质疑和压力,也伴随着他之后人生的路程。

“原子弹之父”本就是在这两人之间产生,不是海森堡就是奥本海默,但无论是谁,都在接受原子弹制造那天开始就被写就了命运,在原子弹投放之后,被迫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中直至生命的终止。

右立为《奥本海默》电影中的玻尔

而他们共同的导师玻尔,作为半个犹太人,在1941年那场与海森伯在哥本哈根的秘密谈话之后,也进入了这场历史的漩涡中。没有人说得清那场谈话到底表达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仿佛那场谈话就是“测不准定理”本身的寓言和写照。而测不准定理,是海森堡最为著名的量子力学贡献。

《哥本哈根》剧作中以三次循环往复的谈话为结构,试图去重现这场谈话,而前前后后,两人表达了关于量子物理,以及原子弹制造的种种议题,却最终还是对一开始的问题,这场公案的初始问题,没有给出答案——两个明知道政治立场完全相左,又明知道自己和对方都被全方位监控的顶级科学家,在原子弹制造的关键时期,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碰面?

或许正是这场《哥本哈根》的碰面,让玻尔确信了德国在制造原子弹,将消息通知给美国,才有了《奥本海默》故事里的一切

也或许只是一个如同儿子般的徒弟海森堡,在寻求父亲般师傅玻尔的救赎和宽恕,因为他知道他正在做一件后来被奥本海默称作“死神”的事情。

是情感还是利益推动了这次著名的悬而未决的哥本哈根碰面,没有人知道。或许两者皆有之。

只知道最后的故事,无论德国,美国,没有人真正能为日本十几万死于原子弹爆炸的平民真正做点什么。在原子弹测试成功前的政治会议上,奥本海默试图以科学界的名义提出反对意见,但电影里,他的意见根本没有任何人在乎。他也一再强调,他们只是那个造原子弹的人,他们无法决定它的任何使用。

于是,日本,一个身处亚洲,但情感始终站在亚洲之外,战后成为美国占据地,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游离,似乎找不到位置的国度,在2023年8月24日,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将核废水排入太平洋。

也许,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他们就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弃儿,只能狭隘地继续走向这条狭隘的不归路了。

-剧终-

浮七

没有理想,只想好好做个人

本文落笔于

写于8月北京观影后

除标注外,配图均为电影剧照

来源网络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评·话剧《怀疑》|在心中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评·《多余的人》|这样的生活是不可以的吗?

评·话剧《威廉与我》|这个舞台永远感激他来过

评·《四张机》|在黑暗中寻找光亮

评·《最后晚餐》现实主义叙事中的悲情之歌

评·话剧《单宁》|只要你不离开,我就不杀你

聊·舞蹈剧场《大饭店》|我,第三次“返屋企”

聊·话剧《代价》| 真实的家庭,深刻的普世性

聊·《初步举证》中文版|正义也许还远,在此之前请先懂她们

多久没看焦媛演出?这次,她带你探香港十八区的鬼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5ea2fd248d114534f9e6038aab216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