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育儿方法可以让我们与孩子之间零矛盾、零冲突!
因为孩子每天都在变化,我们每天要应对的也很多,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掌控。
勺子总会碰锅沿儿!所以,一些小矛盾、小争议、小冲突,在所难免。
有些父母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强,无论孩子怎么闹脾气,他们都能保持淡定平和地处理,与孩子沟通。我很佩服这样的父母,我也在不断学习,想与这样的目标越来越靠近。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暂时我距离没脾气的父母还有一段距离,偶尔有冲突的时候,我依然控制不住,发个脾气。
我们在与孩子吵架之后,最习惯有这样两种处理方式:
(1)批评孩子——他责
对孩子说:
(2)批评自己——自责
一部分大人,发完脾气就后悔了,特别自责!
尤其有一段时间,朋友圈疯传“零吼叫妈妈打卡”,看着她们的打卡记录,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与我相似,那就是感觉:自己更焦虑了!挫败感更强了!
所以,在又一次没控制住,发火了以后,我们会对孩子说:
以上这两种方式,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惯用的解决方式。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此处理,会有什么正向结果或者负向结果?
网络图
当每次发完脾气,都去批评孩子,让孩子反省认错,把自己的脾气都归咎于孩子的原因,这首先就不公平。
我在非暴力沟通沙龙上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就是:
同样是考了95分的卷子,不同的父母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外界的事情的确会刺激到我们产生情绪,但是我们情绪的最终根源来源于我们自己的需求!
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
是自己内心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网络图
当两个人起了冲突,都发了脾气,都觉得对方错了,那么,只有一方单方面有错、另一方零错误的例子是非常少的。
大部分的冲突,两个人都会有一定的责任,只是程序会有不同而已。
如果,每次冲突之后,都让孩子反省,父母完全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孩子会从我们的行为中学到什么?
当他们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以后工作与同事发生冲突时,结婚后与伴侣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如何处理?
批评孩子,不但让孩子模仿我们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而且还会激化亲子矛盾,让孩子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发生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原因,不会主动承担责任!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长大以后解决冲突的方式,也许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经常面对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内心的价值感不会太高,自信程度不会太高,对父母的亲近程度,依然不会太高。
面对每次冲突后的指责,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1)有些孩子会想:
我们这么糟糕,总是做错事情,总是惹爸爸妈妈生气,爸爸妈妈会不会慢慢的不再爱我了?
(2)还有的孩子会想:
凭什么总是批评我?你们哪里哪里也做错了!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既然你们这样不顾我的感受,那我以后就不听你们的话了!
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这样陷入“自责”或“反抗”模式中。
网络图
自责,比他责对对方的负面影响要少一些,但对自己的伤害会大一些。
习惯批评他人的“他责”之人,总是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批评别人的时候特别理直气壮,批评完以后,可能就去忙别的,不再去想了。难过的情绪,是对方承担的。
可是,习惯于自责的人,总认为自己做错了,总是有愧疚之情。
非暴力沟通中说:愧疚是能量最低的情绪。
自责的人最常有的情绪就是愧疚。不断地去后悔,去自责,去承认错误。
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
(1)向内伤害
自责与愧疚之情,会伤害自己的心情,积累多了还会伤害身体;
(2)挫败感强,越来越自卑
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有沮丧感!因为承诺孩子不再发脾气,可是却很难做到。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过程中,自我认可度越来越低,状态越来越糟糕。
(3)孩子逃脱责任
孩子会逃脱自己反省的环节,看到妈妈认识到错误了,自己的责任就轻了很多。
而且,当妈妈再一次发脾气时,孩子也许会说:“妈妈是个大骗子!说好以后不对我发脾气,可以又发脾气了!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网络图
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方式。
当我们在早上,非常有限的时间中,看到孩子慢慢腾腾的穿衣服时,很有可能会发脾气,让孩子快点穿。
可是,孩子有自己的节奏,早上孩子的表现,更多的时候不是故意拖拉或故意惹我们生气,而是孩子没睡醒,或者没感觉到时间紧张。
这时很多父母会因为着急,担心孩子迟到而对孩子发脾气!这些脾气有时会吓到孩子,会引起孩子更多负面的情绪。
此时,我们去承认自己不应该发脾气是可以的,这毕竟是给孩子做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认错”的好榜样!
但是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非常倾向于“讲道理”。孩子还在负向情绪中,而我们在旁边罗里吧嗦地给孩子道歉。
这种方式也会有效果,但不是当下最好的方式。
当下最恰当地方式,是想办法去补救——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先避而不谈早上这个发脾气的这个不愉快问题,而是先想一想如何让孩子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别放不下架子,也别过分在意父母的权威性,我们要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只要对这个目标有利,我们都可以努力去做。
网络图
比如:
当孩子情绪好起来了,孩子的行为才会做得更好!
比如:
孩子同理: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用补救的方式,缓解孩子的情绪,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一步!
当孩子情绪好起来了,如果有充分的时间,那么可以在当下与孩子做同理心沟通,了解孩子关于早上穿衣服的感受与想法,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坦诚沟通,尊重孩子,从而寻找出更好的方式来面对早上的有限时间。
只有情绪好了,才能走向“解决问题”这条路上。
网络图
(五)关于自责
其实,父母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是一件非常有担当的示范。
只是,我们在承担责任的时候要把握分寸,不要说得太过,也不要没有诚意。
不要承诺“以后再也不发脾气”的话,因为:
我们仔细想一想自己,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亲人朋友,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再也不发脾气?
我老公曾经和孩子说过无数次“再也不陪你们玩了!”最开始,孩子们还挺担心的,后来我老公说得多了,行为上却依然陪着他们玩,孩子们就对这句“威胁”的话免疫了!
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的太多!否则我们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就会不断下降,说话的力度也便越来越小。
更重要的,我们在承认错误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哪里需要承担责任,哪里需要改善。
事实证明: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中,懂得总结与反思的人,人际关系更好,工作进步更快!
网络图
(六)结语
当然了,我们压根儿就不去发脾气才是正解,是完美的情况!
但是我相信,和我一样怀着这样美好目标、不断在努力的妈妈们有很多。我们依然有控制不住的时候。这时候,要试着放过孩子,更要试着放过自己。
先心情,后事情!
当有冲突时,别着急指责或者自责,别着急评判责任或者归因,而是先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走出来!
走出负面情绪,后面的承担责任、寻找更好的方式才能成为可能。
如果你愿意,可以放下身段坦诚地与孩子沟通,我们还可以邀请孩子与我们一起学习调整情绪,能与父母一起成长,是孩子们感觉到幸福的一件事!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家庭教育讲师,“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我不是专家,我的文字是基于我的学习和实践而写,不一定全部准确,希望朋友们建设性的参考。如果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我很开心。若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