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女两度自杀:3个沟通误区,把孩子逼上绝路

2019-11-06   爸妈精读

作者:葫芦(爸妈进化论主笔)


上周,侄女茜茜离家出走,好心人没有联系孩子爸妈,而是找到我。

原来,茜茜在班上受人排挤,不想去学校,爸妈非逼着她去上学,让我千万别告诉他们。

我给茜茜爸打电话,试探着问孩子的近况,“她还能咋样,不就是不想上学,现在的孩子…”

满口只有对孩子的埋怨,却不知道茜茜正遭受的痛苦。

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扰,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独自烦恼,却不向父母寻求帮助。

而父母,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对孩子无意间释放出的求救信号浑然不觉。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隔着一道厚厚的门,“心”和“情”的沟通被阻断,又有谁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做他坚强的后盾呢?

一项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自信,如果孩子有烦恼一定会回家说;然而53%的孩子遭遇烦恼或困扰时,不会选择跟家长聊。

孩子遇事不愿告诉家长,家长以为孩子一切都好,就这样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给整个家庭的未来蒙上了阴霾。

01

亲子沟通不畅,孩子求救无门

父母希望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接纳孩子的归处。

可当亲子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孩子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其心理上的危机是毁灭性的。

曾听一位老师感叹,现在的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实在不到位。

他的班上有个孩子,上学路上被自行车撞了,膝盖流血,不敢告诉爸妈,就让同学从家里拿了点草药来敷伤口。后来伤口发炎,肿到裤子都被撑起来了,父母也没发现,还是老师送去医院的。

他说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从小就独自承受困苦,不敢向父母求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只怕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扭曲、刻薄。

我想何止如此,当孩子遭受了残忍地对待,却无处求救,他的内心是多么绝望,甚至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17岁女孩佳佳,在遭受老师的猥亵后,曾小心翼翼试探母亲,在新闻上看到这种事。

母亲却决绝地说,那一定是这个女生的问题。

佳佳不得不放弃求救,绝望摧毁了这个花季少女的内心,逼得她两度自杀。

孩子知道,在这世上最能接纳自己的是父母,所以,一旦他以为父母会拒绝自己,就会放弃求救。

可父母哪会不接纳孩子?

到底是什么,导致双方沟通出错,让孩子以为自己再无归处了呢?

02

各自的主观,切断沟通的桥梁

沟通就像投接球,只有双方互相配合,球才不会掉到地上。

然而亲子双方,经常各自朝着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向走,不去思考与对方的协调,导致无法准确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主要有:

1、孩子自主意识增强

孩子的自主意识,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逐渐增强,尤其在青春期,自我表现欲望尤为突出。

他们在知识增长,思维完善的过程中,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

父母会发现,之前一直缠着自己问东问西的孩子,开始强调自己的意见。

遇到事情,他们比起父母,更偏向和同龄人交流,求助。

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强硬想让孩子听话,或强求他们跟父母推心置腹,十分容易遭到激烈反抗。

2、父母习惯性否定、责怪

家长经常会觉得孩子思想幼稚,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就直接否定“不行”“不准”丝毫没有给孩子商量的机会。

如果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即使父母内心是担心的,也会习惯性地责怪。

孩子一开口,收到的不是否定,就是责骂,下次有事,自然就不跟父母讲了。

焦俊艳在《我家那闺女》里说,痛苦告诉父母,只会得到双倍痛苦,引发许多网友共鸣。

教育专家卢勤说,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父母出于担心,下意识就去否定、责骂孩子。却没想到,这些否定成为了孩子心灵的毒药,阻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也阻断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3、父母与孩子的思考立场不同

本质上,父母和孩子思考的原点,都是希望孩子能幸福。



可由于立场不同,父母更多考虑孩子的客观幸福:健康、生活稳定等,金字塔下游的需求;

而孩子却在追求主观幸福:尊重,自我实现等,金字塔上游的需求。

这就导致,父母在出于关心,而询问孩子的成绩、未来打算时,孩子却觉得父母只在乎分数,不在意自己。

当双方立场不同,产生了思维差异,孩子就容易搁置与父母的交流。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说,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

只有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尊重、接受,双方的沟通才能重新开始。

03

建立稳固的沟通关系,做到这3点

尊重,只是建立平等沟通的第一步,当沟通重启,父母又该怎么做,才能保持这微弱的火烛,不再次被吹熄呢?

1、不强求孩子什么都对家长说

青春期之前,孩子更愿意向父母坦诚自己的想法,但当青春期到临,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他们开始重视亲身体验,更不愿接受间接经验。

这段时期里一起在黑暗中摸索的同伴,大家互相帮助、鼓励、竞争都显得意义非凡,是父母无法替代的。

当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后,也会找父母请教,可这些间接的学习,始终比不上自己的探索宝贵。

因此,父母也需要理解孩子追求的自我成长空间,不要强求孩子,什么都必须跟家长说。

2、认真倾听不敷衍

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才可以和你分享他的那些感受。

倾听这回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好却很难。

当孩子精神沮丧时,父母很快就知道需要重视,认真倾听孩子的话。

但当孩子心情不错,兴高采烈地向父母报告时,父母就很可能忙于手中的事,随便敷衍两声。

孩子内心是很敏感的,当他发现了父母的不重视,下次就不会再找父母了。

所以当孩子有话要跟你说,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事,直视孩子的眼睛,听他说。

如果此时真的忙得不能停手,就告诉他“妈妈手上的工作很重要,但是你的话也非常重要,妈妈做完工作后,好好听你说。”

3、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柔软,更需要我们的认同和理解。

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提出,在和孩子沟通时,光说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的想法”有些孩子会不相信你的话。

家长需要花些心思,说得更具体一些,如:开学第一天是挺不安的,新环境总让人觉得陌生。才能让孩子相信你是真的理解了。

这时,即使家长猜错了也没关系,孩子会自己纠正你的,他需要的是你认真想要理解、认同他的努力。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父母常常会注重发生的事情,忘记了表达对孩子感受的关心。

这在孩子听来,不是沟通,而是命令。命令里是不包含对对方的尊重的。

只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同的孩子,才能昂首挺胸,坦然地和父母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

作者简介:葫芦,富书专栏作者,愿陪孩子经历风雨,迎接阳光,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