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采访现场
由YOUNG剧场委约制作、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执导《美好的一天》2022版从YOUNG剧场开幕大戏,到“岁末戏剧月”收官之作,被两度提上演出日程后,日前再次延期。
但是,大家对李建军和他的作品,以及和YOUNG剧场的合作,依然关注。
以下内容根据2022年12月3日,《世界旦夕之间》演出前群访,除标注《有染》的提问以外,其余均为其他媒体同仁的提问。
让我们在2023年,共同期待,李建军及其作品,来YOUNG剧场呈现。
记者:因为题目是叫《美好的一天》,李导在把握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扣到这个正向的“美好的一天”,还是更愿意讲述者各抒己见地讲述。
因为每个人对美好的理解也不一样,戏剧最后呈现出来的,作为导演怎么样把握这个“美好”这两个字?
李导:“美好”在中文里的意思可能更加的正向,反正就是好的一面,没有负面的那个意思,其实这个“美好”我觉得在这个剧中更多的意思是普通、平凡的意思、所以在2013到现在的讲述中,在一个小时里,选择出来的故事以及形式,那个脉络里都是充满了悲欣交集的一个过程。生命的经历,如果浓缩在一个小时,不是只有好事,只有美好的记忆,不是这么一个意思,可能在这个历程中,才能认识活着或者存在的意义。如果纯粹是美好的故事的话,我觉得可能是一种虚假,所以这里的“美好”更多的是平凡、普通的意思。
记者:《美好的一天》的讲述者是如何报名的?
李导:我们是 招募制报名。上台有20个人,三月份招募有两百人报名,差不多是从10人中选一位。还有为了差异性,我们会邀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年龄上,因为老年人很难自己上网报名,我们会邀约推荐70岁以上的老人来参与,让时间跨度变得更大,这是一个挺重要的元素。我们和剧场一起发招募,然后收集报名。报名的报名表有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还有视频面试,有印象以后做筛选。用差异化的原则去做一些筛选,比如同样是住在某个街道,我们只选一个。
基本人群确定下来以后就会做采访,采访大概一次要两到三个小时。每个人的工作量很大,大概一个人需要工作五六次,所以,我们也招募 采访的志愿者。三月份的时候,我们有新闻学、社会学背景的志愿者来加入采访团队。我采访完第一次以后,大概对他有一个印象,然后再分头去工作。最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梳理他的文本,然后再去跟讲述者寻找那个共识。有的内容,他不愿意去讲;你希望他讲什么,他不愿意去讲,那我们在文本中再做一个取舍,达成一个共识,形成一个文字的讲述提纲。
所以,讲述的方式其实是在舞台上即兴,这就是所谓的排练。有一个框架以后,需要演练几次,不要跑题,但是对事件叙述的时间是有一个自由度的,这段讲5分钟,也可能讲了7分钟,在台上情感流露,讲超了这个时间都是有可能的。
2022年1月6日 ,第一轮讲述者招募正式开启
推文发布首日就收到了80多份报名表
2022年2月27日 剧组主创和20位讲述者在线下工作坊见面
大家通过破冰游戏互相熟悉,也是第一次尝试在彼此面前讲述故事
记者:有没有深刻和与众不同的故事?是不是还有治愈、积极向上的一面?
李导:今年 (指2022年)三月份有一个华山医院护士的故事,还是非常震撼的。她现在已经离开华山医院去了一个外资医院。但是她是当时参加武汉抗疫的那批护士,她讲了过程以及个人的选择,是非常有热血的一个女孩。可惜她今年她来不了了,年底是护士最忙的时候,所以来不了。
还有一位社区街道的讲述者,在一线面对很多人和很繁琐的事情,他讲的故事是他人生面对工作的压力和强度,也非常震撼。他非常热爱他的工作,面对老百姓的难处特别有共情,他愿意讲述且讲述非常得正面,但他自己本身生活中有很大的困扰,还是很震撼的。
这两位年底 (指2022年)应该不会来。所以也要迁就讲述者的时间,这次换了十个,保留了一半。我特别喜欢的那位上海女作家就来不了了,所以这是一个很费劲的事。而且这个工作,采访者要跟讲述者有情感的连接,讲述者讲自己特难的事,我也特别难受,其实挺难的。
我记得我们排练的时候,我跟五个人聊完以后,回家躺在床上感觉“死”过去了。因为要调动所有的情绪情感和记忆,去跟讲述者连接,否则没有信任感。
当天采访现场
有染:从2013年到现在,多次复排《美好的一天》,您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个戏有没有增加或者变化?
李导: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有更长的生命力。戏剧的生命力其实挺短暂的。和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小说文本可以几百年去流传、还有新的东西,但是戏剧,一个现场演出,如果有30年的生命力,其实就是一个很长的生命力。《美好的一天》这个戏快十年,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对一个作品的生命力的一种考验。
十年前的观众和十年后的观众不同。
他们进入剧场的时候,他们面对这些讲述者的时候,他们面对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们会碰撞出、激荡出一种什么情感?今天的人如何去看待这些故事?在这个时间的跨度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十年的个体故事里,映射出我们共同的时代的故事是什么?这些其实都是这个作品生命力的一部分,我当然希望这个戏《美好的一天》,能够演很多。
曾经在做完2013年版本以后,我们说在中国要做十个城市。 这个戏其实没有去过西北,也没有去过东北。西北的故事和那儿的人,跟上海北京其实有很大的不一样。曾经有一个愿望是这个戏能在中国这么不同、差异这么大的环境中做。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这么大差异,个人都能够上台去讲他们的故事、形成一个全貌。这是一个愿望。所以内容其实是在变。这个戏曾经有一个比喻,是说这个戏它是在生长的、在成长的。换一个城市,换一批讲述者,那它的生命就在增长,它的年纪也像在增长一样。所以很期待这个戏能够继续演下去,不知道它长到什么时候。
有染:您有“在地”的创作,然后也有用素人演员,也许在以后的复排《美好的一天》计划中,您有没有想过想尝试其他的一些新的形式。
李导:《美好的一天》这个戏有一个机制。 总结来说,这个戏非常依靠一个舞台机制,这个机制包括采访,在一个城市,关于这个城市的生活和历史,使用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不同职业背景的、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来构成这个戏。这个戏的根本框架就是按照这个去做,这个从2013年到现在没有被改动过,没有被颠覆过。但是在主题的选取上,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是有所移动的。
比如说,2013年做这个戏的时候,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在剧场叙事上的美学实验。到了今天,做这个戏对我个人来说,或者对观众来说,每一个讲述者的那个故事、他讲什么、他为什么来讲这个问题以及他和观众的关系是什么,或者刚才我讲的组成的共同的时代文本是什么,这些可能变得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在采访讲述者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和讲述者的共识,他如何在一个小时里讲,这个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偏移”事实上是存在的,但是基本的底层框架是没有动过的,
2013年,北京 王昊宸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2018年3月35日,深圳
2018年10月,香港
记者:去过很多城市,上海跟别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李导:上海和别的城市的差异是城市的背后的历史脉络、人群构成带来的。我们在深圳的时候,大部分讲述者是深圳的,甚至没有土著,外来人打拼的故事是非常惨烈,也非常睿智。我觉得上海的故事有很深的上海文化的底色。上海作家讲小时候成长的经历,他的家族就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城市历史在他们的故事中是底色。我觉得这个是上海的特质。
深圳版本有讲述者是从东北来的,他们在东北的厂矿不行了,他跑到了深圳,他的故事和小时候记忆,都不是来自深圳的,这个是非常明显。我们做香港版本的时候也是这样子的,他讲的殖民时代的历史,就会进入这个戏。我觉得是有这个戏的机制,就是有采访真实的故事。
记者:《美好的一天》《世界旦夕之间》《大师和玛格丽特》……每个戏的形式都很不一样,是不是特意的?
李导: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可以选择很多种,但有的时候是一个审美的口味,我不是这么去做选择,我觉得形式一定要跟表达契合,形式就是内容。《美好的一天》这个戏里,被芸芸众生的嘈杂的个体故事淹没的舞台,我觉得是最恰当的一个形式。《世界旦夕之间》也是这样,在现场制造绿幕数码的影像方式,表达真实和虚幻的世界,好像是一个很恰当的形式。当然,在找到这些形式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刚演完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也是这样。
但是《大师和玛格丽特》为什么要用影像,其实我们在做的时候,有一个穿越的视角。穿越是说一种时间刺穿另外一种时间,“昨天”“今天”这样的一种对照,所以从剧情人物的设定中,影像的使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我们在《大师和玛格丽特》用今天的影像,但是可以把影像制造成30年代胶片的影像。我们希望观众产生今夕何夕的这种感觉,这种“伪纪录片”的方式。
还有比如舞台的空间构造是台前台后的化妆间和舞台,是作为演员的表演者和角色的一种模糊。如果在化妆间里演一场戏,就用到即时影像,那就要去想这里的即时影像是什么样子的质感,都围绕着整体构思产生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是挺漫长的。但是,每个作品好像都是这样一直琢磨的。其实是一个对剧场语言的寻找过程。
《大师和玛格丽特》,乌镇戏剧节 塔苏
《世界旦夕之间》,上海young剧场 王犁
《世界旦夕之间》也是经过一个坎坷。原来是没有影像的,面具就是胶片的形象,人带着面具穿上衣服上台去演。
但是觉得这样好像不够,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有一天这个就好像茅塞顿开,每个戏都是这么寻找过。《美好的一天》也是一样,最大的那个坎是觉得要这20个人讲自己的故事的差异性。当初写剧本的那个意思,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如果让20个人上台讲这个故事,要讲20个小时,这中间经过了一步一步摸索的过程。我觉得这可能会带来一种创新,因为在学过戏剧以后,从来没有这么演过戏。会有一个巨大的压力,觉得是在胡搞,这对不对?有何意义?他们讲这些事,是一个很长的决定,反复痛苦挣扎的过程。
最后真的成立以后,就好像迈过了很大的一步。
-剧终-
当日现场《有染》记者 MS
感谢其他媒体同仁
配图来源主办方,经授权使用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评·话剧《惊梦》| 喜剧是悲剧加上一点时间
真好·癸卯戏言历 | 很有文化的周历,值得入
评·《枕头人》 | 马丁·麦克多纳x王子川,只能是王炸
评·纪实剧场《裁·缝》 | 当一个73岁的女人决定离婚
评·音乐剧《赵氏孤儿》|从坟墓中唱响的命运之歌
真好·上海 | 首届“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12月拉开序幕
评·沉浸式声音体验《看不见的旅人》|以声为引,观实如梦
评·《两京十五日》|千里长河,不抵深情暗涌
这一次“中国音乐剧首演PTSD”没有“发作”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上话·新文本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