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北京恭王府大戏楼演出合照
前日,一个承载着传播香港中乐使命的室内乐团在北京恭王府演出。
乐团名 “竹韵小集”,听起来就十分清雅。笔者与乐团创始人、行政总监 陈照延老师进行了专访,以粤韵春风,话香港中乐传承之路。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民族音乐的传统演奏主要是一些器乐的solo和小组合奏形式。比如丝竹音乐,就是一把笛子,或箫,或是二胡的单独或组合演奏。上海“大同乐会”之后,才有了管弦乐团的雏形。但加入西洋风格的重奏,更是后来才慢慢出现。
不同于常见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竹韵小集”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音乐特色,又吸收了西洋室内乐团的编制。目前乐团大约20人,虽然每种乐器只配置1-2人,但乐器种类丰富程度也以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为标准,管乐、弦乐、弹奏乐器与打击乐齐全,既可以做整体合奏,又可以选择不同乐器搭配,编成不同的重奏,非常灵活。当下这种小型乐团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正发展蓬勃,香港和内地的一些学院给学生做训练也会采用这种小型乐团合奏。
本轮“竹韵小集”在京演出,选取的是广东音乐很典型的演出组合——“五架头”。“五架头”常规编制包括两个拉弦乐器(一个高胡,一个中胡或椰胡),两个弹奏乐器(扬琴、中阮或秦琴),一个管乐(笛或箫)。吹拉弹都有,这样点线搭配,音乐感觉足够丰富了。不过“五架头”的乐器也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乐团可以根据需要配置。竹韵小集会根据广东音乐的传统曲目来安排乐器,也会为“五架头”的组合来特地创作或改编一些作品。
“竹韵小集” 创始人、行政总监陈照延
中国音乐,香港特色
“竹韵小集”今年恰逢成立20周年,小而美,简而精。风风雨雨过来,无论何种困难都可以面对,因为一份传播香港中乐文化的使命感一直在鼓舞着乐团前行。
“竹韵小集”在招收团员上十分严格。只有香港永久性居民才可以参与招考。入团的演奏家一定是科班出身。培养了众多香港演奏家的香港演艺学院是很多团员的大本营。乐团经常去各地交流,如何把香港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各地的人听,让更多地方的人可以理解到香港中乐文化,是乐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创始人陈照延老师说:“我们的目标,是在中国音乐推广中把香港特色带出来。”
香港中乐的文化,包括香港地域的元素,包括传统和现代的东西。与传统关系最直接的就是 地方语言了。香港音乐的代表性元素,比如粤语流行曲、粤乐 (广东音乐)、粤剧等,都将音乐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现代相关的主要是人与风物。在香港出生和长大,或者是香港定居很久的作曲家们,自小被港式生活、文化、艺术耳濡目染,周身带着香港的风格和印记,这些会跟随他们的创作出现在作品中。而今各地交流开放且广泛,香港中乐也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接纳着新事物。
这次的北京演出有个 “香江风物志”版块,三首曲目,将乐团的香港中乐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首 《霜醉枫林》是已逝的老前辈 卢家炽的经典作品。他出身于广东新会名门望族,是集作曲、指挥、演奏和理论于一身的香港粤乐大师。曲目描写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还是乡村的香港新界沙田,枫叶经霜红遍的景象。
第二首 《潭岗蝶影》描写的是港岛大潭水塘蝴蝶飞舞的风景。作曲家 麦伟铸是香港演艺学院作曲及电子音乐系的系主任,也是音乐学院的副院长,非常资深的音乐家。
第三首 《兰桂腾芳》是香港中文大学刚毕业的作曲博士、新一代年轻作曲家 陆尉俊的作品。描写了香港中环一个出名的酒吧街“兰桂坊”的情景。这首是疫情期间委约创作的,所以在乐曲中也寄望着香港未来能够依然能像兰桂坊这样,继续显贵发达、热闹非凡。
三位不同年代的香港作曲家用粤乐向大家展示了香港特色风光,展示沙田、大潭、中环三个地区的景致,在这个过程中,也记录了香港近半世纪的发展︰从农村到城市、从宁静到繁华、从传统到当代。这就是典型的香港中乐,它完全是香港作曲家用香港地域素材来创作的作品,非常恰到好处的一种文化传播手法。
2023年2月20日北京恭王府大戏楼演出现场
溯源,变迁
从挖掘地方文化的角度来说,除广东音乐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民系追溯中乐文化。不同于台湾的族群,香港是由不同的民系组成。虽然都是汉族,但珠三角大湾区那边是广府民系,说广东话。再往东一点点,潮汕那边说潮州话。再往东北梅州那边是客家地区,讲客家话。往福建那边用闽南话,再往北过上海、江苏、浙江讲吴语……但其实这些民系在近100年里,都不停地有群体移民到香港,因为沿海交通发达,人们定居香港的机会就比较多。
于是,这种流动也成了影响香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根植粤语 (广府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会看到如今的香港中乐文化在粤文化之外吸收的新元素也很多。如此,每个地方的音乐文化,与它所组成的人群、语言等背后的背景故事有很密切的关系。“竹韵小集”在创作中也在不停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
2022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文艺晚会”演出
依旧以香江风物志那个版块为例。卢家炽老先生虽然在香港音乐领域德高望重,但其实他不是学院派出身,最初还是民间的音乐家。民间传统音乐家的一大特点是,能演奏、会创作,甚至还有可能会唱。或者乐器方面,能拉能弹能吹,是音乐的全才。他们创作的手法和现在学院里面教学的专业化训练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很多人都听过的一首经典广东名曲《平湖秋月》,也是由民间传统音乐家吕文成由北方小调改编而来的。他本身并不是学作曲出身,却能写能奏能唱。
而近一些年的资深代表人物,比如前面提到的麦伟铸老师,现在也60岁左右了,在演艺学院教学很多年,工作上已达到一定高度,算是香港最成熟的作曲家之一。他写了很多香港元素的作品,代表着香港作曲家的一种学院派的本土特色。
最后一位陆尉俊很年轻,还不到30岁。他会把年轻人对香港的感情、对香港的理解放到创作中来。比如《兰桂腾芳》这首作品把爵士乐的很多原素融入广东音乐,用创意诠释了当代香港中乐的海纳百川。用传统广东音乐的手法演奏,但音乐素材不设限。他们甚至会在其中放入一段即兴solo,这也是年轻一辈热衷的创意吧。
除了创作者,“竹韵小集”对受众也会有同样的思考: 如何把传统的文化带到现在,或者带到未来。面向不同的群体,给到他们怎样不同的作品去欣赏。
香港的老一辈听众会对这些经典曲目非常有共鸣,有时代情怀,但乐团也需要把时代的面貌用年轻的手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用新的手法把传统面貌的曲子改编出现代感,希望能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到传统的广东音乐。
这次在北京的演出也有不少这类创新。比如那首《新彩云追月》,乍一听还是熟悉的旋律,但它又和传统的版本不完全一样。接下来的《粤舞升平》是四首传统广东音乐的串烧。这可不是普通的串烧,而是设计了从传统风格,到活力动感的流行曲,到老上海舞厅,到爵士乐的延伸和变化。不要忘了,所有这些演奏,依然使用的是那些民族乐器。
疫情期间无法演出,倒是给了艺术家们潜心创作的机会。“竹韵小集”曾一年之内委约完成了近10首广东音乐。并拍摄制作了视频节目、直播、在线讲座等。连线演出、对话、斗琴等很多有趣的形态,这是他们过往没有想过或尝试过的。也是小型民族室内乐团持续学习和尝新的过程。
竹韵工作室在线节目录像
也许老一辈有时可能不太容易接受新的变化,就像年轻人不容易接受旧时代的东西一样。我们都需要给他们时间。
传承与推广,终有回响
为了推广香港中乐文化,“竹韵小集”十数年来走了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国人对于香港不那么了解,在他们看来这是代表中国的东西,也饶有兴趣。而对于国内南方和北方的观众,对广东音乐的接纳倒是没什么区别。因为在历史上,在广东以外很多地方也都很流行广东音乐。比如上海就是广东音乐其中一个发源地。我们前面提到的吕文成先生,从小在上海长大,上海的环境有很多粤剧或广东音乐的演奏,帮助他把手法技巧带到广东音乐里面。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吕文成将二胡进行改革产生了高胡。所以高胡也就是近100年才开始出现。
2016年伦敦Trafalgar Square“五架头”小组演出
在全国各地演出的过程中,也不乏温暖的小事。陈照延老师讲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
“大约是七八年前的一次年初,我们在西安有两场演出。第一场演完后,一位老人到后台找到我,说‘音乐会很好听,我很喜欢,我想送你两幅字画’。我很开心并对他表示了感谢。
他第二天真的拿过来请书法家朋友写的两幅字。第一幅是‘粤乐润长安’。第二幅是‘竹韵南曲,小集大雅’。我当时感动极了,在我心里,这个评价真的很高。这也是一个情怀,是我们成立这个乐团的初心。收到观众这样的反馈,让我们觉得,一个中小型的乐团可以做的东西也不少,也可以做到很有影响力。其实很多时候这种小温暖的反馈,会让人心里觉得,我们做的事情还是特别有意义的。”
西安观众为乐团赠字:竹韵南曲,小集大雅
“博物馆”与“实验室”
传统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博物馆里面,或时不时拿出来温故一番。但现在的乐团已然不是守旧的老艺人,艺术家们需要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产生新的创作,有当下这个年代的元素和记忆。就像《平湖秋月》在他们那个时期也是当代作品,只是到现在变成了传统。那么“传统”就是经过几十年一百年的洗礼,被后代的人接受了,变成传统与经典。那我们一百年后的传统应该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
每个年代都应该有代表性的作品留到未来,给未来的人去了解历史。这是乐团的使命,其实也是各类艺术创作者的使命。过去的人在创作时也许没有想那么长远。每个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听到、接受和推广。但当时可能并不会很有动力去想要流传多久。但这个意义我们作为后来人往回看,去想它为什么能流传到现在,一定是有它成功的地方。
陈照延老师说, “竹韵小集”是“博物馆”和“实验室”的结合,要两条腿走路。博物馆就是把传统的留下来,能演的随时可以演。但也要有能力把以后的东西去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它就可以留下去了。老的要保留,新的要创作。对,要发展出来。
-剧终-
贝七
舞台让我觉得
生活并非是无药可救的
本文落笔于
2月20日北京采访后
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经授权使用
封面照为
2023年2月20日北京恭王府大戏楼
“五架头”小组演出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众人谈·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创作者
李歌看戏 | 2022优秀剧目榜
真好·癸卯戏言历 | 很有文化的周历,值得入
专访·庄一 | 当我把戏剧放入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来看
众人谈·年终 | 这一年剧场去得不多,书倒是没少看
众人谈·这段时间的戏剧人 | 我把生活当成创作,慢慢也成了习惯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 熊源伟
桑吉加 |黎星 |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五月初五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