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不讲训练,我们来聊聊有趣的健美造型。
不知道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健美的艺术感从何而来?
庞大的肉量?杰出的比例或是硬朗的面庞?这些对裁判和观众来说是,但是在比赛舞台上,选手的水平都不差,想抓住台下人的眼球太难了。
当肌肉和比例已经成为了既定的形态,一个聪明且出色的选手最应该做的功课,是如何在舞台上用非常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展示自己。
所以能够主导舞台美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是舞台造型。就像是一个雕塑,大胆的创作者需要极尽可能,去营造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造型,帮助观众记住这个作品。
尤其是自由展示环节的造型设计,非常考验选手对自己的了解。你必须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肌群,这个造型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美感。
要求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想象力和选手自身的应变能力,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健美竞技发展到今天的几十年中,即便很多选手的成绩已经被忘却,但一个经典的造型却让他们的名字流传至今,因为这种”妙手偶得“的造型实在精妙。比如我们今天聊的”螳式造型“。
肌肉发达粗壮的健美选手,身材矫健纤细的螳螂,似乎怎么都扯不上联系。但是聪明如阿诺德一般的选手,能够将螳螂刀臂化为造型设计,把自己手臂纤长、不对称的缺点和肌峰高耸、胸肌发达的优点相结合。
仔细来看这个螳式,第一个特点是聚焦手臂。
如果你看过健美比赛,会发现传统的造型非常讲究对称。赛事规定造型中的正展和背展类动作,都需要选手摆出两侧相同的姿态,毕竟对称的美感要比不对称更强。
螳式利用身体侧展,造型将双臂靠合,置于身体一侧,这并不对称。
一条手臂呈现肱二头肌内侧肌峰的饱满度,另一条手臂则以肱三头肌和凸显手臂整体围度。同时双臂开合的角度不大,不容易让观众的视线跑偏。这个造型一出,潜台词就是:看我这粗壮的手臂,厉害吗?
第二个特点是手腕内扣。
双手手腕内扣,形态上更加接近螳螂手臂的感觉,同时是为了募集小臂肌群,强化手臂的视觉冲击力。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外侧手臂清晰的肌肉线条,这都得益于手腕处的细节增加。
第三个特点是凸显胸肌。
双臂靠拢,胸肌处于挤压状态,如果胸肌是强势部位,这样的造型自然会让上半身显得更加粗壮结实,凸显自己的优势。毕竟基于第一点的聚焦,大家的关注点在手臂附近,视线过渡到胸肌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而这个造型如果被一位胸肌不甚发达的选手做出,即便手臂优势非常强,可因为胸肌的羸弱反而会造成”手臂细长“的错觉,这样并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综合来看,和蟹式造型、真空腹造型都不同,螳式造型是一个非常适合展示手臂的动作,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身体上半部分。在黄金健美时代,选手腿部的围度并不夸张,施瓦辛格的这一造型,足以让自己体型优点最大化。
除了施瓦辛格的手臂靠拢螳式,同时期的奥利瓦也贡献出自己对螳式造型的理解。
他的造型具有对称的美感,手臂肌肉特点尽显无遗。同时借助正展的优势,奥利瓦对于背部的展示也更多,让身体比例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借助光影的效果,在舞台上显得更加浪漫唯美。
造型虽好,却不适合每个人使用。只有扬长避短,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优势,才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的路径同样不可复制。努力固然重要,但懂得扬长避短,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也许才是突破围城的关键。
关注中国健体那些事,训练知识、健身资讯、健美健体,总有内容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