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5】在一片争议声中开播了,豆瓣打分一直游离在4-5之间,没事就上个微博热搜,剧情不够只能各种情怀来凑。
开头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场景把我吓了一跳,以为导演跑到印度去进修了,这就是所谓的创新?
前几季,虽然是抄梗融梗大合集,但起码是好笑的。没办法,人家美剧原作确实编得好。
观众不一定懂得尊重原创,但他们一定知道什么是好笑的。所以抄袭最疯狂的前两季打分是最高的。
而第五季,导演拍胸脯保证没抄美剧,观众果然用打分证实了导演的清白。
但是不抄美剧不代表不抄点别的,毕竟贼不走空,于是前几天又被爆出抄袭了某B站UP主。
剧里到处充斥着网络段子的痕迹,你即便说不出他们的出处,也知道绝不是什么真正的原创。
况且这些段子也没什么逻辑和价值可言,就是杂七杂八凑成一锅洒满味精鸡精的大乱炖。
女主播为了猫被男友赶出家门身无分文,女学霸莫名其妙追求落魄穷律师,还跟自己的追求者一起住进爱情公寓展开“三人行”。
张伟替情侣做感情调解,女方对男方的不满竟然是他沉迷狼人杀之后说任何话都变得面无表情?
最尬的是有一集美嘉到处藏钱却忘记自己藏在哪,然后整集都围绕找钱展开。不知道什么人会把钱藏在羊肉卷里,你瞎编不要紧,但也要遵循基本的逻辑吧?
夫妻俩折腾了好几天,找到几卷钞票欣喜若狂,目测连一万都不到。可是不对啊,您刚刚才大方地把价值大几万的护肤品都送人了啊!
美嘉夫妇的财物状况在剧中一直是个迷,一时连200块都拿不出来,一时又壕到用随便一瓶都要上千的贵妇护肤品,连基本的人设连贯都做不到。
而且我严重怀疑这场戏又是编剧从哪抄来的创意,毕竟中国年轻人不用纸币好多年,连我妈都早就会微信支付了,谁还把钞票藏家里?
当然,要说亮点也不是没有,比如关谷的爸爸一语双关地骂关谷神奇是“白眼狼”。
再对照王传君曾经谈起关谷神奇这个角色时的那句“关我屁事”,剧外演员的恩怨纠葛倒比剧情好看百倍。
一旦离开了美剧的土壤滋润,【爱情公寓】的轰塌来得毫无意外。
但我觉得抄袭,还不是这部剧最致命的问题。
面对抄袭的争议,娄艺潇曾经辩解说:“确实有借鉴,虽然是借鉴了一些美剧的桥段,但是是用中国的方式,不然那些笑点中国的观众也会看不懂。”
我管这叫因为无知所以无耻。
哪个美剧迷看【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的时候没笑成过猪叫,还用你来用中国版本帮大家做阅读理解?
恰恰是因为我们都看得懂美剧里的那些笑点,爱情公寓才选择了原封不动的照搬。
而问题,也正是出在了它不动声色的照搬上。
无论【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还是【老爸老妈浪漫史】,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式年轻人的生活,里面的笑点也全部是纯正的外放的美式幽默。
以下面这段为例,我们不谈爱情公寓的抄袭有多过分,就单看两者所处的语境。
Howard用他的蹩脚魔术来吸引新来的美女房客,既符合美国年轻人之间的社交习惯,又与Howard作为一个不切实际却自命不凡,喜欢卖弄的怪咖科学家的人设相吻合。
这是现实之上的夸张,却恰恰能给你带来真实感,让你轻松走进人物的世界中。
而移植到爱情公寓,它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悬浮在空中的,为笑而笑的笑点,跟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社交方式相差十万八千里,跟张伟谨小慎微、抠抠索索的人物性格也没有半点契合。
大概是抄了太多,又懒得做哪怕一点点本土化改编的缘故,包裹在爱情公寓里面的,是一群拥有美式价值观,喝着美式咖啡,过着美式生活的年轻人,跟中国的年轻人生活是完全脱节的。
里面的人物好像也不太需要工作,他们每天的事情就是泡妞、开趴。
连坐姿都copy老友记里的六个人:
即便后来终于不抄美剧了,剧情也仍然是悬浮的,不着一点边际。
它触及不到现实,更体现不了任何的价值观。即便你觉得里面的段子好笑,一笑而过之后,剩下的全是违和,引不起一点共鸣。
讲真,谁能做到像爱情公寓一样没有节操的一比一照搬美剧的笑点,喜剧效果都不会做得太难看,但是这真不叫借鉴。
真正借鉴美剧形式并进行本土化移植的人是谁呢?我能想到的两个人是英达和尚敬。
英达在美国留学时迷上了情景喜剧,毕业后背了一大包情景喜剧的录像带回国,讲述美国布鲁克林一户中产家庭故事的【考斯比一家】就成了【我爱我家】后来的创作蓝本。
但是你看【我爱我家】有一点美国生活的影子吗?它完全是贴着中国改革浪潮的脉搏走的,融入对生活的犀利讽刺和冷眼旁观。
无论是申奥失败后郑大妈的袖标一秒变身,还是和平为了抽中香港游大奖疯狂囤积一擦就让菊花残的金刚砂牌厕纸,围绕在贾家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恰恰是那个时代我们最熟悉的日常。
这也是为什么【我爱我家】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反而成为永恒的难以逾越的经典。它绝不止是一部喜剧,更是一卷反映中国90年代市民精神生活风貌的清明上河图。
所以我能理解宋丹丹在若干年后放下了和英达的仇恨,说出那句“我感谢英达”,没有他就没有【我爱我家】,爱情有期限,但艺术永恒。
英达的人品和跟宋丹丹的过往恩怨这里不做评价,但是可以看得出的是,他是从骨子里热爱情景喜剧,铁了心要在这个领域深耕。
【东北一家人】【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中国餐馆】【闲人马大姐】【心理诊所】【网虫日记】【地下交通站】……
几乎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人群,他只要接触到了,就想把他们的故事拍成情景喜剧。
在那个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英式喜剧曾经占据了中国电视的半壁江山,承包了多少人童年的欢乐。
若说情怀,这是真正的喜剧人的情怀。
但是英达的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这里,他走得太远太偏了。
【我爱我家】是英达和梁左最熟悉的故事,傅明老先生的原型,就是梁左的父亲范荣康,而胡学范不用猜也知道是英若诚的本色出演。
但是到了【网虫日记】时,他已经开始对这个年轻的世界力不从心了。
当英达只能靠他所依赖的罐装笑声强行替自己的作品挽回最后一点尊严时,以尚敬为代表的军艺这一波喜剧人开始崭露了头角。
英达和尚敬有点英雄惜英雄,尚敬直言曾经从英达那里吸取灵感,而英达则表示新生代喜剧人中最看好尚敬,两人还曾在【闲人马大姐】中有过合作。
尚敬的【炊事班的故事】其实还算比较中规中矩的喜剧,但【武林外传】的横空出世一下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当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编剧宁财神的功劳。
【武林外传】,旗帜鲜明地致敬了经典美剧【老友记】(又名【六人行】,所以同福客栈的墙上挂着一幅“六人行”大字)。
虽然【武林外传】有和老友记相似的情节,但它真正借鉴的是人物内在的成长奋斗史(郭芙蓉——瑞秋),是江湖险恶还好有你的友谊内核,而不是【爱情公寓】式的复制黏贴。
年轻人爱【武林外传】,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更网络化,台词更有张力,流行度也更高。我记得当时满大街都是“葵花点穴手”的声音。
然而这只是表面,【武林外传】真正好看的地方还是在于它是一部披着古装外壳的生活讽刺剧。
比如小贝要开学了,佟掌柜大张旗鼓,把伙计们全安排上了,还算计着怎么给先生送礼,生怕孩子被亏待,这不就是当下父母的真实写照吗?
再比如这段,一个开口闭口标榜“自律”的撰稿人,为了博销量搞噱头,随意夸大事实,像极了如今某些流量无限吃人血馒头的自媒体人。
这就是武林外传的经典之处,它架空了时代,却反而更加直面人性。
而这部剧流露出来的爱情观,也更强调独立、自我,能够和当时年轻的80、90后一代所产生的强烈共鸣。
它把生活的大道理掰开了揉碎了,给你包进情景喜剧的肉馅里去,江湖荒唐意气长。
对比之下,你就能明白爱情公寓为什么连情怀都谈不上。
爱情公寓的编剧大概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编剧,拿着小本本把人家的桥段都记下来,然后缝缝补补就拼凑成了一集。
中国影视业和中国建筑业很像。
欧洲二十年都盖不起来的楼,中国的建筑队三个月都嫌慢。
一部美剧至少需要八个编剧,就这八个编剧,一星期也才吭哧吭哧写完一个20分钟的剧本,这个剧本还不知道要修改多少遍。
但爱情公寓一个编剧就全搞定了,一个人抄八部,算下来能顶64个人,太值了。
中国的影视圈,追求的是速度。大明星,大制作,大流量统统给够,什么题材火了就一窝蜂来拍什么,时间就是金钱。
一个有名的编剧,带上几个可能连校园都没踏出去的大学生当枪手在家闭门造车,几个月一部80集电视剧就炮制出来了。
他们可能也有过梦想,但是他们处在影视生态链的最底层,他们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了解自己笔下的行业和真实的生活状态,不靠编,就只能靠抄。
前几天热播的【精英律师】的口碑一塌糊涂,然而就是这么一部烂剧,还是几乎照搬的【金装律师】的人设。
看过的人都知道,蓝盈盈的角色就是个女版Mike,而里面唯一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女助理栗娜——连走路姿势都在模仿【金装】里面的全能女秘书当娜。
那句“因为我是栗娜” 更是直接把“因为我是当娜”拿过来了。
你看中国编剧干得多容易,连名字都基本懒得改了。
我常常想,这些编剧和导演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多垃圾吗?不,他们知道的。
但是他们更知道,无论多烂都有人买单。
而赚快钱,是容易上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