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微博在网上争议很大,一位妈妈带全家去长隆玩,独独把6岁的老二自己关在了家里,原因是孩子没有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
在孩子哭哭啼啼的哀求中,她告诉孩子如何烧水,如何泡粉丝照顾自己,并谢绝了邻居和钟点工的帮助。
她还洋洋自得总结自己的经验:让孩子学会了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更能一箭三雕,最后还感谢了一下自己的心狠手辣。
这个妈妈还不是个普通妈妈,是曾经红极一时的育儿大V粥悦悦,我相信家里有娃的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头些年身边很多妈妈朋友圈都转过她的漫画。
不知道是因为觉得讨论过于汹涌还是因为有人说她这样犯法,反正不久后她就删除了这条微博。
删归删,骨子里其实还是对自己的教育深以为然。
既然不听我的安排,那就用你最怕的方式逼你就范。
这威立得不是一般的大,相信留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阴影够消化好几年了,以后很难再不听话。
有一说一,这个做法里面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有一点,那就是说惩罚孩子,真的做到了。
一般父母,是断断舍不得下这么大狠手的,但偏偏还喜欢吓唬孩子。比如开着车,很多妈妈嫌孩子闹得烦,习惯性跟他们说:你不听话我就把你扔下去。
孩子往往一边喊着说“不要不要”,一边继续闹。他骨子里知道,你根本不敢扔他,这基本就属于无效恐吓。
我常说,不能这么吓唬孩子。一是扔孩子犯法,二是他知道你不敢,吓唬了也没用,长此以往,威信全无。
大圣为啥能比较听我的话,因为我说到一定做到,答应初一送他礼物绝不拖到十五,但是我说你今天一天看不了动画片,你也一眼都甭想看到。
说出来就是要能做到,但问题是把六岁孩子扔到家里这样的惩罚,你压根就不能说出来。
还教孩子泡粉丝,她要是烫伤了你打飞机也赶不过来啊,俩小时的时间足够伤口感染化脓。
就算那些烫伤、用电等潜在的安全风险暂且不谈,单单是孩子眼中妈妈的态度就足够让人绝望了。
一家人一起出去玩,这原本不应该是出于无条件的爱吗,为啥就要跟做作业绑在一起,成了交换条件?
我估计孩子这辈子都不会完不成作业,但那绝不是因为自己掌握了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而是因为她害怕再经历一次被家人抛弃的孤立无援。
看似没打没骂手段很温和,但实质上和过去很多父母信奉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的育儿哲学并无两样,甚至还更残忍一点。
这位虎妈的武器远不止于此,她还在微博上炫耀过用戒尺和闹钟陪孩子做作业,效率惊人。
孩子因为没打完卡,吓得啪嗒啪嗒掉眼泪,她觉得很好笑,丝毫不考虑孩子是过得有多提心吊胆。
更讽刺的是,这位对娃处处严格要求,一点规则都不能违反的虎妈,却可以让孩子不坐安全座椅而导致颅内出血、头骨骨折。
孩子刚得完疱疹性咽峡炎就去参加活动,老公感冒搭别人车还不知理亏,冷嘲暗讽别人矫情,还能大言不惭的说出是助人打怪升级。
给孩子定原则的时候严苛偏执,该自己讲原则的时候就搞双重标准,这样的教育方式果然很“出色”。
当然,你可以说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但是作为一个有几百万关注者的博主,任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被粉丝当成模板去效仿,他们更容易去相信那些所谓的育儿经验,也更容易被误导。
如果有人为了学她把自己6岁的孩子关在家里出了什么安全事故,不知道她的良心会不会痛。
适度惩罚可以有,我有时也会给大圣一点小小的惩罚。但我会时刻告诫自己,对孩子来说,奖惩本质上都是育儿里的鸦片,见效快,但你决不能依赖。
且不谈严重惩罚给孩子的心理阴影,一旦父母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操控孩子,那么对孩子来说,他的行为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怕挨揍才做作业,想去游乐园才考第一,那孩子是为谁而学习呢?你怎么指望他再去享受知识本身的乐趣?
我也不希望做父母的对孩子好一点还需要理由,“我爱你”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
不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附加了太多的条件。
软、硬暴力轮番上阵,目的就是让孩子臣服于自己,这不是养娃,是在驯兽。
表现的好了给点肉,不听话就一顿揍,哪怕孩子的内心百孔千疮,自己的威严也不容置疑。
粥悦悦曾经发微博说,不太喜欢管教两个字。
我猜她更喜欢的两个字可能是专制,就像皇帝一样说一不二,处处宣示着自己的权威,对孩子的孤单和无助毫不在意,只在乎是不是遵守了自己的规矩。
我一直很推崇正面管教,但是这个词好像一直都在被人误读。
很多人总是习惯把重点放在管教上,而正面管教的关键恰恰是用不惩罚和不娇纵的方式,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和善而坚定的陪伴孩子成长。
对待孩子,教育和控制是两个永远不会有交集的平行轨道。这世上最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教育孩子,其实不过是在训练动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DmYYm8BMH2_cNUgYu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