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打拐妈妈”李静芝终于找回了当年被拐走的儿子佳佳(毛寅)。
公安机关联合媒体举行了一个直播认亲仪式,儿子从隔壁的房间冲过来紧紧抱住她,一声“妈妈”还没叫出口,李静芝已经几乎哭到晕厥。
这个女人实在太不容易,这一声“妈妈”,她等了足足32年。
1988年10月17日,两岁的佳佳被爸爸从幼儿园接出来,带到跟人合伙经营的小酒店。佳佳说口渴,爸爸跑去接个水的功夫,一转眼孩子就不见了。
正在外面出差的李静芝知道这个消息后,直接崩溃了。
她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见到佳佳的画面,时隔多少年也不敢忘。
那是自己出差走的那天。
“下着雨,早上他爸爸要送他去幼儿园,佳佳一直抱着我脖子不愿意离开,我说‘佳佳要勇敢,像解放军一样勇敢,不哭。’
我还把孩子从车上抱回到我们房间给他戴了一顶解放军的大檐帽,戴上后他就不哭了。我一直目送着孩子的背影。”
这些年来,李静芝一遍又一遍地讲着这个故事,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还能不能等来重见佳佳的那一天。
起初,她怀着满满的希望,以为也许就是明天,活蹦乱跳的佳佳就站在自己面前了。
孩子丢失的前半年,夫妻俩到处去电视广播寻人启事,把寻人启事贴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和远郊区县,却统统石沉大海。
后来陆续有些线索,但大部分都是骗钱或不实消息。
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每一次有消息,李静芝都兴冲冲地买好新衣服新玩具,以为可以开开心心接回孩子,可惜接来的只有失望。
在这个过程中,李静芝开始精神恍惚,出现了严重的幻听,总觉得是佳佳在她的耳边叫“妈妈”。
丈夫劝过李静芝再要一个,但是李静芝不同意,佳佳就是她的命。
夫妻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无果的寻觅中也渐渐走到了尽头,两个人谁都不想回到那个没有了儿子的家。
在佳佳丢失后的第五年,他们办理了离婚。
从此之后,李静芝带上一个拉杆箱,全国各地找线索,开始了一个人的寻子路。
她没有家,拉杆箱就是她的家,这里面装着找回儿子的希望。
在一路艰难寻觅中,她开始注意到了“寻亲”这个大群体,街边看到的所有寻亲启事她都不放过,一个一个给他们打电话,结识了几十个跟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父母。
他们相互安慰,彼此扶持,只要有线索就一起共享,还在QQ上建立了一个寻子群。
2007年,她成了公益组织“宝贝回家”里的一名志愿者,帮助了29个家庭团圆。
这里面,不止有寻找孩子的父母,也有想找回亲生父母的孩子。
李静芝曾在一篇采访中说,被拐卖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内向、猜疑等心理问题。即便养父母经济条件好、生活上没受苦,但内心缺乏安全感的煎熬始终存在。
有个山东的孩子在寻求帮助时告诉她:
“我们找家的孩子很苦,我来这个家的时候才3岁,但也有记忆,明知道这不是我的家,还得当成是家;
明明知道那不是我的父母,还要叫他们爸爸妈妈,不然就会挨打。而且不允许我提到这个家之前的事情,一说就打,强行把我以前的记忆抹掉……
哪有什么养恩大过亲恩,只有出于自私目的,对别人家孩子亲情的残忍剥夺而已。
有个陕西男孩张鹏当年吃了陌生人递来的一个苹果后不省人事,醒来时已经被拐到了养父母家中。
他看到李静芝的求助信息,以为找到了失散的妈妈,两人兴冲冲相见,却被DNA报告泼了冷水。但是李静芝没放弃,一直帮张鹏搜集信息,最终为他找到了亲生父母。
在这些被帮助的孩子心中,李静芝就是他们第二个妈妈。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打拐这场战役中,这些年她几乎上遍了大大小小的电视节目。见证的团圆越多,她就越坚信,终有一天,她能够找回自己的孩子。
其实她曾经差点就找回了。
六年前,她和儿子有一场“擦肩而遇”。那时的毛寅刚好在电视里看到了李静芝,这个执着的妈妈让他心疼,也让他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熟悉,照片里的孩子,隐隐觉得有点像自己。
他在心里默默祝她早日寻回儿子,却没想过这个母亲一路苦苦寻觅的孩子,就是自己。
警方也一直没有放弃,公安部将其列为了督办案件,陕西省公安厅专案组做出承诺:案子不破、工作不停、专案不撤。
2009年建立的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对于寻找被拐孩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丢失孩子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血样信息入库,费用公安机关承担,一旦发现疑似被拐儿童,会立即采集血样入库进行比对,毛寅也正是被这样找到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全国信息联网、到处都是天眼、刑侦手段日渐成熟的今天,拐卖儿童已经越来越难得逞了。
尤其是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即便有渠道买到孩子,收养难度也是很高的,首先上户口的问题就解决不了。
为了打拐,2009年起公安部门就采取了一项新措施:孩子必须在出生三个月之内办户口,一旦过了这个时效,不止需要相应文件,还要做DNA证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
一旦被拐孩子上不了户口,生活将寸步难行。
但是很可惜,在农村,户口问题依然是盲区,仅凭村长、村委的一纸证明,孩子还是能轻松上户口。
加上农村相对偏远,信息又闭塞,给打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严格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是打拐的关键。
另一项制约打拐的因素,是买家几乎不会被追责。
虽然法律上有对购买者的惩罚,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有着丰富打拐经验的李静芝就曾经表示,并没有看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养父母。
我不知道毛寅的养父母最终会不会被追究责任,李静芝自己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她强烈呼吁对买方市场的严惩,偷孩子买孩子的成本太低,才是这些人愿意铤而走险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母亲,她又常常想,如果孩子能平安健康回到自己身边,情愿什么都不追究了。
甚至如果孩子不肯回来,只要能找到他,听到他的消息,知道他这些年过得好,自己也就知足了。
三十多年磨平了太多人与事,连仇恨都可以磨平了。
但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这些购买者的需求才是千千万万丢子家庭悲剧的根源,不判重刑,不足以警示人,更不足以告慰成千上万个失子的家庭。
我一遍遍回看着李静芝和儿子重遇的画面,人间至悲至喜,都在其中。
拥抱的时候,她用力亲吻了一下儿子的脸颊,就像当年亲吻那个2岁的婴童。
儿子也不会想到,人到中年才得以重遇亲生父母。
仔细看他的五官,其实跟小时候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有些谢顶了,连谢顶的位置都跟自己的父亲一模一样。
基因就是这样强大,隔山隔海,隔着多少年的光阴,也隔不断血脉相连。
他给爸爸妈妈精心准备了礼物,告诉他们,自己现在做点小生意,是个小老板了。
那副开心得意的小神情,像极了那个拿着一百分试卷兴冲冲跑回家跟父母炫耀的孩子,三十多年,他们彼此错过了多少这样的美好啊!
妈妈试探着问儿子,还回去吗?儿子说:不回去了,再也不回去了。
李静芝曾说:“如果我能够,我宁愿死上十次,也不愿意经历这漫长的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灾难”。
如今,这场噩梦终于结束了。
从孙海洋到申军良,再到李静芝,谢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为了孩子,可以爆发多大的能量。
正是他们的不肯放弃,才给那些依然挣扎在寻子路上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循着那丝微茫的光,天涯海角继续找下去。
因为你是我的爱,我的光,我为人父为人母的全部信仰。
愿李静芝余生可以在幸福中度过,愿天下终有一天可以无拐。
首发自公众号:斑马的育乐园
ID:banma2050
长按获取更多育儿干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0W4LnIBd4Bm1__YCn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