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目测医院最火的诊室是眼科

2020-02-27     油炸绿番茄

疫情结束后,最火的诊室目测是眼科。


眼见着幼儿园开学遥遥无期,娃天天宅在家里躲病毒,终日与各种玩具和ipad为伴。


学不学习最后都成了次要问题,眼下最担心的是疫情过去后,孩子会不会开始走上我当年戴眼镜的老路。


疫情之前,大圣的户外活动时间非常充足,和小伙伴们疯一疯,还能时不时的出去接触一下大自然,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现在天天家里蹲,无聊起来度日如年,每天仅有的放风机会就是楼下小区溜达一圈,如同监狱放风。

这当然还不是重点。

最让人抓狂的是,以前被严防死守的ipad,现在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小神兽手中,因为要上网课啊。


以前的线下班现在都开始转移线上战场了,就拿我们学的围棋来说吧,老师很负责任,每天要求在app上打卡,每周还有两节直播课,一次大概三、四十分钟。

再加上买的其他课程,幼儿园老师在群里发的各种视频,远在大洋彼岸的外教发的英语教学……

孩子过的很充实,趁大人不注意,他还会打开动画片看一会。一天下来,把我家里那台三年前买的ipad累的都发烫。

嘴上说停课不停学,但也不能让眼睛充着血,内心焦虑到掉头发。


问了一圈周围的妈妈们,大家的经历基本大同小异,有的游戏一玩就是一天。

也有的家长蛮骄傲的,严防死守不给娃看一点屏幕,孩子长到五岁了,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ipad的存在。


但彻底不给孩子看电子产品就放心了?

天真。

一家老少大眼瞪小眼一天,天知道得发生多少次激烈打斗。况且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熊孩子的旺盛精力总得有地方发泄吧,以我们家这位来说,不看pad就得整积木。

想当初大圣刚开始迷乐高和拼图那会,我的内心是充满喜悦的,能安安静静的一坐一个小时以上,不用大人作陪,不用担心闯祸,这玩具简直是拯救人间的天使。

后来一个儿科医生和我说,不能让孩子一次性玩时间太久的小颗粒积木,长时间盯着一小片区域看,孩子的视力会下降的,拼图也是如此。

听得我一口老血喷出来,还以为不看屏幕就没事呢。


现在好了,大圣现在已经充分领会到轮换机制对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拼一会乐高后,就会和我商量说,“妈妈,我得休息一下眼睛了,咱们看一会ipad吧。”


娱乐活动里唯一不费眼睛的是就是姥姥的背诗三部曲,俩人睡完午觉在床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能憋半个小时。


虽然不费眼,但是费零食,我最反对的有偿劳动出现了——祖孙俩谈好了条件,“不给钱不干活”,小家伙只要能背下来一首新诗,必须要去我的零食筐里掏好吃的。

网上一搜,老母亲们的担心都是相似的,只是对付的绝招各有各的不同。

有人拿个购物袋套在孩子脑袋上,我严重怀疑孩子的家长是部队出身,这和军训时用扑克牌练习站军姿有一拼嘛,看似没东西固定,实际上讲究的是力道和角度恰到好处,一不留神袋子就掉了。


材料倒是好找,缺点就是,总会让人想起当年斗表情包时收藏过的一个图,感觉孩子内心受到了一百点伤害。



有人就简单粗暴多了,直接拿绳子、丝巾绑在椅子上,像是孙悟空的软体紧箍咒,虽然不近视了,可是勒的人眼冒金星的感觉也不咋地啊。

乍一看上去,颇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感觉,区别就是,古人嘴里说的是“不能睡”,孩子心里想的是“不能出去玩,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还有的家长,充分发挥了没有工具创造工具也要上的精神,拿出了家里的晾衣架,文能保护视力,武能充当武器,辅导作业时尤其适用,激动了连家伙事都不用找。



眼睛是不费了,就是有点费衣服,一个月下来,得刮坏多少件帽衫啊。

不过人家这都是写作业的孩子,和我们这学龄前儿童面对的形式完全不一样。

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眼神,当父母的真是磨破了嘴费尽了神。

逼得我现在只能隔一会就给他加一段戏,故作神秘的骗他到窗户前,今天看看有没有猫头鹰,明天找找有没有小怪兽,偶尔也能消磨个十分八分的。

不知道熊孩子还能被我的小把戏骗几次,戏精妈妈不好当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ftIiXABgx9BqZZI0s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