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贝克和贝哈赫工作室:“冒险早在骨子里”

2023-01-16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特贝克和贝哈赫工作室:“冒险早在骨子里”

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 回顾展展览现场

伊芙琳·特贝克(Evelyn ter Bekke)和德克·贝哈赫(Dirk Behage)组成的Atelier ter Bekke &Behage平面设计工作室,或许名声并不家喻户晓,但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工作室却在过去的25年里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集中在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出版物和海报设计等法国公共文化领域。著名的作品包括为欧洲摄影博物馆、法国柯林国家剧院、奥德翁欧洲剧院、法国圣纳泽尔剧院等做的形象识别设计。

近期,法国国家平面设计中心(Le Signe)为其举办了名为“作品/作品”的回顾展,用他们的作品为观众们讲述这个设计二人组的故事。

圣纳泽尔国家剧院 22/23 年度海报

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巴黎相遇的伊芙琳和德克,正好碰上了电脑开始进入工作中的时间节点。对于平面设计行业来说,当一台电脑可以取代大量的人工劳动时,个人或小型工作室的独立运作就成为了可能。彼时,设计工作室的大小和受委托设计项目的多少就不再是客户的顾虑。再加上,小型或独立设计工作室更勇于冒险去尝试一些大型工作室可能不会做的设计,Atelier terBekke & Behage 的诞生在当时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奥德翁剧院(Théâtre Odéon)《Entre Chien et Loup》(2021)海报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即便他们都来自荷兰,踏上法国的土地时语言尚且不通,但伊芙琳和德克仍然勇闯巴黎这座“浪漫之都”。因为他们认为该城市的“特有客户群”对于事业的发展充满了吸引力——从一开始,他们便锁定客户群体仅为文化和社会组织(如剧院、博物馆、艺术中心、画廊)而设计。提到这个选择,德克笑说:“法国是最具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地区之一。仅在巴黎,就有四个国家剧院,而在荷兰只有一个。”这些文化遗产已构成了法国社会生活的支柱,但这些机构背后的运营者,大多不知道平面设计师的工作是什么。伊芙琳和德克看到了此中的商机,希望能“服务于大众利益,而不是皮诺(开云集团首席执行官)或阿尔诺先生(LVMH集团总裁)的利益。”

杜布什国家博物馆“KAO EXPORTLTD”展览海报 (2016)

这个选择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方式:有别于商业广告可以达到数十万份的“能见度”,文化组织类的作品大约只有四十份,所以他们就不得不致力于设计出大胆和突出的作品,好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并且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为此,伊芙琳表示,他们的海报都会采用丝网印刷。即使这种印刷方法在成本预算上只能最大限度地选择三种颜色,但成果与其他竞争者的对比性就极为显然。这样一来,“即便我们的作品看似很 少,但 影响力却很 大。”她自豪地说。

杜布什国家博物馆“Corée 1886”展览海报 (2016)

其实,他们还有另一 个成 功的秘诀:没有“风格”。伊芙琳和德克的设计所专注的是“内容”,即“找出传播内容的正确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他们的作品就不免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时而看似如荷兰威廉·桑伯格(Willem Sandberg)的拼贴字体,时而遵循扬·范·图恩(Jan van Toorn)追求社会意义的宣导性,后期还融入了俄罗斯和日本艺术,甚至还有音乐领域(如后朋克、朋克、新浪潮)的象征图像——他们的设计作品丰富、多彩且不拘一格,持续地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并满足好奇心。

环看他们的履历表,从奥德翁剧院(Odéon)、欧洲摄影馆、图卢兹-劳特累克博物馆等,合作过的著名文化组织不仅众多,而且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其中像欧洲摄影馆就长达 22 年。而不难察觉到的是,这些作品都以海报的形式呈现。虽然偶尔会有如标志、形象、印刷品、字体、网站、场景设计等更为具体的项目,但海报看似工作室的“铁饭碗”。问及此事,他们一点都不以为意,认为:“所有形式的沟通都是关键点。正是因为(平面设计)这种多样性才吸引我们的投入。我们并不偏爱某一种媒介,尽管设计海报可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

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回顾展“Works / Travaux”海报

“比如,在剧院和博物馆,海报是展示长期规划的一种方式。我们总是会努力让我们的客户意识到这一点。幸亏,我们往往都会成功。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继续设计这么多海报的原因,就像电视首次出现时,每个人都认为报纸将终结那样,在数字与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海报也依然存在着。只要海报仍张贴在街道的墙上,就能发挥传播信息的作用。如果不是,那它就不是海报;只不过是印在一张大纸上的图像。”

有别于其他海报展,“作品/作品”中悬挂着的海报,都额外伴随着特设的“情境”:剧院、地铁甚至海边的声音……好让人们可区分出“寻找信息”(比如寻找具体的地点如图书馆等)和“意外地邂逅信息”的差异性。海报,由于需要与公众交流,就不能与其他设计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呈现。出于同样的目的,海报的布局与空间和视角也相得益彰,陈设如一个迷宫。“我们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博物馆的白墙而生。它一般都生活在室外,会受到雨水和阴影的影响。”德克指出。所以,为海报营造出所需的氛围就能让一张张的海报“身历其境”,被访客看到、注意到、阅读到。

杜布什国家博物馆“Al2Si05”展览海报 (2016)

当然,谈及海报,也不得不提到那印有他们肖像,宛如马赛克拼图的展览官方设计。难道这不会给人一种自大狂的印象吗?伊芙琳解释:“因为当时法国正在进行着总统竞选,所以到处都能看到贴满两位候选人的肖像海报。作为纪念,我们也决定趁机尝试这样的设计。”而且,这样的概念也被化作展览中的互动环节,为访客们提供了大量的彩色塑料小方块,让他们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肖像海报”。显然,这些小方块就像是现代为人熟知的“像素”,但对于曾经“没有电脑可使用”的设计师们,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设计手法。

伊芙琳和德克承认,他们在事业上一直以来进行的“冒险”其实早在骨子里,尤其荷兰设计业的先驱们早就对平面设计有着崇高的理想。“他们即使在设计商业作品,也依然懂得如何提高标准,创造‘破坏’,并改变 20 世纪视觉文化的面貌。”所以,遵循了这样的先例,他们在追求更人性化社会的平面设计道路上,更显豁达。或许那是 25 年的经验之谈,又或许,那是一种不被业界“明星化”,尽享设计的“爱美丽”心态吧。

文 Article / 甄建恒 Yen Kien Hang

图 Pictures / 法国国家平面设计中心 Le Signe、特贝克和贝哈赫工作室 Atelier ter Bekke & Behage

摄影 / 马克·多米奇 Marc Domage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ff3cc5dc3333f0ad34d26208e0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