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焦雨侬 Jiao Yunong
图 Pictures / 未来影响 Future Impact
设计与新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在不久前结 束的2023米兰设计周上,六位来自新加坡的设计师通过一场名为“未来影响”(FutureImpact)的展览,为观众带来了一些答案和可能性。
作为全球最受瞩目的设计盛事之一,米兰设计周上聚焦着专业以及普通人士的目光,世界对设计与新技术如何影响未来抱有空前的好奇与求知欲。而新加坡,作为亚洲设计创意发展最先进的中心之一,正越来越多地在人工智能、3D打印、可持续设计、数字化设计等领域,展现出世界级的才华与对未来的丰富的想象力。
> 蒂芙尼·罗伊(Tiffany Loy)“织造未来”(Building Futures Line by Line)
来自“森林与鲸”(Forest & Whale)的作品“墙花”(wallflower)是一张使用者可与之交互的纸质海报,海报的表层是一层内嵌的深浅绿色卡纸片,每一片纸中都藏着香草类植物的种子,纸片可以单独被撕下,使用者可以选择撕下卡纸颜色、位置不同的种子进行种植,而种子类型所对应的色彩系统,让这张海报变成了一段有迹可循的人与种子交互历史记录。
> 展览现场
在来自设计师组合的古斯塔夫·马吉奥(Gustavo Maggio)看来,市售香草的包装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污染与浪费:“人人都想用香草烹饪,但它们的包装里用了过多塑料,而且没放两天就会腐烂变质。”于是他们选用了种子纸的形式,将九种香草种子按规律排列,以颜色作为标识,使用者不仅仅能够选择他们想要种植哪一种植物,同时也是在选择想要创造什么样的海报作为墙上装饰。作品的名字“墙花”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使用者在交互中的两种体验。跨界设计师纳森·勇(Nathan Yong)的作品“弯曲的黑曜石”(Bent Onyx),则是技术实现设计审美的经典案例。“弯曲的黑曜石”是一系列以黑曜石为原材料的室内装饰作品与置物架,依靠材料加工新技术,设计师不仅实现了独特的设计效果,同时也大幅减少了制作环节中石材的浪费。“人们往往因为石材的钝、冷硬而放弃使用它作为原材料”,但在勇的作品里,石板在高压中被弯曲塑形,以脆弱易碎、难以加工著称的黑曜石,得以呈现出优雅的线条和轻薄的质感,而石材漂亮的纹理,在加工手法的辅助下,有如油画颜料一样,泼洒在这些物品的表面上。
> 加布里埃尔·谭(Gabriel Tan),“追 求和平石竹灯”(Aiming for Peace The Carnation Lamp)
纺织设计师蒂芙尼·罗伊(Tiffany Loy)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数字制造与设计中心合作,作品“织造未来”(Building Futures Line by Line)是一系列纺织软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色彩与轻巧的结构。设计师探索3D打印技术在柔性面料纺织与多材料纺织品上的用途,有望改变3D打印技术在家居领域的作用。现居波尔图的设计师加布里埃尔·谭(Gabriel Tan)在米兰推出了B&BItalia的首个个人系列,“追求和平:石竹灯”(Aiming for Peace: TheCarnation Lamp)这件作品,设计师以“石竹革命”为灵感来源,在这场由平民参与的和平抵抗运动里,他们向叛军士兵献上鲜花,设计师以石竹与光为设计要素,向这 段葡萄牙历史致敬。谭选用2.5w的低功耗LED光源,取用家具生产中剩余的白蜡树废料作为底座,以回收钢管作为支柱,安装上3D打印的回收塑料灯罩。于表 面上可读的“环境可持续”之下,设计师还想以此,在当今的国际情势中表达普通人对于“非暴力”与“和谐”的期望。
> 蒂芙尼·罗伊(Tiffany Loy),“织造未来”(Building Futures Line by Line )
“视窗”工作室(Viewport Studio)开发的装置艺术作品“更新”(Rinnovare),则为两扇再利用金属零件制作成的雕塑屏风。“视窗”与意大利品牌“平衡”(Equilibri)长期合作,为其设计了可以多重叠放的“适应”(Adapt)椅,在本次展览上,这张椅子被解构为屏风上的零件,用以悬挂居家场景中的各种物品。有趣的是,“视窗”一共展出了两件屏风作品模型,两件看起来外观并无过多相似之处。“视窗”的解释是,其中一件是由ChatGPT在项目之初通过与AI对话创造的。六个涉猎面各不相同的项目,在实践和背后的理念上,都凸显了新加坡设计师对如何通过新技术、可持续材料等设计要素对家居空间进行再造。设计师们对新的设计与技术的敏锐捕捉,让“未来影响”设计展为我们涂抹了一幅融合科技与人性、传统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未来设计画卷,让参观者思考设计创意、技术进步与生活方式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以及其中为人类与地球带来的广泛影响和潜藏机遇。
正如策展人玛丽亚·克里斯蒂娜·迪德罗(Maria Cristina Didero)所言,展望设计与技术的未来,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仅止于讨论,而是应该真正去投入应用于实践。(编辑: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