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锐,中国面孔——专访卫星展创始人:玛娃·格里芬

2023-06-05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世界新锐,中国面孔——专访卫星展创始人:玛娃·格里芬

文 Article / 王蕊 Wang Rui

图 Pictures / 米兰设计周卫星展 Salone Satellite

在卫星展(Salone Satellite)创办25周年之际,创始人玛娃·格里芬(MarvaGriffin)分享了她对米兰创意事业的热情,以及伟大设计体现的充裕价值。

卫星展的独特魔法

上世纪70年代,委内瑞拉 策展 人玛娃·格里芬到意大利开始了她的设计事业。起初,她为B&B的创始人皮耶罗·安布罗吉奥·布斯内利(Piero AmbrogioBusnelli)工作,为她创办卫星展积累了经验。

> 平行森林系列,设计师:徐明宇

卫星展创办的宗旨即为新锐设计师提供展示舞台,让青年设计才俊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来自全世界的家具制造商。自1998年卫星展创办以来,佐藤大(Oki Sato)、帕特里克·乔安(Petrick Jouin)、洛伦佐·达米亚尼(LorenzoDamiani)等一众现已声名远扬的设计师在这里被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就。

成功经验很难复制。“因为意大利,因为意大利人,因为米兰人的创意,因为‘意大利制造’,生长在意大利的人,尤其是米兰人,很难有坏品位,他们始终被设计包围着。”玛娃说,“米兰是设计师和家具制造商的最佳聚点。61年前,只有16个家具商参加米兰家具展,可是今天呢?家具展在庞大的产业以外,还应该是关于教育、关于设计可以改变生活的讨论。我经常提醒年轻设计师,设计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产业,你的设计必须对生活有所提升,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对已有事物的‘复制’。”

去年,卫星展结束时,面对全体参加卫星展年 轻人的热烈掌声,玛娃·格里芬思考着一个问题: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设计师们而言,设计的未来是什么?2023年,卫星展回答了这个问题—设计将去往何方?(Design:Where Are You Going?)

> 明椅,设计师:林舒安(INSDIM)

在米兰家具展的13-15号展厅,来自18个国家的28所设计学院或大学,以及来自31个国家的约550名35岁以下的年青设计人才参与本届卫星展。

展区以太阳和月亮划分为两个广场,并设置一个装有望远镜的特殊装置,用于“观察”“反映”设计的现在和未来的想象天空。

玛娃说:“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平衡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卫星展要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学生和新锐设计师认识到创新在未来的意义。”

> CEWO,一个基于陶瓷与木料再利用的可持续设计创作,主持设计师:Christoph John(品物流形)

当设计仍然是一种模糊的需要,设计该如何发展?“参加卫星展的孩子们以及培养他们的学校,也许就是设计的未来。”玛娃·格里芬说,“卫星展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解决方案。‘梦想成真’这句口号告诉我们,青年人才的时代到来了。一个设计从原型到投入生产,让创意梦想成为现实。这是卫星展能做到的。”

世界新锐

既然是为鼓励年轻设计师而创办的展览,自然少不了对优秀设计师的嘉奖。卫星奖(Salone Satellite Award)每年会在众多参展者中选出三位(组)获奖者。今年,也就是第12届卫星奖,还设立三个特别提名奖,被授予“融设计奖”,奖品包括在中国杭州余杭的融设计图书馆(该倡议的发起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这一届卫星奖,工艺和传统的创新、倡导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社区思维取得了“胜利”。

> 穿针引线,设计师:林舒安(INSDIM)

来自日本的Honoka凭借作品榻榻米再生计划(Tatami Refab Project)摘得一等奖。由6人组成的设计团队,耗时近4个月,回收废弃榻榻米草席,研发出一种技术—将草席碎裂成粉末后与可降解塑料混合,再用3D打印生产出结实耐用的案几、坐凳、灯具、插花器等产品。

同样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还有提名作品,来自韩国的Weonrhee小型边桌以建筑图案和传统景观为灵感,延伸了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展示了一系列用旧木材制作的多功能家具,材料的原始纹理和可持续的自然特性受到欢迎,让人不禁联想起叶脉或虎皮。

二等奖授予来自中国香港的Ryte工作室。Ryte是一个年轻创意工作室,团队由充满激情的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和工程师组成。他们始终相信,空间与物品是相辅相成的,不断尝试对技术、手工艺的探索,力图重新定义产品、材料和空间。获奖作品三重凳(Triplex Stool)的原材料是从玉米中提取的可降解亚麻纤维。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坚固的天然纤维材料,而经过弯折后形成的几何形体可以承载数倍于自己的重量,而三重凳本身却才不到2公斤重。这款凳子的可拆卸特性正是设计师张凯琨(Dennis Cheung)作为香港青年,受狭小空间和搬家运输需求的生活经验启发所获得的设计灵感。

> 小型Primitive Structure桌,设计师:Weonrhee

Ahokpe + Chatalin获得三等奖,他们以“比利时设计”(Belgium is Design)的名义出现在卫星展上,带来由回收织物制成的Kudoazò吊床。

中国面孔

在今年卫星展上103组参展单位中,来自中国的就有13位(组)。玛娃·格里芬多次到中国访问,她十分关心中国年轻的设计力量。玛娃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设计师和极具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

INSIDM 是一个跨学科设计工作室,由设计师林舒安在上海创办。林舒安希望通过设计创造一个文化、历史与真实空间的交流平台。这次,他带来了一个艺术装置作品《神龛》(A Monument as Memento),以纪念过去几年难忘的生活状态。不同于大部分设计工作室,INSDIM更注重为企业提供服务,很多设计项目都是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完成。INSDIM的创意不只来自对生活状态的反思,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创造性转化,这些在其以往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到。林舒安说:“现在人热衷于装扮家庭,不只是因为家本身,更在意通过打造家庭来营造个人形象。在当今社会,家的意义发生了转变,设计也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 les(s)系列木质边桌,设计师:陈暐之、王复华(STUDIO WA+CH)

疫情引起年轻设计师的反思。“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自然和户外的向往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梜”休闲椅正是设计师江秋华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需求,重新定义便携式户外休闲椅的创新设计。厚实的皮革材质椅面可以轻松弯曲收纳,用最小的收纳空间和最简单的展开方式,简洁而不失优雅。

卫星展上,一块小小的香皂备受观众青睐—“福皂”是一块由寺庙废弃的香灰再利用制成的洗手皂。设计师李克军认为:“人们喜欢触摸寺庙中象征好运的事物(如有好寓意的凸起字体的器物、刻上经文的墙等)以获得福气,但寺庙里的香灰,往往被直接丢弃。”事实上,香灰在古代可以被用作清洁,并且具有驱邪的作用。李克军由此制作了“福皂”,使用“福皂”就像触摸挂在寺庙中的祈福牌,通过日复一日地触摸皂上凸起的字,获得日日摸“福”的好兆头,让洗手这件小事也可以成为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祝福仪式。李克军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毕业已有两年,现在杭州创办了深氪设计。“福皂”正是李克军带领深氪设计工作坊来到米兰设计周的一次全新尝试。

>“梜”休闲椅,设计师:江秋华

设计师徐明宇在卫星展上的作品探索了竹编作为一种环保材料和生产方法的新应用,提供了传统竹编的现代版本。模块化的竹编家具“平行”和“流”系列捕捉了竹编的弹性和韧性的特性,竹编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则提供稳定性和功能性。结合手工和数字制造,实现了简单但意想不到的美学。“竹编工艺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但传统竹编器物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空间中被边缘化。这两个系列将传统的古老的竹编带入现代室内空间,探索竹材的视觉美学和功能。”徐明宇说,“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竹编器物,如竹提篮、竹盒、竹夫人等。在设计过程中,竹编器物中重复的几何元素让我联想到装饰主义时期风格,无论是竹编图案还是装饰艺术设计,几何元素都被融入其中。因此我通过堆叠的方式来进行视觉研究。”自2016年起,徐明宇就组建了一个4人团队,并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在浙江调研后,徐明宇在设计中选择使用的材料大多是竹子和竹编工艺。从此,他开始致力于探索传统竹编工艺的现代应用。徐明宇的探索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赋予传统手工技艺现代应用,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走进大众生活,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多元特色,展现现代中国美学。

Studio WA+CH由陈暐之(Weichih Chen)和王复华(Fuhua Wang)创立于米兰。今年卫星展上,他们带来具有极简科技感的les(s)系列家具。王复华说:“近年来,家具和灯饰行业开始融入更多技术,智能的概念成为家具和灯饰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重要元素。”二位设计师将极简主义设计融入到 les(s)系列,回应现代智能生活方式需求。他们的设计是现代艺术与极简主义的结合,致力于为日常生活创造永恒的产品。同时,他们的设计也是对于生活观察、材料、技术与美学的探索之旅。(编辑:王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f670485e4d5ae72d3b8bb702645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