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背靠阿里的商家,聊聊马云回归的意义

2023-06-26   单仁行

原标题:从一个背靠阿里的商家,聊聊马云回归的意义

01

我们在上周写到了马云回归阿里的动作,张勇9月卸任阿里董事会主席和CEO,分别由老干部蔡崇信接任主席,吴泳铭接任CEO。

马云的重新回归,以及阿里的调整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没什么感知。

但实际上,别忘了还有依托阿里平台做生意的千千万万个企业。

在6月中旬的单仁牛商的《视播时代,企业全域持续增长系统》课程上,我遇到了一位广东中山的企业老板。

我们聊起了他目前的业务结构,他很多生意都是在阿里平台上展开,但一谈到阿里,这位老板是喜忧参半,感慨万千。

02

他告诉我,这几年,阿里巴巴平台,无论是诚信通还是国际站,都是自己业务半数以上的主要来源渠道。

他非常感谢阿里,但是他每年花在阿里平台上面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从几年之前的十万级别,到现在每一个平台,都是百万级费用的开支。

他说,他特别佩服阿里团队的“业务创新能力”,每年总是能创新出各种收费项目,把平台费用越拉越高。

当然,阿里收了钱也确实给你办事,作为平台的头部合作商,大把的钱交出去后,平台的垂直流量、优质客户总是能让自己先挑,然后才给到行业其他的商家。

他总结说,在阿里平台上做生意,一开始是花小钱给自己办大事,中间是花钱给平台办大事,最后是发现,业务增长速度还是赶不上平台流量费用增长的速度。

也就是说,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时候,行业头部商家只能主动或者被动提升自己的流量费用,但利润会越来越少。

那假如我就是不投入类似合作的费用,主打的就是陪伴呢?

那不好意思,人家真就一分流量都没有。

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在天猫平台入驻的学员企业,大家普遍的反馈结果几乎如出一辙,阿里妈妈现在是阿里房东。

03

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回顾这几年的电商行业。

阿里作为电商的龙头,今天无论是B端或者C端,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在核心的电商业务部分,一方面遇到了短视频直播的狙击,阿里的反应可以说是后知后觉,到现在也没能做起来。

这不能说是因为阿里没有做社交的基因,抖音和快手从流量到电商的商业化道路上,转变的非常丝滑,一路保持了高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抖音集团,根据不完全测算,2022年的利润超越了阿里一小截,当然,我们最能体会到的就是抖音在广告业务和电商方面的增长,可以说一骑绝尘。

同时,作为后来居上的拼多多,也是国内、国际两线开花,快速突进。

马云回归,可能心里最大的不甘,也是看到TikTok在国外大杀四方,连拼多多的国外电商平台Temu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根据移动APP研究机构Apptopia的数据显示,在推出后的六个月时间里,Temu的下载量超过了所有购物APP,它的参与度和留存率也一直在美国iOS应用榜中名列前茅。

Temu的推出,适应了今天的全球环境,因为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希望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以对抗通胀和经济不振。

而且,他们现在都用了一种全新的运作机制,这个我们留到明天跟大家分析。

想一想,这不正是当初阿里想要做到的事吗。

马云当初为什么要做阿里巴巴?

一方面希望把中国产品卖到国外去。另一方面希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帮助到更多的中小企业。

阿里曾经在上市之初做过尝试,帮助中国企业出海,把中国产品销售到全球,但是因为成本太高,影响上市公司的收益放弃了。

后来,阿里用资本的力量入股了马来西亚的Lazada和印度电商平台BigBasket。

Lazada是以阿里主导运营的东南亚电商平台,但市场只限于马来西亚及周边的范围,市场有限,增长也有限。

印度的big Basket,阿里只是小股东,对经营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更深刻的来说,从表面上看,阿里遭遇了增长的瓶颈,但从实际运作来看,阿里越来越远离了自己出发时候的初衷。

我们从跟阿里打交道的企业身上,更能体会到这一点,阿里的文化这几年已经“从曾经的一锅饭变成了一锅粥”。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曾经是马云的理想,但近些年,阿里旗下的平台,无论是天猫还是淘宝,流量与服务越来越多倾斜给行业的头部玩家。

阿里国际站上的头部玩家,每年投入的额度也一路上行,基本上快到千万级别,小一点的诚信通或者是中国供应商的商家几乎没太多流量。

阿里天猫的业绩在一路上行,是以抛弃曾经赖以起家的中小商家为代价。小卖家的机会越来越少,被迫离开了阿里系。

这是对初心的背叛。

阿里在消费升级的赛道上做的多坚决,今天面对抖音、拼多多就有多困难。

在2015年和2019年,马云把CEO和集团董事长的职位交给了张勇。

张勇,原来是淘宝商城的负责人,他在淘宝遭遇困难的时候,接手CEO职位,创立了“双11”,救活了淘宝的同时,分化出了价格更贵,头部品牌更集中的天猫。

他用自己的远见把阿里带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抓住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带给了股东巨大的回报。

毫无疑问,他是阿里巴巴集团发展的功臣。

但也正是在张勇任职期间,阿里忽视了消费趋势的转变,从一个向全球更大事业拓展的开创者来说,这样的结果略有不足。

但不管是领导层的判断错误,还是阿里的大公司病,都让已经退休,远离权力中心的马云,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马老师,估计得暂时告别乡村教师的梦想了。

04

阿里接下来的步骤其实比较明确,回归初心,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同时重组组织架构,当然,有人会说,阿里拆成六个部分,是不是只是为了分别去上市融资?

我想,从一个创始人的角度来说,马云对资本的欲望不会如此的强烈,他是看得懂事物本质的人,拆解阿里的目的更多是想激活阿里体系,回归初心。

一方面把绑在一起的业务线重新拆分,让各自有更大的空间,也有直面市场的压力去发展,把蛋糕做大,同时给那些愿意拼搏、创新的人分蛋糕。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借助于创始人的回归,唤醒阿里巴巴的文化。

就像这次的高层调整,让张勇只负责其中阿里云的方向。不是对张勇这么多年工作的否定,而是对阿里文化的自我救赎。

创始人和接手团队,在交接当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化如何得到传承和宣扬。

我每一次有机会跟团队讲话的时候,都会把公司的文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讲解。

为什么我总要去反复去强调文化?

就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文化”太关键了,它没有一个实际的指标,但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就像德鲁克所说的“文化可以把战略当早餐一样吃掉”。

文化,是团队决策中的最重要的底层逻辑,也是让团队沟通和执行中最重要的认知基础。

大家都知道,面对一个目标有分歧,甚至是拍桌子吵架太正常不过了,但文化就是约束我们走出会议室去执行的时候,也知道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为什么去做。

这是潜藏在人们心里中的使命和价值观,我们会下意识的想起它,维护它,遵守它。

我想起几年之前,我在山东临沂出差遇到一位学员,高总,他是一家做建材行业的公司老总,刚从部队退休没几年时间。

在交流当中,我问了高总一个问题,现在部队从战士到军官,特别是年轻人,还能有当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吗?

高总斩钉截铁的对我说,“绝对”。

他说,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排头兵,打先锋,每个人都和当年一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为民而战。

我到现在还能记得当年听到他讲这些话的时候,身体里面那种血脉喷张的感觉。

我听得特别震撼,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成功的,这种文化刻入到骨子里。

一支团队的战斗力,不是来自于武器的性能,而是来自于这群人内在文化的力量,来自真正愿意全身心付出,为使命而奋斗的那种精神。

我想这是阿里,也是我们诸多企业应该学习的地方。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