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金融体系的失灵,给中国敲了一个警钟

2023-11-26   单仁行

原标题:德国金融体系的失灵,给中国敲了一个警钟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大家都知道,德国曾经长期被称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

但是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前3个季度,德国经济却成了整个欧洲的吊车尾。

202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环比下降0.4%,2023年一季度环比下降0.5%,二季度增长等于零,三季度的数据刚出来没多久,环比二季度又降了0.1%。

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萎缩,就已经符合教科书上关于“技术性经济衰退”的定义了。

德国经济萎靡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俄乌冲突这样的地缘政治影响,导致了能源和外贸问题。

但德国金融体系的失灵也是一个关键原因,德国媒体批评银行很难支持实体经济的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别说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了。

这些负面信号对中国的管理层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在最近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对当前金融体系提出了比较严厉的批评。

为什么会牵扯到我们身上呢?

原因就是因为两国的金融体系很相似。

02

如果我们只谈一国金融体系的大框架的话,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大概能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以资本市场为主,通俗点说,就是以股市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另一类,以中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是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没错,德国虽然是一个联邦制资本主义国家,但在金融体系的建设上,跟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很像。

实际上,之所以像,是因为德国自二战之后快速腾飞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以及国内较低的贫富差距很符合我们对于经济的审美。

所以,我们在金融制度的建设上,当年是借鉴了德国以银行为中心的模式。

那以银行为中心,和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它们区别在哪呢?

03

两者的区别不在字面上,而是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融资模式。

我们回想一下,印象中的银行是干什么的?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挣利差。

银行欠储户的钱,企业欠银行的钱,这就是典型的间接融资。

企业和储户不直接接触,他们通过银行这个中介,用债权关系联系在了一起。

那股市是干什么的?

帮企业发股票卖给投资者,他们二者是直接接触的。

这就叫直接融资,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没有债权关系,而是所有权关系。

以债权债务为核心的间接融资,和以所有权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最大的不同在于两个字“风险”。

我们讲,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所以,债权债务关系经不起太大的风险。

但发股票这种事情就不一样了。

你不是把钱借给我发展,而是投资入股和我合伙做生意,所以,不管是赚了,还是赔了,你都不能反悔。

这么一来二去,两种金融体系对风险的容纳程度就差距很大了。

04

风险差别大,就会进一步导致资金流向的改变。

京海教父高启强有一句名言:“风浪越大,鱼越贵”。

承担了高风险,自然要追求高收益。

以股市为中心的金融体系,非常青睐像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这种高风险、高利润的前沿行业。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能诞生那么多高科技企业的原因,因为美国的金融业全世界最发达,华尔街的风投们,能纵容前沿领域的企业家用亏损换发展,

就像亚马逊1994年成立,一直到20年后的2015年第2季度才首次盈利,亏损了整整20年,但亚马逊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

但德国和中国的银行如果敢这么干,怕是没人敢把钱存在银行了。

那银行喜欢借钱给什么样的企业呢?

大企业,重资产。

一来,银行存贷利差的利润率不高,大企业借钱的规模大,可以用量把利润顶上去。

二来,重资产行业有大量优质资产可以做抵押,借钱不还也有东西拿来抵债。

这也是过去这十多年,为什么房地产企业能够迅猛扩张的原因。

因为房子是优质资产,还能通过房产交易换来大量购房者的房贷,银行当然愿意借钱给房企。

所以,坊间调侃银行是“晴天打伞”,专门借钱给不需要借钱的人。

这并不是全无道理。

05

当然,我们要知道,任何国家选择任何制度,都不是拍拍脑门,全凭喜好决定的。

最大的决定因素,是现实。

德国和中国,在二战之后,都可以说是从一片废墟当中白手起家。

在废墟之上建立一个国家,首要的工作是大干基础建设,搞重工业。

这就是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的优势所在,因为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

这都是高风险的资本市场很难忍受的,你能忍受买个股票十年后才能挣钱吗?

但银行可以忍受这些。

而且选择以银行为中心,更多了一些制度和社会稳定方面的考量。

银行是全能管家,讲究秩序,高度稳定,对企业举债的约束力强,可以抑制资产泡沫的形成。

但是当国家度过了“做大”的阶段,需要开始“做强”之后,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就开始暴露一些短板了。

就像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喊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风险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搞注册制改革,就是想降低中小微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门槛。

但我们也能看到,股市的门槛才降低了一点,马上就出了一堆幺蛾子。

所以,我们经常怪银行不当人,只喜欢锦上添花,从来不雪中送炭。

但不可否认的是,群众里面确实也有挺多坏人的。

批评归批评,但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在中国还是会长期存在的。

比起跑得慢,我们更怕摔跟头,走得稳才是最重要的。

06

当然,就像我一直主张的那样,中国经济要面临的问题很多,从来都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也没有药到病除的特效药。

只能慢慢改,慢慢养,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金融工作会议上的两个提法,就是当前国家针对金融体系的改动:

第一、要对金融资源的分配上,把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

第二、要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和新市场的金融支持。

这两点提法,再次彰显了今天这个时代的主体,科技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线。

对很多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生产,还是商业模式,或者是市场定位,你都需要有不同于过去的新东西,才能够得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关键资源。

就像供给侧改革,其实改的就是过去太多人已经拥有,甚至供过于求的老东西。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