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悲情的皇帝,一生都活在母亲的阴影当中,至今死因成谜

2022-03-27     面对生活要勇敢

原标题:大唐最悲情的皇帝,一生都活在母亲的阴影当中,至今死因成谜

谁是大唐最悲情的皇帝?

唐中宗李显算是一个,因为武则天的强势,他的一生都活在母亲的阴影当中,最后,好不容易苦尽甘来了,结果,却又落得惨死而终。唐中宗一生当政两次,共计在位时间五年半。公元七一零年,李显遭韦皇后毒杀,终年五十五岁。死后被葬在定陵,位于今天陕西省凤凰山附近。

唐中宗的母亲是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中宗的两位皇兄接连被废后,自己则成为了新的太子。父亲唐高宗于公元六八三年底去世,李显与当月继位。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唐中宗继位后,没有太多政绩,一直被母亲把持朝政,唐中宗不满现状,想绝地反击,试图组织自己的政治集团。

之后,唐中宗任命韦皇后的亲戚为大官,任岳父为宰相,但却遭到了大臣的反对。此时,唐中宗生气的说道:“我就是把天下都给我岳父,又有什么不可?况且,只是区区的一介宰相罢了。”武则天对唐中宗的这一决定十分不满,公元六八六年,唐中宗第一次继位仅一个月后,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自此,李显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贬出了长安城。

事后,唐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睿宗。

在之后的十四年时光里,陪伴李显的只有他的妃子韦氏,俩人尝尽了人间疾苦。据说,每逢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都吓得不行,深深笼罩在母亲的恐惧中。公元六九九年,李显被召回京,重新册立为太子。此时的李显很注意与母亲一族搞好关系,出于这个考虑,他决定与武氏联姻: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崇训。

李显此举,无疑是为保全地位出的下策。长安元年,李显的儿子和女儿年轻气盛,非常不满祖母身边的张氏兄弟。男宠张易之得知消息后,添油加醋的把情况汇报给了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朝廷。武则天没经受住“枕边风”的影响,最终,严惩李显子女。但是,这件事并有殃及太多人。当然,也是因为此事,李显则就把张氏兄弟视为自己最大的仇家。

公元七零五年,八十二岁高龄的武则天病重在迎仙宫休养。当年正月,宰相张柬之联合大将军以及五百御林军冲进迎仙宫。张氏兄弟当场死在了刀剑之下,李显逼迫武则天传位给自己,史称“神龙政变”。唐中宗复辟后,立马册立妃子韦氏为皇后,不顾大臣劝说,又立岳父为王,允许二人参与朝政。相反,对“神龙政变”中有功之辈没加以重用,张柬之等人心寒不已。

韦皇后与武三思关系暧昧,非常信任这位儿女亲家,从此勾结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不断左右朝政。张柬之眼看韦皇后快要走上倒行逆施之路,生怕出现第二个女皇,于是,奉劝唐中宗废掉武三思。但是,武三思与韦皇后反诬告张柬之等人不轨,怂恿中宗赐张柬之为王,实际上,这是明升暗降,张柬之被调出京城。

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野心勃勃,她也想做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她怂恿中宗废掉太子李重俊自己做皇太女。韦皇后和武三思也有一样的心思。李重俊早已洞悉三人的心思,于公元七零七年发动三千御林军,杀死武三思父子攻入殿内,想杀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但因寡不敌众,李重俊惨死。韦皇后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勾结,魏大人被贬出京,韦皇后独揽朝政。

之后,韦皇后肆无忌惮的买官卖官,唐中宗不加以劝阻,一切由着韦皇后的心思。公元七一零年,地方小官燕大人指责韦皇后淫乱,干预朝政。韦皇后亲自审理案件,当场摔死燕大人,唐中宗面露难色。韦皇后担心中宗暗中调查自己,于是,与安乐公主商议杀死唐中宗,效仿武帝作风。中宗爱吃饼子,韦皇后安排情夫马秦客配置毒药放在饼里。

中宗未加思索,顺手拿起饼子就吃,忽然腹痛难耐。韦皇后特意拖延时间,没有马上请太医,没过多会儿,唐中宗暴毙身亡。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武等。史称“唐隆政变”。乃废少帝,奉其父相王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自此,唐朝帝位转往李旦一系,直至唐亡。

但是,有学者表示“唐中宗不是中毒身亡”,理由如下:

首先,文献里较多的记载唐中宗身亡的事件,应该是此后半月的一次政变,是由韦皇后挑起的带有军事动员色彩的事件。

其次,安乐公主作为反面教材,文献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她的“大不敬”,但是,有对下毒事件从未进行过说明。

第三,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死时风光厚葬,两人在唐中宗身后身亡。如果,真是她们下毒,那么,又怎会风光大葬呢?

第四,母女二人不具备杀死唐中宗的动机,唐中宗在世,是她们很好的依靠,甚至,可以在他的保护下发展下一步势力。

那么,唐中宗的真实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史学家说道:李显家族患有遗传性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李氏王朝的皇帝都不长寿。另外,心脑血管突发疾病很多,所以,中宗去世前没显示什么症状。这样看来,或许韦氏母女是被冤枉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bcf2a709b13670016ca396d19e2cb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