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最后晚餐》现实主义叙事中的悲情之歌

2023-05-20     有染

原标题:评·《最后晚餐》现实主义叙事中的悲情之歌

2013年,由 郑国伟编剧、 方俊杰导演的香港话剧团代表作《最后晚餐》狂揽多项香港剧场大奖。

十年后,香港话剧团普通话版《最后晚餐》于5月12日至21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连演十场,今年亦是其内地首演十周年。

不仅如此,香港话剧团更是派出了曾在剧中饰演儿子的演员 刘守正担任导演,执导了此次普通话版的《最后晚餐》。

刘守正在北京排练期间

故事讲述了一对人生陷入僵局的母子,在一次共进晚餐时发现彼此都已做好了相同的自杀决定,却在因彼此的存在以及过往种种而准备放弃自杀时,又迎来了“父亲”的归来,陷入了新的困境。

本轮普通话版的“母亲”和“儿子”有两组卡司,分别由阮思航、任怡杰饰演“母亲”丽冰一角,由阴珉、张巍担任“儿子”国雄一角;而“父亲”一角,则由被誉为“中国当代戏剧活化石”的著名戏剧摄影师李晏客串扮演。

导演刘守正称 “内地几位演员在三个多星期内就把整个剧本记住,还包括调度走位” ,可见演员的敬业和专业。整出戏剧不换场不换幕,在不变的固定场景中,105分钟内,从头到尾演绎了一个流动着日常性的现实家庭故事。

虽然故事讲述的是香港本土故事,却有着高度的文化相融性,并未因其南北差异而在理解层面产生鸿沟,在港味和京味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呈现方式。

正如导演自己的感受: “演出是顺畅的,皆因演员真实的交流,所以即使是翻译成普通话,也不阻碍观众了解角色的心态。一个舞台作品,最重要是借着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众理解角色心态,一同挑战作品最后开放式结局的动机,演出已经完成重要的任务了。”

刘守正在北京排练期间

香港话剧自起点处便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深受中国剧运的影响,形成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也形成了特定的美学框架。

胡星亮教授也曾指出: “当代香港话剧与世界戏剧的关系依据外来影响的程度和性质大致可以划为三个时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在艰难生存中热情呼唤 ‘新的戏剧’;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在写实基础上糅合现代主义的艺术拓展;一九七七年至二年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多元交汇。”

可见 现实主义写实始终作为关键词存在于香港戏剧发展的始终,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香港创作者不论是在戏剧还是影视领域,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及其作品中的日常性和生活流的挖掘都是极具造诣的。

《最后晚餐》诞生于2013年的香港,正是一个融家庭叙事、底层叙事以及心理叙事为一体的现实题材戏剧。

现代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在《都市革命》中指出,都市空间是一个集大成者, “一个遭遇、对抗、集会同时发生之所,所有事物都会在这里聚集和存活” 。

《最后晚餐》中的故事发生于香港这一都市空间中的家庭空间内,舞台上呈现的是固定的空间——“母亲”丽冰的家。

整出戏剧就发生在这一空间之中,这一空间原本属于丽冰的父亲,国雄的外祖父,因其过世而成为了丽冰的住所。而因丈夫的债务原因意图骗保自杀的丽冰,则是想将这一住所留给儿子国雄,整场戏就在丽冰的这一意图中展开。戏剧构作结构十分工整,在戏剧的前三分之一丽冰与国雄一直在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以及过往种种,直到丽冰指出房子一事,剧情才进入了关于二人真正的创痛及困境的探讨。

而当二人经过了激烈的争吵,尝试放弃生命未果,终于重新面对过往错误时,剧情又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是对“父亲”的审判。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名为“家”的空间之中,并在这一空间中探讨了在亲情和爱情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力,展开了无比真实痛切的家庭叙事。

“底层叙事”就是展现生活在整个社会边缘或者说处在社会底端的那个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

所谓底层叙事,主要是指对底端社会人民的贫苦生活和苦难的关注与表达,以及对底层大众生活环境的真实反映。另一个方面,社会最底端的边缘化的群体并不是固定的人群,他们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人群,他们象征着离开主流社会群体生活方式的人们,这群人在远离社会主流意识的过程中思想逐渐的趋于边缘化。

《最后晚餐》中的家庭叙事嵌套在底层叙事之中,表现了作为底层人物丽冰及其子国雄的走投无路。

被恋人抛弃又被“师傅”抛弃的国雄和在丈夫所欠的债务中徘徊挣扎的丽冰,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烧炭自杀,这不仅是被社会和时代抛弃的底层小人物的缩影,更一个是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陷入在个人情感和家庭创伤中被时代甩到边缘的悲情故事。

整出戏剧营造了整个底层环境的社会氛围和家庭氛围,更进一步凸显了作品的现实性,此中不仅展现着转型时期的社会中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加快和落后人群增加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暗含着对于家庭经营的普适性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最后“父亲”的出现,使得决定不再自杀的母与子陷入了新一轮的纠结与选择,“杀”与“不杀”的挣扎体现出母子二人在放弃自杀的决定之后,对毁灭对象的转向。

这一出家庭悲剧终于转向了更为荒诞不经而英勇无畏的走向上,这种转向表现出了创作者对于此类家庭悲剧的批判态度。

整出戏剧思辩性强,但由于场景的固定和较少的舞台美术层面,包括灯光转场等的变化,而出现了一些略感单调的声音,但在《最后晚餐》中正是这般单调和固定才能够更加贴切的展现出这个家庭压抑痛苦的过往经历以及日常性和生活流的氛围。

人性本善,然众生皆苦,在《最后晚餐》这出戏中塑造了真切的家庭故事,他们的处境像一面 镜子,在日常性和现实性中又带着些许的荒诞感。他们的困境和抉择充斥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引人深思。

-剧终-

Lyeo

985戏剧与影视学硕士

编剧&演员

本文落笔于5月12日北京鼓楼西剧场观看后

配图为排练照和剧照

摄影 李晏

经授权使用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话剧《春风十里不如你》 | 他们最后的14天,就像两人依偎在天堂

评·汉藏双语版话剧《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评·话剧《威廉与我》|这个舞台永远感激他来过

评·话剧《单宁》|只要你不离开,我就不杀你

评·《活动变人形》|总有一瞬,它会刺痛你的心脏

评·《家客》| 在“瞎想”中体味人生

聊·《说唱张爱玲》|在阿那亚的海风里,走进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评·2023静安戏剧谷的三部国际剧目 | 我们的乐园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75185cb841a289d8fc164717c3a48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