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候问题—— 来自当代首饰的声音》展 览在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举办。展览由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艺术 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知名首饰与金属艺术 家Maria Hanson组织了15位研究生(含MA与MFA)针 对人类的生态问题进行当代首饰创作,希望通过作 品的视觉语言使公众更为深刻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 状,以呼吁人们积极参与改善生态问题的行动中。
《Contrast》,张左韵
以首饰作为媒介讨论生态议题并非一种“唐突”的 结合。比如,早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因为环保主 义者对保护非洲濒危动物的提倡,动物的形象就广 泛进入了珠宝设计师的视野中心,作为对环保议题 的回应,比如梵克雅宝的经典之作《狮子胸针》。显 然,珠宝从古至今,一直与材质和精神的价值属性 相伴。那么将对于人类意义上的“珍贵”动物作为表 现对象,实为“话出有因”。同时,动物本身的象征 性也能够顺其自然地渗透在作品的叙事中,使得不 论设计师、佩戴者和观赏者都成为故事的参与者、 阅读者与传播者。 1.《Contrast》,张左韵 2.《衰落—治愈时间》,王昊玥 可以看出,20世纪偏向以奢侈品为定位的“珠宝艺 术”,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将贵重金属与宝石演绎出 生动的图像信息,于此,材质在作品中的内涵与外 延体现为物质价值和奢华的视觉外观,这样便聚焦 于对动物形象的“赞颂”。但是,在本次展览的“当 代首饰”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对形态的审视则偏重 “材质艺术”的美学特征,使得材质在呈现图像信 息后仍然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场。因此,展览中所呈 现的作品,不论是材质或是图像所构成的综合视觉 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蕴含丰富的社会人 文信息,同时具有对生态现状的反思性价值。同时, 学生的作品体现出了目前生态问题中的几个核心 命题,包括森林流失、海洋污染、垃圾排放、全球变 暖、新能源应用、大众消费系统。
《衰落—治愈时间》,王昊玥
森林资源的流失对于人类生态问题来说是一个重大 的命题。樊文清的作品《减少森林砍伐》以“再利用 纸张”作为主要材质,塑造出繁盛的植物形象,刻意 造成材质与图像之间的强烈反差,从而提高人们对 森林砍伐的认识,减少纸张的浪费并鼓励社会对纸张的循环使用。
在作品《反击与平衡》中,焦慧欣并没有将重心放在 展现人类过度砍伐森林的危害上,而是侧重体现环 境的反击,如干旱、沙漠、水土流失等。佩戴者与观 者,既是侵犯者也是被侵犯者。
《受伤的树木》,黄舒
“知忘珠宝”品牌的创始人高倩倩同样聚焦于森林 砍伐的主题。但她的创作更强调于数据的可视化。 一系列名为《我们正在失去》的首饰包括胸针、手 镯、戒指,均结合图像与数据,呈现出环境的动态变 化。通过赋予中性数据的感性形象,从而让人切实 地感受到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
郭畅的作品《Revalue Waste》,将森林砍伐浓缩于 纸与铅笔的形象上,利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认知从 而引发共鸣,提示我们今天对森林的消耗是巨大 的,且这种消耗实则隐匿于日常的盲区。
王昊玥的《衰落—治愈时间》是一种个人化的疗 愈方式,把“过期的书”重新变成“木”,执行一场 徒劳的仪式。这枚戒指,以类似开罐头的动作制 作,通过日常熟悉的动作场景,试图带来一些积极 的思考和意识—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宝贵的, 思考时间、治愈和衰退。
《Ocean=Health=People=Health》,王韶茹
黄舒的作品《受伤的树木》将重心放在森林与氧气 之间的关联。她认为人类与氧气的关系就像水和鱼 一样,密切又不可分割,因此砍伐森林对于这个世界 的影响是呈正相关的。她以一组综合材料首饰折射 了森林、氧气、人类之间的密不可分。
张左韵的作品《Contrast》将上色后的鸡蛋包装 盒,纸吸管,外卖筷子和金 属工艺结合,并将它 们塑 造 成自然 与 城 市 的 视 觉 符 号,展现 城 市形 象在时间维度上的对比,突出过度砍伐树木的不 良后果。
王韶茹认为,海洋健康与人类健康是一个循环,一种 平等关系。她将鱼的形象与作为厨余垃圾的骨头以 红线缠绕,试图展现人类与海洋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样关注于海洋问题,陈心怡洞察到,珊瑚死亡带 来的影响很难被人们察觉,这种几乎没有存在感的 影响总是让大部分远离海边的人暂时性的忘记对它 的保护。与此同时,海洋的生态环境也正在发生着 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她希望通过作品可以向人们 传达海洋生态十分脆弱的现状和呼吁人们保护珊瑚 的“色彩”。
《反击与平衡》,焦慧欣
马晓悦与许单明珠聚焦垃圾排放问题。在《垃圾 栖息地》中,马晓悦描述了一个当自然生态环境被 随意丢弃的垃圾取代时,人们只能通过用垃圾制造 “新生物”以自我安慰的悲剧故事。其中使用缠花 工艺,以其在虚假生物上的精美外观凸显自欺欺人 的悲剧内核。
许单明珠的作品《万物子宫》是一个视觉隐喻,以 树木与土壤为切入点,将人类的子宫与孕育所有生 命的土壤作对比,表达人类随手丢弃的垃圾破坏了 自然的生态平衡。
碳排放与全球变暖如今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作 者刘凯今的《枷锁》希望用锁链和绞索的形象来 提醒人们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首饰 对佩戴者身体的刺痛,提醒人们对极地动物负有 的责任。
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是生态问题的一项有效解决 途径。而太阳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之一,但存在体积较大、受天气影响等局限性。秦何 恺瑞的《未来:可穿戴式太阳能收集器》表现对未来 太阳能收集的设想: 人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城市 里参与到太阳能的收集活动中,并且及时转换为电 能,参与到新能源的使用中。由此增强人们的能源 环保意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徐依诺的作品指向未来,并镶嵌着深远的思辨意 味。《最后的典礼》背景被设定在未来,人类持续对 自然进行破坏与索取,使得人类社会到达了尽头。 作者想象在末日前夕的最后一天,人们举办了一场 对地球的告别典礼,并对末日的始作俑者们进行了 “奖章”的颁发,以纪念最后的忏悔或狂欢。更加 讽刺的是奖章的材质由无节制的大众消费产物制 成,以此提示我们今时的消费系统与未来环境之间45的因果关系。
《未来》,秦何恺瑞
同样关注大众消费与环境问题的还有赵紫晗。她的 作品《我们正在失去》代表着现代消费品对我们世 界的影响:我们的地球正在失去完整的栖息地、物 种和生态系统。赵紫晗的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被踩 扁的可乐罐,以及其背后的整个生产、运输和销售 流程和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她认为把一个完好的可 乐罐揉成一团金属只要几秒,可花几百倍的时间也 难以再将它修复到原来的样子。而生态系统也像可 乐罐一样,一旦被破坏就要花上成百上千倍的时间 与成本去修复。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很多时候是 比重建更有效果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本次展出的作品将全球性议 题以当代首饰作为媒介恰如其分地进行讨论。与以 往,通过华丽的珠宝语言以彰显生态环境“弱势者” 的价值与权力不同,《气候问题——来自当代首饰的 声音》所展现的是,当代首饰突破传统材质与形式 的束缚后,所释放的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思辨空间。同 时,展览也体现出当代首饰作为人类视觉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可以“以小见大”地参与人类重大命题的 讨论,并贡献自身的文化价值。(编辑:张倩倩)
文 Article / 时翀 Shi Chong
图 Pictures / 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艺术学院 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Art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