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艺术故事

2022-06-14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迪士尼的艺术故事

迪士尼的动画和乐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 人的童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 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狮子王》《冰 雪奇缘》《飞屋环游记》……这些幽默、 夸张与戏剧化的动画作品为众多人的童 年带来了纯真、欢乐与梦想。一方面,迪 士尼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对欧 洲艺术的借鉴;另一方面,迪士尼动画中 的诸多动画形象与场景也影响了现代艺 术的发展,众多艺术家将迪士尼的动画作 为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创造了一批具 有时代影响力的作品。

近日,为纪念迪士尼动画电影《美女与野兽》 上映30周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 一场名为《沃尔特·迪士尼的灵感:法国装饰 艺术》的主题展。展览呈现了迪士尼动画研 究图书馆、档案馆与“迪士尼幻想工程”收 藏的150件工艺美术品、纸上作品和40件18 世纪欧洲装饰艺术作品,涵盖了挂毯、家具、 发条钟、塞夫尔瓷器等品鉴。同时,展厅还循 环放映迪士尼动画中的经典片段,展现了迪 士尼动画工作室在技术与艺术领域的发展。 例如在1950年的《灰姑娘》中的哥特复兴式 建筑的应用、1959年《睡美人》中的中世纪 故事背景与荷兰早期艺术风格,以及1991年 的《美女与野兽》中以洛可可风格为灵感来 源拟人化的茶壶、沙发、城堡等。通过展览的呈现,探究了迪士尼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 (Walt Disney)在动画电影和主题公园中所 受到的欧洲装饰艺术的影响。

> 展览现场:灰姑娘系列的手稿

迪士尼不仅是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最初的 欢乐,也是每一个长大的“孩子”留在心中 的纯真,它的遗产涵盖了动画、电影、商品、 主题公园、音乐厅、博物馆等丰富多元的文 化与艺术。迪士尼的创始人是沃尔特·迪士尼 (Walt Disney,1901-1996)。出生于芝加哥一 个不富裕的家庭。幼年时期的沃尔特·迪士尼 就在草稿纸上描绘农场的小动物们,并表现 出了一定的绘画天赋,为他日后成为商业插 画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1918年,17岁的沃尔 特·迪士尼参加一战后的红十字会援助项目,作为一名救护车司机来到了法国。当时的沃 尔特·迪士尼在救护车的侧面画上了漫画作为装饰,并在军报上发表了他的一些绘画作 品。此后,沃尔特·迪士尼游历了法国的诸多 城市与地方,法国的装饰和建筑艺术给予了 沃尔特·迪士尼很多的创作灵感,这些均体现 在了此后迪士尼的艺术创作中,那些粉红色 的城堡、会说话的沙发和变身茶壶的王子等 实际上是对巴黎洛可可式风格的重构。

1919年沃尔特·迪士尼回到了芝加哥开始创 业,屡经失败后他来到了洛杉矶的好莱坞与 其哥哥洛伊·迪士尼共同创办了迪士尼兄弟 制片厂(Disney Brothers Studio),随后推出 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系列动画与电影。这些动画与电影不仅为迪士尼赢得了22座奥斯卡 奖杯,亦对世界的流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到了1955年,沃尔特·迪士尼又创办了世界 上第一座迪士尼主题乐园,即位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州阿纳海姆(Anaheim)的迪士尼乐园 (Disneyland)。

> Frank Armitage,Le Chateau de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巴黎迪斯尼乐园,1988 年

在迪士尼的艺术创作史中,影响力最为广泛 的当属米奇老鼠(Mickey Mouse)的创作。 1926年,沃尔特与乌比一起制作出了大受欢 迎的动画片《幸运兔子奥斯华》,但却被发行 人查尔斯·明茨提前骗走了版权。极其郁闷的 情况下,沃尔特·迪士尼决定创造一个新的卡 通形象。一次在火车上,他突然想起了曾经 深夜加班在办公室纸篓边经常出现的老鼠 们,陪着他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创业时光,于 是米奇老鼠的卡通形象诞生了。随着有声电 影的出现,沃尔特·迪士尼亲自为米老鼠、鹦 鹉做了配音,第三部米老鼠的动画片《威利 号汽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米老鼠纯洁、正 直的形象给予人们烦躁不安的心灵以安慰, 它是所有心怀梦想的小人物的代表,引起了 大家的共鸣。同时,米老鼠也成为了迪士尼 最具标志性的象征。

二战期间,迪士尼创作出了一系列作品来支 持反法西斯事业,比如《原因与感情》《小 鸡》《死亡教育——纳粹制造》《元首的脸》 《唐老鸭特工队》等,这些电影产生了巨大 的社会影响,为宣传反纳粹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其中最成功的是《元首的脸》,讲述了主 角唐老鸭在做了一个在纳粹炮兵工程工作并 且吃下了令人无法下咽的食品的噩梦后,发生精神崩溃的故事,这部影片获得了1943年 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 展览现场

迪士尼在动画与电影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为我们塑造了诸多的流行图像与符号,比如 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它们不仅是 迪士尼的艺术视觉语言,更深刻影响了现代 艺术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波 普艺术的兴起,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便 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进入了波普艺术家的 创作之中。美国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的作品《米老鼠,看!》(Look Mickey! 1961)和《画室之米老鼠, 看》(Artist’s Studio-Look Mickey,1973)的 创作灵感是来源于艺术家的儿子在一次聊 天中指着一本米老鼠与唐老鸭的漫画书对 他说:“我觉着你不能够画得像书里面这么 好。”于是罗伊·利希滕斯坦就创作了《米老鼠,看!》,而《画室之米老鼠,看》则完全将 《米老鼠,看!》作为装饰画挪用到室内墙 上。同样,这一系列作品也受到了法国野兽派 艺术家亨利·马蒂斯(Henry Matisse)1911年 被称为“室内交响乐”的四幅室内画的启发, 是一次希望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融为一 体的尝试,这一系列关于米老鼠的波普作品 也采用了罗伊·利希滕斯坦具有标志性的本戴点(Ben-Day Dots)、对话气泡和流行漫画 人物,成为了其波普美学的典范。同样,美国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也从精神 消费文化中捕捉到了流行符号米老鼠,进而 创作了《米老鼠》(Micky Mouse,1981)。

> Mel Shaw(美国,1914-2012),美女与野兽,1991

同样,在现代雕塑作品的创作上,瑞典裔 美国波普艺术家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因深深迷恋米奇,他将米老鼠视 为他的第二人格,也以米奇为原型,创作了一 系列作品。如《笔记》(Notes, Micky Mouse, 1968)《系统图示:插头、老鼠、好的幽默感、 口红》(System of Iconography-Plug, Mouse, Good Humor, Lipstick,1970)《几何老鼠》 (Geometric Mouse, Scale A, 1975)《老鼠博 物馆》(Mouse Museum, 1965-1977)等,其中 前两件是纸上平面作品,后两件为立体雕塑作品。在《几何老鼠》中,克拉斯·欧登伯格 解构了米老鼠的视觉形象,放大了它圆乎乎 的耳朵,同时将它的圆脸变为了方形。在这件 雕塑作品中,克拉斯·欧登伯格希望通过将高 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混合而使之产生出新的 意义。在《几何雕塑》的基础上,克拉斯·欧 登伯格将这件作品扩展为一件博物馆式的 装置作品,即《老鼠博物馆》,这件装置作品 的外形为米老鼠,其内部则陈列着克拉斯·欧 登伯格收集的各种现成品和被他改造过的 物件,包括各种玩具、餐厅食物模型、文具 以及艺术家未完成的小雕塑等。在这件作品中,克拉斯·欧登伯格展现了其对美国社会的印象。

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也 对迪士尼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流行文化形象进行了重新创造。在其一系 列的影像与雕塑作品中,保罗·麦卡锡解构了 流行文化中的偶像代表,打破了其天真无邪 的美好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精神 创伤,美国梦的黑暗与西方物质世界的残酷 现实,表达了对美国消费主义文化的强烈批 判。同样,来自布鲁克林的艺术家KAWS的 作品《森林》(In the Woods,2002)也是对迪 士尼经典动画《白雪公主》的重构,作品采用 了三联画的形式,描绘了白雪公主与森林中 的可爱的小动物们在一起的场景,但所有生 命的头部都变成了KAWS惯用的骷髅形,预 示着白雪公主即将面临的危险以及童话的黑暗面。

> Sèvres Manufactory(法国,1740 年至今),塔形带盖花瓶,约1762

受到迪士尼流行文化的影响,英国艺术家 班克西(Banksy)在2015年举办了一个名为 “迪士马乐园”(Dismaland,2015)的艺术 项目,这个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市附近滨海小 镇韦斯顿(Weston-Super-Mare)的项目被称 为“暗黑版的迪士尼乐园”,共持续开放了 36天,入围了当年的南岸天空艺术奖(South Bank Sky Arts Awards),其拆除后的材料均 捐献给了难民。在这里,所有的装置作品和 涂鸦都充满了暗黑风格,丧气的工作人员, 凋敝的城堡,小美人鱼雕塑扭曲变形,正在 表演的虎鲸从一个很小的马桶中跳跃出来, 米老鼠带着V字仇杀队的面具,被狗仔队追 逐而死于车祸的灰姑娘等。“迪士马乐园” (Dismaland)拆穿了梦幻童话世界的脆弱 和虚幻。在“迪士马乐园”中,除了班克西的 作品,还有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等诸 多艺术家的作品。正如艺术家班克西所言: “假如迪士尼乐园和现实生活一样差劲。” 他通过发起“迪士马乐园”的项目,用黑色幽 默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迪士尼乐园的另一种 可能,也让我们看到了班克西对社会、政治 和难民问题的关注。

> 《美女与野兽》动画稿,1991

除此之外,西班牙艺术家卡洛斯·格罗莫 (Carlos Gromo)在艺术创作上则使用了迪 士尼卡通人物和卡通插画风格来重新呈现 一系列艺术史上的经典名著,并希望通过这 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对古典名作的欣赏和学习 产生兴趣。例如亨利·梅内尔·莱厄姆(Henry Meynell Rheam)创作于1903年的油画作品 《仙林》,卡洛斯·格罗莫就巧妙地将其画面人物与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的故事与卡通 角色相结合起来,在其重新创作中,白雪公主 穿着象牙色长袍漫步在深林中,七个小矮人 则跟在公主周围拽着巨大的裙摆,而背景中 的盔甲骑士也变成了王子骑马探望。类似的 创作还有其对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经典作品《海妖》的再塑,卡洛斯·格罗莫则重新讲述 了画面的故事,王子埃里克深情凝视着坐在 海岸岸石上弹奏竖琴的人鱼公主爱丽儿。

最好的艺术是润物细无声的,沃尔特·迪士尼 是深知这一点的,他创立的迪士尼不仅为世 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更深刻影响了现代艺 术的发展。迪士尼的历史是传奇的,它留给了 我们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的遗产。从动画、电 影、音乐、流行艺术到建筑等,诞生近百年的 迪士尼,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更 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创新。这其中最让人鼓 舞的,依然是一代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所凝 结的幽默、善良、纯真、快乐以及坚韧不拔的 精神。(编辑:九月)

文 Article > 李萌 Molly Li ;

图 Picture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5c0e343ad4e1fcd39bd49fe6ca525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