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的缓存在,艺术的缓存在

2023-01-10     《艺术与设计》杂志

原标题:纤维的缓存在,艺术的缓存在

文 Article > 陈烨 Ye Chen

图 Pictures >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Han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纤维是一切呈线性物质的总称。”如果将这个概念延伸至以纤维为载体的艺术之中,那么,呈线性的载体艺术应能为纤维艺术带来更广泛的拓展。从2013年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办以来,每一届的主题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启发性,经过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以“编织”作为主体概念、打破界限和局限的探索之后,今年的第四届三年展以“缓存在/Being Theoria”为主题,分九个单元、两个场馆(浙江美术馆、杭州博物馆)为纤维艺术赋予新的诠释。

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的60多名/组艺术家被策展团队以“缓存在”的概念组织起来,跳脱出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品,三年展在兼具想象力、艺术性的多元创作作品中拉开一张探索纤维艺术前沿的广阔蓝图。强调艺术的发生形式和存在,而非作品本身或仅此作品而已,是“缓存在”的立意,策展人指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稳定而坚硬的物质性存在”,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为与想象的产物”,其本质也许是一种“缓存在”,在展览的“缓存空间”里,他希望“钩沉与捕捉‘广义的纤维’中所包含的对于艺术与创造的广义理解。”

>“纤维·万物因缘”单元展出的影像:西双版纳曼浓罕的村民在做藤编凳子

展览分为“万物·纤维因缘”“文”“线 /索”“绪/缅”“综”“织”“网”“结绳故事绘”“净因”九个单元,与其说这些是展览的单元划分,不如说这是引领我们理解展出作品的一些思路,就像是纤维,不同的织法、选用,可以产生不同样式的织物。

“万物·纤维因缘”可以视作展览的开端与基调,以白清文关于各种纤维的田野调查而形成的一系列影像、文献、装置,共同呈现出纤维从植物原型到制物终形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缩影。从树皮到纸张、从牛毛到帐篷、从桑叶到锦缎、从蒲草到箩筐,这些人类智慧结晶的承载正是“纤维”抽取与重组的结果。在“纤维”的发展回顾中,展览打开了以“纤维”为线索/引子的艺术创作万花筒。

>“纤维·万物因缘”单元展出的影像:西双版纳曼召的树皮纸

“文”既是纹理,又是文字、文化、文明,通过纤维的重新创作,我们看到扎带形成类似文字的图案、纸浆和棉绳重制的碑板结绳、带有文字的卷绕纸张、解构诗词笔画的半透明纱幔等,借助不同材质的纤维,这部分作品重新演绎了人类以文字凝聚的文明文化。同样串联起来的还有对浩瀚星空的探索与理解,“我们开始追索一个跨越千年,至今依然渗透于每日生活和语言细节中的观念宇宙”(策展人语),与行走轨迹对应的星光连线、地球自转和星星旋转显示出的同心圆、黑暗中被感知的光线转化、气流和重力作用下的磁带,这些“线/索”单元的作品在宇宙、星际的联想下,体现出运动、流动状态的“纤维”。

探及人之情感、关系的“绪/缅”单元呈现出女性、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疫情等话题的探讨,在织物呈现的女性代际肖像、的确良布和母女头发缝制的图案、相框和旗帜的影像中,作品以有形或无形的“纤维”描绘出“思想与情感的形态”;“综”单元集合了最多艺术家的作品,触及广泛的纤维材料,如人造皮革、丝绸、莨绸、金属、毛发、竹篾、纸棉等,以及对多元纤维的综合运用,既体现出纤维的千姿百态,也展现出纤维的拓展延伸,而作品除了显现出艺术家们对材料、工具、技术的把控之外,更兼而备之的是其间流露的现实探索、人文关怀、心灵思考。

>“用我们的头发”,安奈特·梅莎热,合成头发,各种物件,黑色包装,丙烯颜料,2013-2015

“织”是一个纤维制造的基本动作,而在“织”这个单元中,以影像为主的作品呈现了一系列关于织物、人事的记叙,有半虚构蚕茧叙事录像、新疆地毯编织女工缝纫女工的工作记录、上海纺织工业南下香港的兴衰、《一条花毛巾》背后的劳资抗争、编织技术的考古与5G算法未来……这些影像共同编织出“纤维”背后的故事。“网”单元诠释的是集中与联结资源的网络,与“织”一起共同承托表象背后的人、事、物,但更强调新媒介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计算机科技的机械性:丝线在零重力环境中的发射和牵绕测试表演、电子元件机器与棉线映射的纺织生产史、以羊驼毛铜线组成的声音装置、多种材料综合而成的互动影像装置等作品的探索为主题带来了另一层解读。

> 展览现场:“万物·纤维因缘 ”单元

“结绳故事绘”和在杭州博物馆展出的“净因”均是专题艺术项目。前者以中国美术学院和曼彻斯特艺术学院两校的合作共建项目为主,后者以净因寺石塔遗迹为启发形成,两处项目作品的理念在“纤维”的牵引下,别具韵味。“生长的房子”用盒子、线、织物等材料构筑着成员们的创造空间、爱丽丝·凯特的三件缝纫织物作品以“联结”为关键词探讨了地方性文化及气候问题等、八仙过海小组回收纤维材料的“一吨续水池计划”、织觉丛小组探索纤维与身体关系的互动项目,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艺术家们充满活力的创造力。而在“净因”主题下的特别创作作品也展现出另一种想象力与创造力:陈哲如日晷般的作品《观星者》呼应着净因寺石塔基座;而廖斐在考察现场之后创作的《反复吟诵直至消失》是他对日常诵经的思考;王旭捏陶、旋转装置影像是对石塔基座中心空缺的致敬;谢蓝天等五位艺术家创作的《占位符:一头鲸的瘙痒》是联系了展馆空间与海洋的契合气质而创作的;李维伊的《尝新帖》在虚拟环境中,重塑了这件字帖;在博物馆的公共空间里,还有于吉、吴鼎、娜布其等人的五组作品与之“对话”,而万振宇的“以太家园”以微弱的思绪和连线进行“跨洋联系”;吴山专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的《括像》系列是关于佛像、佛像元素的对话和呼应……

整个展览的策划和呈现充满诗意而以“纤维”穿连贯通,“缓存在”柔软地给予主题和作品一个开阔的延展空间,使纤维艺术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以理念作为串联的“纤维”,三年展将各式各样看似稀松却又坚韧的艺术创作凝聚在一起,有机地编织成一个新的“缓存在”。(编辑:弥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3a317450f08c259ff9a0c4931abbc05.html